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日料理

浅谈中日料理

浅谈中日料理一、日本料理的简单介绍日本料理即“和食”,起源于日本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

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

和食以清淡著称,烹调时尽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

在日本料理的制作上,要求材料新鲜,切割讲究,摆放艺术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不仅重视味觉,而且很重视视觉享受。

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而且,材料和调理法重视季节感。

和食种类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风味。

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饭团、天妇罗、火锅、石烧、烧鸟等。

其中四大料理为:.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本膳料理。

现在,日本料理中主要是鱼类,肉类和蔬菜。

日本生产的大米,营养丰富,质量上乘,煮出的饭形似珍珠,芳香四溢。

日本的荞麦面物美价廉,因此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日本人在饮食生活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简朴节约的观念。

此外,为了预防收成不佳而作为储备和保存的食物有:酱菜、腌制的鱼和肉类、风干的食品等。

吃饭时一般使用木质的筷子,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男的22公分,女的21公分。

日本社会运行的节奏很快。

日本的早餐很简单,午餐也比较随便,而晚餐最为丰盛。

日本最大众化的饮料是绿茶。

咖啡也深受现代日本人的喜爱,红茶和乌龙茶也相当普及。

现在,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样化,美式快餐、汉堡包意大利面条,已部分替代了饭团。

二、从料理看性格日本菜的特点是追求“纯正味道”,不同味道的菜被放在不同的盘子里,即使放在同一个盘子里时,也要按照味道的不同把菜分开盛放,尽量不让不同味道的菜“混味”。

日式便当更明显反映出这个特征,日式便当盒中划分出很多小格子,米饭、炒菜、生菜、咸菜,分别放在不同的格子中,防止它们之间“窜味”。

日本料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客人品尝到各种不同菜肴的纯正味道。

相比之下,中国料理就比较喜欢追求“混杂味道”。

饺子、包子等纯中国的料理就是来自混杂出来的美味,中国式便当更是直接把菜浇到饭上,酸甜苦辣一大碗。

把目光放大一些,不难察觉日本料理反映出日本人追求“纯粹性、单一性”的信仰或价值观,日本人认为“纯粹”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料理的“混杂”性反映出中国人性格中喜欢“混杂”的倾向。

到了中国,或者到了外国的中国城、唐人街,一上街就会感到四处飘散“混杂乱哄哄”的气氛,这和日本街景的井然有序的感觉完全不同。

从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追求自然的味道与色彩,重视季节感,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另外外国料理的引进体现了日本人的包容性。

三、中国料理和日本料理的比较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人与自然的独特领悟。

本文就从饮食观念、食材、烹饪方式、食器这几个方面作一番比较,从而更好的了解两国文化观念,传统意识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一、两国的饮食观念大相径庭中国几千年来都秉承“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相比来说,日本人不太重视饮食文化,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谈及饮食是低下、污秽的,在日本的神话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都与身体部位有关,几千年前更产生了“女体盛”这一典型男尊女卑的餐宴形式,至今依然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深植于根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

加之在中国思想传入日本时,也接受了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使得饮食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味道更加浓郁。

二、两国的食材选择各有特色中国已陆地居多,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条、馒头,而南方为米饭。

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而日本的食材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千岛之国,耕地较少,畜牧业欠发达,以水稻为主食。

日本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渔业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北海道地区,出产很多优质的鱼类,如鲱鱼、鲑鱼、鳟鱼、鳗鱼等。

因此日本菜肴的原材料多为大米、鱼介、海藻类,与中国的差异非常大,日本国民也养成了吃鱼的良好习惯,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鱼类。

而且最近的科学发现,鱼类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抗癌。

日本人在世界上以长寿著名,大概都是食鱼的贡献吧!典型的日本菜如:刺身、寿司拉面等。

日本人在食材的选择上也渗透了对季节的感觉,日本人很喜欢品尝“季节”。

比如,春天到了,就喜欢品尝一种山菜天妇罗,喜欢让五脏六腑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另外,把季节的花儿点缀在盆子边上,日本人也津津乐道于这些细节。

中国人讲究饮食适时,适温而食,实质上与日本人的季节观有着一曲同工之妙。

日本人还注重把外国食材中好的部分积极引进,根据自己的味觉重新改进。

日本人对各种各样的食物的好奇心很强,只要觉得好吃,即使是外国的东西也加以吸收并改良。

他们往往以缜密的心思,精细的做工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出奇制胜。

例如,从美国进口的苹果,经过品种改良以后制成了日本的新品种“富士”,获得了世界的好评。

三、两国的烹饪方式截然不同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饮食品味为主。

这与中国强调的食物必须煮熟才能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深深的冲突。

因此,对于烹调的方式中日也是有所不同的,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日本人喜欢就地取材,在获得新鲜的鱼介之后尽量不加工,仅蘸佐料直接食用,对于一些必须以火烹煮的食物才采用热食的方式,比如说拉面。

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中就较少有生食的习惯。

因为传统的中国思想认为生食不容易消化,且含有寄生虫等。

而日本饮食文化则认为生食是最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而且生食也有利于展现出食物中原有的味道,故喜欢生食鱼类。

中国菜的制作往往要经煎煮炒炸卤炖烤烧烩等多道工序的制作方能起锅、装盘、上桌,在不同火候的烹调下,原料被定型,原味得以提升,口感也更丰富,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

而日本菜的做法一般比较单一,以煮、蒸为主,很少有炒、炸等烹饪方式。

日本人喜欢较清淡的饮食方式,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例如,刺身就是由新鲜的海鱼所做,固无腥味。

味噌汤也是一个典型的淡汤。

而中国人则喜欢在饭菜中多放油。

除上述差异外,刀工的不同也是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所在。

中国菜讲究的是火功,而日本菜则讲究的是刀工。

一方面由于刀工的好坏严重的影响着食物的外形、口感。

另一方面日本菜系中各种生食的食物必须经过合理的切割才能散发出更好的滋味,这一点对于生牛肉和生鱼等食物就非常重要了。

可以说中国菜是博大精深、千滋万味,而日本菜是玲珑剔透、韵味无穷,日本的刀工文化是值得称赞的。

四、两国的食器各具千秋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那么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器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食物本身上。

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日本人吃东西不仅用嘴,还用眼睛。

同样是晶莹剔透的陶器,瓷器,中国人更愿意拿在手中把玩,对于食器缺乏考究。

在日本,有句话这样说道:“菜肴是盆子的装饰,美丽的盆子里盛放的菜肴就是那样被提炼出了美味。

”所谓品尝,的确是需要视觉和味觉的协调合作。

而眼睛所见的,决不仅仅是菜肴本身,还有盛放它的食器。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认为一道菜必须在这三方面都能满足食客的欲望,其中尤以“味”最为重要。

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制作方式以及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作料了。

相比之下日本料理则十分注重“色、形、味”,一个与众不同的“形”字,就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说日本菜肴的口味相对单一,但是日本菜不光是你用舌头就能体会出的,真正的日本料理非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过多调料,以清淡为主。

对菜肴的色面尤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样非常精致的食器来装食物,对食物的形状、排列、颜色搭配也都有很细腻的考虑。

每一道菜都是厨师怀着一颗对大自然感恩的心做出来的。

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样,中国菜是“色、香、味”俱全,食之一次,余味三日不绝。

而日本菜则是一道风景画,食之不舍,弃之又饿,吃后的那份感动真是没齿难忘。

朴素,自然的味道与洗炼的文化的结合——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

其中著名的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和本膳料理,它们大都受茶道,佛道的影响,是清淡类和素食的典型代表,此外,日本除有刺身、寿司等常见食物外还有特色火锅、锄烧、铁板烧、天妇罗等特色菜,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表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在里则如浩瀚大海般博大深邃。

形成著名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其中万般滋味,千秋典故,身为中国人,也只能感受其博大,难言其精妙。

“进入21世纪,各国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积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也是优势,中、日饮食文化各有所长各具千秋,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繁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参考文献:【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性格】林思云【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贾蕙萱【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复旦日本研究丛书程婷婷2011.5.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