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居关系问题研究

同居关系问题研究

同居关系问题研究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关系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人对婚姻家庭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同居,这种兴起于欧美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接受。

立法调整同居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同居关系的规制却几近空白,以致于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同居关系的概念,种类划分以及对同居关系进行调整的社会基础等问题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了同居关系解除引起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育等法律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同居关系社会基础财产分割子女抚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速, 现代人对婚姻家庭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居,这种兴起于欧美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接受。

同居关系问题随着同居现象的大量增多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立法调整同居关系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此却缺乏一套系统明确的规范,以致于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完善立法来解决。

一、同居关系概述在介绍同居关系之前,首先来谈一下“同居”一词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 同在一处居住;(2) 指夫妻共同生活,也指男女双方没有结婚而共同生活。

[1]显然,婚姻家庭法规范的“同居”行为排除了纯粹为了节约住房开支或结交一般朋友的“合租合住”行为,那么,从语义上讲,就应当采用第二种释义,即男女双方没有结婚而共同居住。

而对于同居关系的涵义, 在法学理论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同居关系是男女两性公开共同生活但不符合事实婚姻构成要件的两性结合”。

[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同居关系是符合婚姻的实质要件,但没有履行合法的登记手续的男女自愿生活在一起,互相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但不以夫妻名义对外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一种两性结合方式.”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程度的定义了同居关系。

笔者认为,同居关系作为一种“准婚姻”关系,应当是同居的男女双方自愿选择的,为群众所知的生活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必须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因此,同居关系可以这样定义:同居关系是男女双方未办理婚姻登记而自愿、持续、稳定、公开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会关系。

据此定义,认定同居关系应当满足如下标准:第一,同居关系主体双方为异性,即同居只产生在男女之间。

这就排除了同性之间的共同居住的情况。

如朋友(同性)之间的合租房屋一起居住。

第二,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

这点是与婚姻关系最本质的区别。

同居关系和婚姻关系之间也就只差这一登记要件了。

也正因为少了这一登记要件,才产生了离婚的法律后果与同居关系解除后法律后果的迥然不同。

第三,同居关系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公开性和自愿性的特点。

同居必须是一种连续的行为状态,且同居的对象应该稳定,男女双方是自愿的。

同时,同居关系对外并不隐瞒,这也是同居关系与通奸关系相区别的一个特征。

所以,那种“一夜情”、“嫖宿”就不是同居关系。

第四,行为人双方的结合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这样可以将同居关系与一般合住或者合租房屋共同居住相区别。

实践中,在认定双方是否以共同生活为目的时,可以通过双方经济的依赖程度、扶养关系、财产使用和分配、家庭义务的履行、性关系等诸多客观方面予以认定,而不仅以一个方面来确定,尤其是传统观念认为同居应为性关系的标准,性关系已不仅存于同居关系中,而同居关系的双方也不一定会为持续的性关系,如老人的同居关系,有疾病人与正常人的同居关系等。

二、同居关系的分类同居关系种类的划分有多种方法。

笔者认为:同居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同居关系和特别同居关系。

而一般同居关系按当事人有无配偶又可分为非婚同居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也可称为“婚外同居”)。

下面将分类予以介绍。

(一)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这种同居关系又可称为婚外同居关系,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

[5]这种同居它影响到了他人的婚姻,所以,婚外同居又称为“涉及他人婚姻的同居”。

这种同居现象主要表现在“金屋藏娇”、“养情妇”、“养小秘”、“包二爷”、“包二奶”等。

在现实实践中,有婚姻一方的多为男性,而同居的另一方女性多为年轻的女子,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别一般是很大的,10 到40岁不等。

他们之间的同居,为了爱情的很少,更多的则是建立在金钱和性欲上的。

这种同居关系不再像未婚同居那样只是引起一些社会治安问题,而是直接违法了。

我国《婚姻法》第4条就规定“夫妻间有忠实的义务”,第3条“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这种同居关系的社会危害性主要在于:(1)它影响了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

我们的婚姻家庭对社会的稳定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同居关系一旦建立,对我们的婚姻家庭是一个致命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一个婚姻甚至是家庭的解体。

我国的《婚姻法》第32条就把“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作为了离婚的法定事由,这又导致了我们国家离婚率的上升等社会问题。

(2)违背社会道德,这种“包二爷”、“包二奶”的同居关系,在金钱和性欲上,滋生出了一大批以青春的挥霍去换取眼前的物质享受的青年男女,这给我们的社会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二)非婚同居这种同居一般是以感情为基础,它又涉及到两种情况:第一是同居的男女双方在同居之前都没有过婚姻,他们的同居不涉及到他人的婚姻。

在校大学生的恋爱同居,在很多农村中的那种“只办喜酒不办证”的“事实婚姻”同居,试婚等。

第二种情况是男女一方或双方在同居以前有过婚姻,但在同居之时其婚姻关系已经合法解除。

他们的同居也不涉及到他人的婚姻。

这种情况最多存在老年朋友之中的“夕阳红同居”,还有倡导“轻松”和“无碍”的自由生活的工薪阶层也大有人在。

对未婚同居的立法态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过去是严厉的禁止,古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男女私定终身,私奔的下场一般是十分凄惨的,到头来不是“抱柱而死”就是“各奔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同居关系的调整有了新的规定,在1994年2 月1 日之前,对同居关系,只要符合上面讲的同居关系的特点的,就认定为是“事实婚姻”,和合法婚姻有相当的效力;如果同居涉及到他人婚姻的,就认定为非法同居。

[3]1994年2 月1 日之后,我们国家的立法已经不承认事实婚姻了,现在的同居关系,法律是不调整的,也就是说,法律现在对同居关系是放任的态度,不保护也不制裁。

这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麻烦。

有些未婚同居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固定居所的同居者,常常被少数的治安执法人员以“扰乱治安”等名义“棒打鸳鸯”,甚至罚款,治安拘留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特别同居特别同居关系未必符合一般同居关系的构成要件但却由法律认定为同居关系,本文即指由无效婚姻和可撤消婚姻所引起的同居关系。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是指当事人婚姻的成立因违反结婚的实质要件或形式要件而不具有合法的婚姻效力。

[4]我国《婚姻法》第12条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

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

从法条里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我们的立法者是把这种关系定性为同居关系的。

这种同居可能并不是出于当事人的本意,也许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都有缔结婚姻的意愿,但由于违反了相关法律,导致了婚姻无效或可以撤消才形成了同居。

三、法律调整同居关系的社会基础其一,同居关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人们自主生活的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体现,使得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及性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青年的择偶自主意识增强。

(2)择偶条件中政治条件重要度递减,学历、职业、能力、住房、收入等经济因素和爱情因素日益升值。

(3)维系婚姻的主要纽带正从责任转向爱情。

(4)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婚前性交往呈现出全方位的快速上升态势;青年对婚外性关系持一定程度的宽容态度,对婚外恋表示有条件的同情或认可同居现象日趋突出。

正是因此,同居现象不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同居关系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

我国法律采用“无为而治”显然不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法律调整同居关系已是必然选择。

其二,同居弱者的利益亟需法律保护。

众所周知,同居关系是一种脆弱的两性关系。

同居现象日趋突出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同居关系的当事人随意解除同居关系、同居者逃避债务、不承担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有过错方或者有经济能力的一方对无过错方或者有困难一方没有进行帮助和补偿的规定,极易导致双方经济上的失衡。

例如同居期间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洗衣、做饭等家务服务,解除同居关系时,并没有向另一方要求补偿的权利;女方在同居期间由于怀孕、堕胎、生孩子等造成的身体伤害,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得不到对方的赔偿金;因此,需要用法律上重新分配财富的手段来平衡非婚同居当事人的利益。

其三,法律调整同居关系符合当今世界立法趋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同居现象兴起于欧美社会,并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出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开始对同居关系调查研究并着手进行立法规制。

现今形势下,我国同居人群迅速扩大,同居关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进行立法规制既是满足社会需求,也符合世界立法趋势。

四、同居关系解除的法律问题同居关系的解除,涉及到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有子女的,还涉及到子女的归属和抚养教育的问题,因此成为同居这一社会关系产生各类纠纷的最主要环节。

首先谈一下同居关系解除时人民法院的受理问题。

由于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其解除问题,也不受法律限制;男女双方一般在自愿的基础上自行解除其同居关系,如果一方纠缠,另一方坚持要解除同居关系而诉至法院,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条就明确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所以,同居关系的解除,主要是通过双方当事人的沟通、协商来解决的。

如协商困难,难达成一致意见的或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建议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面调解。

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同居关系解除的随意性太大,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不利,所以,同居关系的解除,还是应该由人民法院来处理。

但法定的三种情况,对同居关系的解除,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

(1)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2)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引起纠纷的,(3)由子女的抚养问题引起纠纷的。

下面谈一谈同居关系解除后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育问题。

(一) 财产分割问题财产分割是针对同居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当事人所得的财产。

由于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与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也大不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