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中)已有 620 次阅读2005-4-15 21:26高教产业大家谈作者:曹常青第二章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根据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早已成为重要的产业。
我国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也提出发展教育产业的问题,但关于教育的性质的理论阐述却显得不足。
我认为,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依据。
2.1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文,1963年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论著,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由此,“教育具有经济价值”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舒尔茨等人第一次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舒尔茨指出:“改善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而增进知识,提高人口质量,又有赖于教育。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和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例如,战后美国的农业生产增长,只有20%是物力资本投资的结果,80%主要是教育或和教育有关的科学技术作用,或者说是人力投资的结果;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说明这个问题,有三个具体理论观点。
其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其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
其三,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的利润。
例如美国1900~1957年间,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物力资本增长速度,其所获利润结果为:物力资本所赚回的利润增长了3.5倍。
同时教育投资增加的利润则达到17.5倍;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资本。
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舒尔茨进一步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了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计算了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
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也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按照马克思的的生产劳动理论和非生产劳动理论,教师的劳动是服务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因而具有生产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明了社会再生产理论,即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最经典论述。
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有力手段。
马克思还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特征,即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这就为计量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基础。
2.3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我们知道,三次产业分类法和第三产业的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并流行的。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在《安全和进步的冲突》一书中,在前人提出第一次、第二次产业的基础上,提出“第三产业”这一术语。
他的基本观点是:三次产业的划分和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
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其他进一步的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把产业划分为三大部门。
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第二部门以制造业为主,第二部门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归为第三部门,并改称为“服务产业”。
他认为第三产业主要由服务活动组成。
此后三次产业分类法和第三产业的概念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用。
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教育归属于第三产业。
西方国家在国民经济分类统计中,也早已将教育的产值作为第三产业的产值的一个构成部分,直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之中。
我国在1984年前未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80年代中期,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根据我国的国情,并参照国外的情况,从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第一次对我国三大产业作出明确划分,并将第三产业产值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以便正确反映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即: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此以外的其它各行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并且强调指出: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应把它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2.4 知识经济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知识已成为首要产业。
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资源”。
21世纪的幕已经揭开,人类将在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上的经济,智力和人才是它的第一资源,知识更新产业是它的第一支柱产业。
知识经济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的知识产业属性及其重要地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取代自然资源而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要素,从而使主要依靠知识、智力投入的知识产业,取代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即传统的工业产业而成为最重要的产业。
知识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教育产业、新闻出版产业文化产业、咨询产业、软件开发产业等等。
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知识产业,对于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意义。
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是生产力和再生产科技劳动力、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积累的有效形式;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院校既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又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如在美国,围绕高校集中建立了许多科技工业园区。
“硅谷”科学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5年的收入高达850亿美元。
2.5国内的政策:我国教育发展的几件大事2.5.1 199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及其决定中,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确认了教育的经济作用地位,明确了“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两者的基本关系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改革基本思路及方向,确立了“教育是一个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知识产业”的本质。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决定了大学扩招的不变方针。
后来,连续几年的大学扩招的事实强有力地证明党和国家这一决定不仅使进入大学阶段的教育消费人数大大增加,迫使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及全社会教育资源重新的配置、扩容、调整和吸纳,更关键的是“扩招”还将大大拉动了国家所有教育层级和教育类型的社会需求,广阔的教育市场产生了巨大的联动效应,同时又将真正推动我国的“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过渡大大加快。
这为我国教育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巨大的发展和改革空间。
2.5.2 2001年5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又一次由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则是最受“公平”观念关注的最敏感的教育层次。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这一部分,已突破了1997年国务院制定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框框,指出社会力量“办学所得合法资金,在留足学校发展资金后,可适当安排经费奖励学校举办者”。
2.5.3 中国加入WTO。
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充分承诺,标志着中国教育将和国际化教育的主动接轨,主动加入教育市场之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义务,并在竞争中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入WTO,为中国教育产业开发经营,开拓了一个最广阔的国际空间。
2.5.4 2002年12月28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该法规定了许多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条款。
如:“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国家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 “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和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办教育机构收取任何费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坚持民办教育公益性这一前提下,国家鼓励捐资办学,鼓励举办者把注意力放在为国家承担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崇高历史责任上。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也考虑到非捐赠性质出资人的实际经济利益。
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毫无疑问,这为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法律支持。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和知识产业理论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界促进法》等民教系列法规是我国教育产业的四大理论基础。
教育的产业特点是教育的内在特征,即教育中存在“产业基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也将成为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知识生产力,是人才生产力。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也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于教育本质、地位、作用的新判断。
第三章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3.1 国外教育产业的发展概况教育产业现象发端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当时的工厂学徒制吸引了大批应聘者,大批农民因此成为技术工人。
教育产业成形于法国大革命中的专科学校运动和19世纪初德国耶那战争后建立起来的科学和工业教育体系前者吸引了法国大批的新兴有产阶级,后者使全世界莘莘学子趋之若骛,教育开始进入产业领域,教育市场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