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也,恭也。
夫之所贵也,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
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莫若教了一首生书. 即令读三十遍。
令其写字. 以养其气。
字毕. 令将昨日所教生书. 读二十读。
又令少息. 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
仍少息. 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
又读前二
日者二十遍。
总共一百十遍。
连生书共读五首。
凡学生清晨. 一到书房. 不许温读。
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 连背至今早应背之书止. 共背五首。
是一首书. 读过五日。
又背带背五日. 然后歇。
是在学生口中习熟十日. 可以永久不忘矣。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嚮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谓熟读.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子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记. 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读生书。
莫待温时熟。
言初读时. 必使透熟. 终身不忘也。
又云. 读温书好象生时读。
言已精熟. 惟恐趁口读过. 必须字字分明. 句句体认. 如读生书也。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宋·朱熹《朱子读书法》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
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
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 清·陆世仪《论小学》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资有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斟酎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
--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然熟亦难言矣,但能背未必即熟也。
故书文于能背之后,量吾资加读几多遍,可以极熟不忘。
则必如其数加之,而遍数尤宜记也。
最忌者,书读至半熟而置,久而始温,既已遗忘,虽两倍其遍数,亦不熟矣。
-- 清·唐彪《读书作文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