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一、血、尿、粪常规 1. 血常规(1)红细胞(RBC ) 12 12 12(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 X10 /L 、成年女性:(3.5-5.0)X10 /L 、新生儿:(6.0-7.0)X10 /L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变化 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 病理性变化 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 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 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 血红蛋白(Hb )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 / L 、成年女性:110-150g / L 、新生儿:170— 200g /L 临床意义: 见红细胞计数。
3. 血细胞比容(HCT )参考值:男性: 0.428-0.506L/L 、女性:0.367-0.475L/L (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 )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 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参考值:27-3lpg (1克=10,2pg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 参考值:320—360g /L 临床意义:MCV 、MCH 和MCHC 三项指标主要用于(参考值) 9 9 (1)白细胞计数 成人:(4— 10)X 10 / L ;新生儿:(15~20) X 10 /L ⑵白细胞分类(DC )…'杆状核粒细胞:0 % -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 1%、淋巴细胞:20% -40%、单核细胞: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
生理性变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
9、 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 X 10 /L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消耗过多。
如 10、 血小板比积(PCT ) 参考值:0.1 %— 0.28 % (医院正常值:0-9.98ml/L )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
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1、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参考值)7 — 11fl 1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 (参考值)15%-17%临床意义:PDW 反应性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 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二、尿常规.1、 酸碱度(pH ) (参考值)4.5-8.0临床意义:pH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
性酸中15 参考值:82-92fl(1L=10 fl) ; 12 50% -70%、嗜酸性粒细胞: 0. 5% -5 %、嗜碱粒性细 3 % -8 % 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
病理性变化: 50%— 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急性感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 、再生障胞: ⑴ 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淋巴细胞 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 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 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单核细胞 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 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q、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减 ODIC 。
pH 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毒。
2. 比重(SG)(参考值)1.015-1.025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
降低:临床意义明显,见于精品文档由于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造成的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崩症。
三、血清钾(参考值) 3.5-5.5mmol / L。
需要注意的是如血清标本溶血可造成血钾假性升高。
(临床意义)1 •低钾血症(血清钾<3. 5mmol / L),①摄人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钾含量不足;②丢失过多,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禾U尿齐腋用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③胰岛素和葡萄糖同时使用造成血清钾进入细胞内。
2. 高钾血症(血清钾>5• 5mmol/L)①摄人过多,如补钾时过多过快;②排泄困难,如肾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大量使用潴留钾的利尿剂、长期低钠饮食;③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如溶血、大面积烧伤和组织挤压损伤.四、血清钠(参考值)目前广泛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参考值为135-145mmol / L。
(临床意义)1. 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 / L)(1)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钠含量不足。
(2)丢失过多①消化道失钠,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②肾性失钠,如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利尿剂使用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③体表失钠,烧伤、大量出汗后仅补水未补钠。
2. 高钠血症(血清钠>145mmol / L)( 1 )摄入水分不足造成血液浓缩。
(2)肾性失水如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和山梨醇脱水)、肾小管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 3 )体表失水如大量出汗。
(4)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如长期使用ACTH 和糖皮质激素。
五、血清氯(参考值)目前广泛采用电极法,参考值为96-108mmol/L。
(临床意义)1. 低氯血症(血清氯<96mmol / L)( 1 )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2 )丢失过多①消化道丢失,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②肾性失氯,如利尿剂使用抑制肾小管对氯的吸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不良。
(3)摄入水分过多,如尿崩症。
(4)呼吸性酸中毒。
2 .高氯血症(血清氯>108mmol / L)临床意义较小,除高钠血症原因外,还见于低蛋白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六、血清钙(参考值) 2.25-2.58mmol/L(9-11mg/dl)。
(临床意义)1 .低钙血症(血清钙<2.25mmol / L或<9 mg/dl)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需要增加,如孕妇;③肾脏疾病;④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2 .高钙血症(血清钙>2.58mmol / L或>11 mg/dl)①摄入过多;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③服用维生素D过多;④骨病及某些肿瘤。
七、血清无机磷(参考值)0.97-1.61mmol / L (3-5mg / dl)。
血清无机磷与血清钙含量乘积为一常数(40,当两者单位均为mg/dl 时)。
(临床意义)1 .低磷血症(血清磷<0.97mmol / L或<3 mg/dl)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磷转移至细胞内,如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③磷丢失过多,如血透、肾小管酸中毒、禾U尿齐U使用;④其他,如甲旁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中毒等。
2 .高磷血症(血清磷>1.61mmol /L或>5 mg/dl)①甲旁减;②肾衰酸中毒;③维生素D过多;④多发性骨髓瘤和骨折愈合期。
八、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一)血清铁测定(参考值)亚铁嗪显色法:男性11-30umol / L,女性9—27umol / L(临床意义)1、血清铁增高①肝细胞损害;②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③血液病,包括非缺铁性贫血、再障及白血病。
2、血清铁降低: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参考值)亚铁嗪显色法:男性50—77umol/L,女性54 —77umol/L。
(临床意义)1. 生理性变化新生儿降低,女青年和孕妇增高。
2•病理性变化①降低: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如肝硬化、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肿瘤及非缺铁性贫血等;②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和妊娠后期;转铁蛋白释放增加, 如急性肝炎和肝细胞坏死。
九、血清总胆固醇 (TC )(参考值 ) <5.20mmol /L 为合适水平 .( 医院正常值: 3.35-6.45mmol /L ), 5.23-5.69mmol /L 为轻度 升高 (边缘水平 ), >5.72mmol / L 为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意义 ) 1.生理性变化(1) 年龄和性别 70 岁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但 50 岁以后高于男性 (2) 饮食:长期的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热量饮食 TG 升高。
(3) 长期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 TC 升高。
2.病理性变化⑴增高 ①原发性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②继发性的:甲减、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妊娠和酗酒等。
(2)降低 ①严重的肝脏疾病;②严重的贫血;③甲亢。
十、血清甘油三酯 (TG )(参考值 ) 0.56-1.70mmol /L (临床意义 )1 •增高 ①原发性的高脂血症;②继发性的:甲减;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及动 脉粥样硬化;妊娠和酗酒等。
2 •降低 ①严重的肝脏疾病;②肾上腺功能减退;③甲亢 十一、血清脂蛋白 (一)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参考值 ) 0.94-2.00mmol /L(临床意义) 降低具体临床意义。
HDL-C 与 TG 呈负相关系,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损害、肾 病综合征。
(二)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参考值 ) 沉淀法: 2.07-2.00mmol /L 3.15-3.61mmol /L 为边 缘升高,》3.64mmol /为升高。
(临床意义) HDL-C 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关系。
(二)脂蛋白(a )、LP (a ) (参考值)/ 300 mg /L (临床意义) 脂蛋白(a ) 升高已作为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十二、血糖(一) •空腹血糖(参考值 ) 3.9-6.1mmol /L (临床意义 )1 •增高 ①糖尿病;②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异常增高、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嗜铬细胞瘤等;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④药物性,如噻嗪类利尿药。
上腺皮质激素不足;岛素分的肝脏疾病;岛细胞瘤;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生长激素和肾 (一) 血清总胆红素(STB )和结合胆红素(CB )参考值:血清总胆红素 3.4~17.1umol / L ,血清结合胆红素 0-6. 8umol /L. (临床意义 )1. STB 在17.1 — 34.2umol / L 之间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