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溶剂测定法残留溶剂测定法1 简述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过,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61附表1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其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21测定。
本测定方法适用于对各论项下未收载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品种中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可用于指导建立各论项下具体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 仪器和用具2.1 气相色谱仪,带FID检测器,顶空进样器。
2.2 计算机,安装工作站软件。
2.3 色谱柱2.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2.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2.3.1.3 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1.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待测峰的峰面积。
由于静态顶空进样时,抽取的是处于气液平衡的顶空气,所以每个顶空瓶只能去取样一次;供试溶液必须放入2(n)个顶空瓶中,以保证2(n)次进样的要求。
5.2 第二法毛细管柱顶空瓶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5.2.1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并极性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此法。
色谱条件如为非极性色谱系统,柱温一般先在30℃维持7分钟,再以8℃/min的速度升至120℃,维持15分钟;如为极性色谱系统,柱温一般先在60℃维持6分钟;再以8℃/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00℃,维持20分钟;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2.0ml/min;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检测器,温度为250℃。
5.2.2 具体到某个药品的残留溶剂检查时,可根据该品种项下的残留溶剂组成调整升温程序。
5.2.3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3 第三法溶液直接进样法5.3.1 主要适用于企业对生产工艺中特定的残留溶剂的控制,可采用填充柱,亦可采用适宜极性的毛细管柱。
5.3.2 不应采用酸或碱作为溶剂。
5.3.3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2~3次,每次1~2µl,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6 计算法6.1 限度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供试溶液浓度测定。
以内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比值。
以外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峰面积。
6.2 定量测定按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各残留溶剂的量。
7 注意事项7.1 顶空条件的选择7.1.1 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顶空温度。
对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通常选择较高的顶空平衡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扰。
7.1.2 顶空平衡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
顶空平衡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7.1.3 对于有传输管的顶空进样器,传输管温度应适当,通常设定在110℃~120℃。
7.1.4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7.2 定量方法的验证当采用顶空色谱系统测定时,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故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
由于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
当标准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7.3 干扰峰的排除供试品中的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易对残留溶剂的测定产生干扰。
干扰作用包括在测定的色谱系统中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与待测物的保留值相同(共出峰);或热降解产物与待测物的结构相同(如甲氧基热裂解产生甲醇)。
当测定的有机溶剂残留量超出限度,但未能确定供试品中是否有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对测定有干扰作用时,应通过试验排除干扰作用的存在。
对第一类干扰作用,通常采用在另一种极性相反的色谱柱系统中对相同样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测定的结果。
如二者结果一致,则可以排除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如二者结果不一致,则表明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
对第二类干扰作用,通常要通过测定已知不含该溶剂的对照样品来加以判断。
7.4 含氮碱性化合物的测定普通气相色谱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的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灵敏度降低。
当采用顶空进行系统测定此类化合物时,应采用惰性的硅钢材料或镍钢材料管路;或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测定。
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免待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气化。
通常采用弱极性的色谱柱或填料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碱性化合物,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效果更好。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测定。
7.5 检测器的选择对含卤素元素的残留溶剂如氯仿等,采用ECD检测器,易得到高的灵敏度。
7.6 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在测定同一药品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当测定结果处于合格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及标准加入法为准。
8 应用8.1 已知样品中残留溶剂的种类8.1.1 测定方法的初步选择根据待测药品的结构和溶解性,选择合适的顶空条件和溶剂;根据质量标准或工艺流程确定待检测样品中的残留溶剂种类,在表2、表3中选定适合的色谱柱系统以达到最好的分离,并选择一种与待测残留溶剂无干扰的内标。
8.1.2 测定方法的考察与优化8.1.2.1 用所选溶剂配制对照品溶液并加入内标,并在所选色谱柱系统考察是否能够达到分离要求,内标是否合适。
如果不能达到要求,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调整柱温、流速等或选用其他色谱柱系统。
8.1.2.2 精密称取样品0.2g置20m1顶空瓶中,加溶剂2.0m1溶解,加盖密封作为供试品溶液。
在所确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考察供试品中待测残留溶剂是否达到分离要求,内标出峰处是否有干扰。
如果不能达到要求,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如调整柱温、流速等或选用其他色谱柱系统。
8.1.2.3 最终确定色谱条件和内标。
8.1.3 定量测定8.1.3.1 配制足够量的一定浓度的内标溶液备用。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2g置顶空瓶中,加内标溶液2.0ml溶解,加盖密封作为供试品溶液。
根据供试品溶液的浓度计算出按照中国药典的限度应配制的对照品浓度,并用内标溶液配制。
8.1.3.2 在相同的顶空条件和色谱条件下测定对照品和供试品并按内标法计算结果。
8.1.4 结果判定8.1.4.1 测定结果小于中国药典规定限度的组分,为残留溶剂项符合规定的组分。
8.1.4.2 当存在有干扰组分、限度边缘组分、不符合规定的组分时,要改变测定条件做进一步的考察,以排除干扰因素,得到正确结论。
8.2 未知样品中残留溶剂的种类8.2.1 初步判断8.2.1.1 精密称取药品约0.2g置20mI顶空瓶中,加溶剂2.0ml溶解,加盖密封作为供试品溶液;8.2.1.2 分别采用程序升温法,在非极性和极性两种色谱柱系统条件下,按推荐的程序升温条件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药品中所有挥发性组分的保留时间;在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定丁酮的保留时间;8.2.1.3 计算药品中所有挥发性组分相对于丁酮的相对保留时间。
8.2.1.4 将两个柱系统中的挥发性组分相对于丁酮的保留时间分别与表3中的相对保留时间比较,找出相对保留时间相差小于3%的有机溶剂,作为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8.2.1.5 找出在两个柱系统中共同的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即为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
8.2.2 确定根据初步判断结果,使用有机溶剂标样配制对照品溶液,选择适当的等温色谱系统测定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中残留溶剂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一致。
8.2.3 验证如果药品中残留溶剂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存在微小差异,难以判断是否为同一种物质时,可用标准加入法进一步确定。
配制与药品中残留溶剂浓度相当的对照品溶液,将对照品溶液加入药品中,在合适的色谱条件下测定。
所得残留溶剂的色谱峰应为单一的尖锐对称峰。
如果色谱峰分叉或峰形变宽、峰形不对称则表明药品中的残留溶剂与对照品不是同一物质。
8.2.4 定量测定在确定残留溶剂种类后,按已知残留溶剂的方法进行测定,未检出需做检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