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核分枝杆菌知识总结

结核分枝杆菌知识总结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
(五) 结核杆菌
1、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杆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在历史上,它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曾经是危害人类的主要杀手,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

1882年科霍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杆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仍然在全球广泛流行。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使流行得到了一定控制。

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少国家对结核病的忽视,减少了财政投入、再加上人口的增长、流
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毒感染的传播,使结核病流行下降缓慢,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所回升。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通过很多调查分析看,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有:咳
嗽、咳痰超过3周;咯血;发热或胸痛超过3周。

有了上述
症状后,就是一位“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就应当想到自己
是否患了肺结核病,最好到结核病防治所或结核病专科医
院检查。

Grange (1988)
(1)无知时期始于有结核病的记载,直到十九世纪末叶发现结核病的病原菌为止。

(2)希望时期始于致病菌的发现到1950年左右有效药物如链霉素及异烟肼的陆续问世。

(3)目前处于进步时期,人们已经获得了分枝杆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的丰富知识。

(4)人们期望在此基础上能进入第四个时期,也就是最后的征服时期。

2、流行病学
艾滋病日渐增加
抗结核药物菌株的广泛播散
2.1流行概况
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内源性感染有少数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人体内,不引起疾病。

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国内情况:
(1)感染率:0~14岁儿童感染率为7.5%,其中7岁组感
染率为6.6%,14岁组为13.4%。

(2)患病率:肺结核患病率年递降率从1979~1990为
2.5%,涂阳患病率年递降率为
3.0%。

患病率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与发达国家患病率年递降率10%相比,有较大差距。

由患病率推算,结核病在我国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3)死亡率:1990年全国结核病死亡率为21/105,其中肺结核死亡率为19/105,在各种死因中占第10位。

由死亡率推算,我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为238万。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与死亡率的情况,据全国监测点调查,1986~1991年0~14岁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在0.6~1.7/105。

说明我国儿童结核病的感染与发病仍较严重。

2.2、传播方式:
(1)飞沫传染:排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大声咳嗽,打喷嚏等能喷出大量的微滴,凡直径在2μm左右的微滴可以被吸入肺泡内,使机体感染。

(2)痰液传染:含结核菌的粘痰吐在灰尘较多的阴暗角落里,结核菌可以活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附着在尘埃上,随风飞扬,被人吸入肺内引起感染。

(3)食物传染:污染的食物、食具、消毒不完善的牛奶可以传染给食用者。

(4)少数可经皮肤或粘膜的伤口直接感染。

3、病原学
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属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是德国医学
家Robert Koch于1882年发现的。


核杆菌的发现解释了“白色瘟疫”
(结核病)之谜。

从这时开始,人
们迅速地开展了结核杆菌的分离、
培养以及对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及
预防疫苗的研究。

3.1、形态与染色
结核杆菌为细长稍微弯曲需氧菌。

在生长发育期形成分枝、呈Y 、V 或人字等不同形态。

细菌数量多时可呈束状或索状。

当细菌数量极多时,则聚集成团。

菌体内有革兰氏染色阳性颗粒。

3.2、培养特性
结核杆菌为专性需氧菌,培养最适温度为37℃,最适酸碱度为pH6.5~6.8。

由于细胞壁中脂质含量较高,不利于营养的吸收,故生长缓慢且营养要求高,繁殖一代需18~24h。

3.3、抵抗力
结核杆菌因细胞壁中含大量脂质,故对某些理化因素有
较强的抵抗力。

在干燥痰中可存活6~8个月,在空气的尘埃
中,其传染性可保持8~10d;在6%H2SO4或4%NaOH中
30min仍有活力,故常用酸碱处理标本中的粘稠物质并杀死
杂菌。

结核杆菌对酒精、湿热及紫外线抵抗力较弱。

如75%酒
精作用数分钟,液体中加热62~63℃15min,或直接日光照
射数小时均可被杀死,故对结核病人的衣物,寝具等应常在
日光下消毒。

3.4、变异性
结核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及耐药性等变异。

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èrin,BCG)就是毒力变异株。

是1908年巴斯德研究所卡迈尔与介兰从牛奶中分离出强毒的、致病性的牛型结核杆菌,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13年连续传种230代,得到一株弱毒的、失去致病性的牛型结核杆菌。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结核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

其耐药机制可能是长期用药后,耐药变异株选择性生
长,或由于染色体控制药敏性基因突变而形成耐药性基因所致。

3.5、致病性
结核杆菌不含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

其致病性主要与菌体成分等有关。

菌体成分包括脂质、蛋白
质和多糖。

结核杆菌细胞壁所含的脂质约占细胞壁干重的60%,其高含量与细菌毒力密切相关。

脂质大多与蛋白质或多糖结合
成复合物存在于细胞壁中。

可破坏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
吸,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并能使病灶形成结核结节及干酪样
坏死.
传染源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结核杆菌经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也可经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其他
途径进入机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部位的结核。

因此,结核病的感染途径主要分为:肺部感染和肺外感染两
种类型。

(1)肺部感染:通过飞沫和尘埃,结核杆菌经呼吸道极易进
入肺泡,故结核病的肺部感染最多见。

(2)肺外感染:部分患者,结核杆菌可经血流、淋巴液扩散
侵入肺外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结核。

艾滋病等免疫力
极度低下者,严重时可造成全身播散性结核。

所致疾病
●结核病
●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黏膜等进入机体
●侵犯多种组织器官
肺部感染-原发感染
●多发生于儿童
●原发综合征
●转归
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称为原发综合征, X线胸片显示哑铃状阴影,此为原发感染的重要特征。

肺结核类型及其X线特点
Ⅰ型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可以正常或见哑铃形病灶。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近的粟粒状阴影。

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肺结核类型及其X线特点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云雾状,过缘模糊,密度相对较淡。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空洞形成不同形式的透亮区,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如条索、结节状、斑点状病灶,过缘清楚,密度相对较高。

Ⅴ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可见钙化影。

肺部感染-继发感染
●多由原发病灶潜伏的结核菌引起
●多发于成年人
●病灶多局限
●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形成空洞
●为开放性肺结核
干酪样肺炎
左肺下叶广泛性干酪化,肿大变实,数处形成边缘参差不齐的急性空洞。

上叶亦被波及
肺外感染
●免疫力低下患者
●常见于脑、肾、骨、关节、生殖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