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资料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资料
物理吸附 分子间范德华力
不需活化能 吸附平衡瞬间达到
化学吸附 化学键相互作用力 ( 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
需活化能 化学反应速度慢于物理吸附
分配作用
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化学机理之一,指 水-土壤(沉积物)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 溶解,或称吸附,可用分配系数 Kp 来描述。
作用力
主要影响因素
c t
Dv s
2c x 2
(1)土壤水分的含量: A . Shearer 等对林丹在粉砂壤土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干燥土
壤中无扩散;含水4% 总扩散系数和气态扩散系数最大; 含水4-20%,气态扩散占50%以上。
B. 含水>30%,非气态扩散为主; 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两种扩散系数都增加; 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总扩散系数下降;
农药的分类 按用途和成分,农药可分成以下几类:
这里主要讨论环境影响较大的几种农药,有机氯 农药、有机磷农药等。
1.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大部分是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的衍生 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易溶于脂肪,并在 其中积累等特点;主要品种见表4-9。
有机氯农药是一度造成污染的主要农药;美国于1973 年停止使用,我国也于1984年停止使用。
施用农药对抑制害虫的天敌也有毒杀作用,从而破坏 了农业生态平衡。
施用农药会引起环境污染,并通过食物链使农药在农 作物或食品中的残毒引入人体,危及人体健康。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1. 扩散 农药的挥发
农药在田间中的损失主要途径是挥发,如,颗粒状 的农药撒到干土表面上,几小时内几乎无损失;而 将其喷雾时,雾滴复干的10分钟内,损失达20%。
DDT在生物体内富集作用很强。 例如:水鸟体内DDT残留为25 mg/kg,比DDT污染的
水要高出800——1000万倍。DDT的污染具全球性,在南 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甚至未出世的胎儿体
内均可检出DDT的存在。
DDT在环境中迁移转化 残留在土壤中的DDT95%分解需时约10年;在90~ 95℃水相介质中,紫外光照条件下,使DDT彻底降解 其总量的75%需120小时。
含水4-16% 随水 分的增加,非气体 扩散系数下降;
含水>16% 随水 分的增加,非气体 扩散系数增加。
(2) 土壤吸附的影响 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主要过程,并直接影响
其他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2,4-D的吸附,使其有效扩 散系数显著降低。
(3) 土壤的紧实度 会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紧实度高,土壤孔隙
影响农药挥发的因素包括:农药方面(物理化学性 质、浓度、扩散速率)、土壤方面(含水量、吸附 性)、和环境(温度、气流速度)三个方面。
扩散迁移 指土壤中气-液、气-固界面上发生的扩散作用。土壤系统 复杂,土壤表面的吸附和解吸平衡,土壤的性质,有机物 的性质,都会影响农药的扩散作用。
Shearer等提出的农药的扩散方程式:
湿润土壤中,水分子的竞争 作用,使土壤中农药的吸附 量减少,蒸汽浓度增加。
实验例证
随土壤水分相对含量的 增加,吸附(分配)作 用减弱;
当相对湿度在50%时, 水分子强烈竞争土壤表 面矿物质上的吸附活性 位置,使吸附量降低, 分配作用占主导地位, 吸附等温线为线性。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广义地说,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其 他如杀螨剂、杀鼠剂、引诱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配制 农药的助剂等。
农药施用的环境意义
全球范围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作用显而易见, 约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1/3左右。 大量使用农药,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之一是农药药效随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而相对降低,要取得同样的杀虫效 果,就得使用更多的农药。
实验例证
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随溶 解度减小而增大.
2.土壤湿度对农药分配过程的影响 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强烈的偶极作用,使非离子型分子
很难占据表面吸附点位。因此,水分子对非离子型有机 物的在矿物质表面上的吸附有抑制作用。
实验例证
在干土壤,强烈吸附作用使 林丹和狄氏剂吸附在土壤中, 蒸汽浓度减小显著;
吸附热 吸附等温线 竞争作用
分配作用 分子力 溶解作用 低吸附热 线性 非竞争吸附与 溶解度相关
பைடு நூலகம்
吸附作用 范德华力和 化学键力 高吸附热 非线性 竞争吸附
实验例证
非离子型农药在土 壤-水体系中的吸附 属于物理吸附吸附等 温线为线性; 各溶质之间不存在 竞争关系,单独存在 和共存对吸附量和吸 附等温线无影响.
率降低,扩散系数也降低。
(4)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增加,总扩散系数增大; 如:林丹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倍增大。 (5) 气流速度: 空气流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农药的挥发。 (6)农药种类
2.质体流动
土壤中农药既可以溶于水,也能悬浮在水中,还能以 气态存在,或者吸附在土壤固相上或存在于土壤有机 质中,从而使它们与水一起发生质体流动。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
农药使用简介
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现2,4-D具有清除杂草的能力, DDT具有杀虫的功效,从此开始了农药使用的时代。
目前,世界范围年产农药约200多万吨,种类数达1500 种之多(常用品种约50种)。上世纪40年代以来,累计 有数千万吨农药散落进入环境,大部分进入土壤。
在稳定的土壤-水流状态下,有机物通过多孔介质移 动的一般方程为:
c t
D
2c x 2
V0
c x
S t
D—扩散系数;
V0—平均孔隙水速度;
C—土壤溶液中农药的浓度; β—土壤容水量;
S—吸着于土壤的农药浓度。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作用
吸附作用
过程:有机物的离子或基团从自由水介质向土壤矿物 的亚表面层扩散,通过表面反应或进入双电层的扩散 层的方式被土壤矿物质吸附。
(1)DDT
DDT在环境中具有一 定挥发、降解和分解的 能力,但其过程进行得 很慢,且不显著;
关于DDT的小常识
DDT于1874年人工合成,1939年瑞士化学家穆勒发现 了DDT的杀昆虫作用和工业生产方法,并因此获得了 1948年的诺贝尔奖。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的欧洲和亚洲,DDT用于杀 灭传播疟原虫的蚊子,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