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思路】地理学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与地域性,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对于设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过程时有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1、新课程的导入一般地理课上的导入语是从本章来把握的,但是《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这一节内容与之前的《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所以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让学生注重联系所学的知识。
2、自主学习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关于传统工业区概念的相关内容,然后回答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分布地区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我在针对每一个小问题具体解释,尤其是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认出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的具体位置。
3、合作探究原来的设计思路是三个合作探究的问题,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运用图文资料,分析传统工业区繁荣时的优势区位条件;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鲁尔区在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进而再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它衰落的原因,根据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综合整治措施。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清晰的理解传统工业区完整的发展历程。
4、知识延伸通过对鲁尔区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学会分析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并以该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5、习题强化恰当选取练习题,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根据资料分析资源型区域的区位优势和不足;理解煤炭资源与鲁尔区之间的关系,认识鲁尔区的工业体系和地位;依据资料分析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理解其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鲁尔区为例,从区域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能源和矿产资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分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鲁尔区发展的背景,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发展观;通过分析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1.鲁尔区发展的背景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师:查阅鲁尔区、东北工业区相关的资料和图表。
学生:课前预习:预习课本知识,并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鲁尔区的相关资料,了解鲁尔区发展的背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内容】➢自主学习: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三)社会问题:从业人员减少,工人问题严重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三)发展,完善。
{预习生成问题记录}【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学生生成问题探讨,各小组总结发言}1、读图P57“3-2-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2、结合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与资源间的关系。
3、分析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示:可从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社会入手)4、针对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检测1.有关鲁尔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鲁尔区位于多瑙河左岸B.鲁尔区曾是德国以电子、纺织为主的重要工业区C.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鲁尔区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2.德国鲁尔区内较丰富的资源是()①煤炭②铁矿③水资源④石油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①生产结构过于复杂②本国煤炭资源不足,需大量进口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4.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A.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里C.就近获得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小组合作探究自我纠错】【师生合作互动(大班学习交流)】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递进探究}1、分析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提示:可从位置、资源、交通、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下降的原因。
3、填写下表,请你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总结提升】1、分析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三步骤:(1)分析;(2)分析;(3)分析。
2、分析区域特征从、、三方面着手。
3、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紧扣存在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4、分析存在问题和措施都要从三方面着手:、、。
5、区域资源开发不仅仅指矿产资源还包括其他各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6、区域资源开发必须遵循的规律。
【当堂检测】读世界某一地区图,回答1~4题。
1.下列四个城市与上图(图中阴影地区)钢铁工业生产相比,区位因素最为相似的是()A.鞍山B.攀枝花C.伯明翰D.匹兹堡2.下列四幅图表示德国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联系示意图,正确的是()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部原因在于()A.工业结构单一 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世界性钢铁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读“辽中南部分矿产示意图”,回答5-6题。
5.抚顺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A.劳动力资源短缺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C.土地资源减少D.森林资源锐减6.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课后作业】1、熟记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收集资料分析泰州地区资源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
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
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
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
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
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首先联系之前学习的匹兹堡案例引入新课,并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
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
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