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双孢菇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
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都是白色变种,主要适用于卖鲜品,或加工成罐头。
双孢菇的菌肉肥嫩,并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所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g、脂肪、碳水化合物、磷718mg、铁、钙131mg、灰分、粗纤维6g,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于它的营养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称。
双孢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低血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均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中医认为双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压的作用。
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距今约有300年。
我国人工栽培在1935年开始试种,栽培1m2双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产双孢菇5—8kg。
经济效益很好。
双孢蘑菇的栽培工艺流程为:栽培季节和菌种准备→菇房与菇床设置→配料→前发酵→后发酵→铺料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一)栽培季节安排我国的蘑菇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十分明显,因此,合理地安排栽培季节是生产成功的首要条件。
确定蘑菇的栽培季节,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要根据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所要求的最适温度范围;第二,要根据栽培地区全年气温的变化,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气象条件。
(二)菇房设施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菇房,其基本条件都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菇房应具备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和通风换气条件;菇房大小要适宜,使之能合理利用空间,便于管理,并可避免室外气温变化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的波动;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便于拆卸﹑清洗﹑消毒,有利于防治病虫害。
床架要南北向排列。
菇房栽培体积(空间)的利用率约为10%~11%,菇房面积的利用率约为20%~22%。
即1000 m3体积的菇房,有效栽培面积在200~220m2。
床架不论采用何种材料,均应方便生产结束后进行处理。
每季菇结束后都要彻底清理和消毒,特别是老菇房尤为重要。
(三)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的配方双孢蘑菇是典型的腐生真菌,通常发生在腐熟的粪草有机质上,因此又被称为草腐菌或草生菌。
但严格地说,它不是草生菌而是粪生菌,畜粪的含量和质量则是决定双孢蘑菇产量至关重要的因素。
蘑菇培养料的重要构成是畜粪和草料,培养料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良好的质量。
从理论上讲,生产1000g蘑菇需要220g干物质,其中90g干物质构成蘑菇子实体的组成部分和残留在堆肥内的菌丝,130g干物质作为能源被消耗。
在高产菇房中,培养料中畜粪、草料一般每平方米约35~45kg,培养料的厚度要达到18~20cm。
培养料的质量主要是指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和碳氮比(C/N)适当。
适宜的C/N约为30:1,堆制后为15~17:1。
C/N比值高,形成贪肥,不能满足蘑菇生长的需要;C/N比值低,往往造成游离氨增加,发菌困难,或菌丝生长虽好,但不能及时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产菇少。
现将常用配方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1.稻麦草2100kg、牛粪1650kg、猪粪1650kg、人粪尿1650kg、菜籽肥200kg、尿素、石灰50kg、石膏50kg、过磷酸钙33kg2.稻草500kg、牛粪500kg、饼肥20~25kg、尿素、硫酸铵7kg、过磷酸钙15kg、碳酸钙15kg;3.稻草1000kg、豆饼粉15kg、尿素3kg、硫酸铵10kg、过磷酸钙18kg、碳酸钙20kg;③稻草1750kg、大麦草、750kg、猪粪(干)1000kg,菜籽粉150kg、石膏粉75kg、过磷酸钙、石灰10~15kg;4.麦草500kg、马粪500kg、饼肥2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15kg、石膏粉15。
5.稻草(麦草)500kg,牛粪500kg,棉籽饼(或豆饼)20kg~22kg,尿素3.5kg,硫酸铵7kg,过磷酸钙14kg,碳酸钙15kg,水1500kg~1800kg。
6.稻草(麦草)350kg,干猪粪(牛、马粪)700kg,棉籽饼(豆饼、菜籽饼)40kg,尿素6kg,过磷酸钙20kg,碳酸钙15kg,鸡粪,水1700kg~1900kg。
7.稻草(麦草)600kg,干猪(牛)粪400kg,棉籽饼(豆饼)25kg,尿素4kg,硫酸铵7kg,过磷酸钙16kg,碳酸钙15kg,水1700kg。
牛粪中奶牛产奶期的粪质最好。
黄牛粪其次,水牛粪最差。
牛粪为冷性长效微碱性肥料,难腐熟,但肥效长,后劲足。
牛粪晒干后才能使用。
马厩肥是蘑菇栽培的传统粪肥。
(四)培养料的配制发酵发酵类型有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和增温发酵法三种。
若采用一次性发酵,约在播种前25~30d进行;如采用二次性发酵,应在播种前20d左右进行,需翻堆3次;增温发酵剂发酵约在播种前16d左右进行。
一般二次性发酵技术性高,有利于高产,降低了劳动强度,用增温发酵发酵时间短,效果佳。
现以二次发酵法为例介绍:1.培养料的前发酵所谓前发酵,也叫堆料,或称第一次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20d左右。
前发酵的作用是利用好热性微生物繁殖活动产生的高温杀死虫卵和杂菌,并使料中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易被双孢蘑菇菌丝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
发酵过程中要求升温快、堆温高、堆温短,这样才能使堆制后的培养料腐熟发酵质量好,物质损失也比较少。
具体步骤如下:预湿→建堆→翻堆预湿:干粪在堆料前7d用水预湿,每100kg干粪加水约110kg。
拌湿前先将干粪捣碎过筛,去除杂物,然后加水拌湿后做成方形堆,高度不超过1m,并于第3天翻堆1次。
稻草等原料草堆料前2~3d亦要用10%石灰水预湿,预堆前最好能将草料进行截段或辗压处理。
双孢蘑菇菌丝不能利用未经发酵分解的栽培材料,培养料堆制发酵是蘑菇生产的重要环节。
制备优质有选择性的蘑菇堆肥,能为蘑菇丰产奠定物质基础。
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的动态过程,发酵微生物活动在完成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发酵处理的培养料,其理化性质出现很大变化,还能通过发酵时产生的高温使培养料无害化。
培养料的堆制时间应进行科学设计:掌握在播种后当地自然温度在22~26℃,经过20d的营养生长,自然气温逐渐下降至出菇温度适宜为合适。
培养料堆制的技术关键是调节和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和通风,创造合适的发酵条件。
在水分上必须做到先湿后调,先重后轻。
生产上称为“一湿﹑二调﹑三不动”。
即在堆料和第一次翻堆时,水要浇透;第二次翻堆时,根据干湿情况适当调节水分;到最后一次翻堆时,最好干湿适宜,不再浇水。
建堆时间:一般在播种前30d左右开始堆料,陕西秦岭以南一般在七月中下旬堆料,秦岭以北以七月下旬或八月初为宜,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选在8月中旬左右堆料,各地可根据本地气候条件灵活掌握。
场地选择:选择离菇房近、便于搬运、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面平整的空地,最好在水泥地面上建堆。
堆料方法:堆的大小以宽2m、高左右为宜,长度不限,堆顶呈龟背形。
先用草料铺底,厚20~30cm,要求厚薄一致,四边整齐。
草上撤一层粪料,粪厚5cm。
然后一层草一层粪地堆叠上去,直至堆高为止。
大约铺10层草,10层粪,顶层用粪肥全部覆盖。
如有条件,草料采用二层麦草一层稻草最为理想。
辅助物质如饼肥、尿素等,在建堆时分层加入,最好加在第三层至第八层靠中部位置,以便充分发酵和吸收。
为了调节堆料中水分,每铺一层粪草后,都要适当浇点水。
浇水应掌握底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的原则,直至堆料四周有少量水溢出为止。
若堆后第二天仍有水渗出,表明调水合适。
建堆完毕,堆中插一支温度计,以便观察堆温上升情况。
堆建好以后,晴天用草被覆盖,避免风吹日晒。
雨天覆盖塑料薄膜,严防雨水渗入,雨停再将薄膜掀去。
堆的四周要开小沟,低处再挖一个小坑,使堆料内渗出的水聚集在坑内,便于回浇于堆上,以免养分损失。
翻堆:翻堆就是将堆积的粪草抖松拌和,把处在料堆下面培养料翻到上面,上面的翻到下面,四周的翻到中间,其目的是改善堆内空气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继续生长,有利进一步发酵,并再次使堆温回升,以达到培养料的均匀分解彻底腐熟的目的。
翻堆次数视堆制要求而定。
如常规一次性发酵,一般要翻堆4~5次。
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第六天进行,第二次翻堆在第十一天进行,第三次翻堆在第十五天进行;第四次翻堆在第十八天进行,最后一次在第二十一天进行,整个发酵过程约为21d。
如进行后发酵的则只翻堆三次即可。
翻堆的方法是,当料堆温度上升到65~70℃后开始降温时即进行第一次翻堆,一般为建堆后的第5~7d。
翻堆时将处在料堆下面培养料翻到上面,上面的翻到下面,四周的翻到中间,要求充分抖松拌匀。
以后每次翻堆方法均与第一次相同。
最后一次翻堆时需在料堆底部地面的中央,顺堆长方向排上2排砖,2排砖的距离是12cm,象条水沟,上面再用砖横向铺平,即组成了通风道。
通风道每隔1m处取掉上面的一块砖,直立一根约10㎝粗木棒,用粪草把木棒围紧,再在砖面上铺放一层毛竹或木柴棍,竹、棍间距离以粪草掉不下去为宜。
然后再将粪草堆放在上面,粪草堆放完毕后,把直立的木棒拔去即成拔风洞。
拔风洞顶部用塑料薄膜覆盖,用以防雨和保温。
若堆放的培养料过湿,可将两端通风洞口打开;天气干燥,可将洞口堵塞,以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
调节堆料水分:翻堆时堆料中水分调节要掌握“一湿二调三不动”的原则,一湿是指堆料和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浇湿要浇透;二调是指第二次及以后每次翻堆时只将局部偏干的草料适当浇清水调节;三不动是指最后一次翻堆最好不要浇水,如必需浇水也只能浇1%的石灰水,以免生水带进杂菌和病原菌。
添加辅助物质:结合翻堆进行。
第一次翻堆时添加饼肥、石膏和石灰,第二次翻堆时加入过磷酸钙50%,余下50%在第三次翻堆时加入。
这些辅助物质既可以改善培养料的物理结构,又有利于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发育。
2.培养料的后发酵也称二次发酵或巴氏灭菌。
培养料二次发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的培养料堆制新工艺。
培养料通过二次发酵,由于高温型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充分繁殖,可形成大量菌体蛋白及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供菌丝吸收利用;能杀灭有害微生物和残存在培养料中的幼虫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可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蘑菇产品的农药污染;经过升温处理,培养料的游离氨被蒸发,可避免播种后氨气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有利菌丝恢复定植;能显示增产效应,一般可增产20%以上,高者可达40%,菇的品质好,一级菇比率高,还可加快蘑菇生长,菇床转潮快。
国外的二次发酵是专用隧道中进行的,可实行全过程的自动检测控制。
我国的二次发酵过去采用室内升温二次发酵,将培养料分散在菇房床架进行二次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