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注释: 张世秋. 通过制度变革推进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防控与管理. 环境保护. (6) . 2012 第 74 页. 王春玲, 付雨鑫.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困境与政府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生态经 济. (8) . 第 147 页. 2013 柴发合, 李艳萍, 乔琦, 王淑兰.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环境监管模式的战略转型. 环 境保护. (5) . 第 23 页. 2013
近年来, 我国华北、 华东等大范围国土接连遭遇雾霾天气袭 击。尤其到了冬季, 由于空气流动不畅, 许多地方的 pm2.5 监测 数据频频爆表, 空气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从理论上探索大气 污染防治的机制问题,能够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良好的制度环 境, 加快空气污染治理进程。 一、 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现状与困境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因长期粗放式发展所导致的大气污 染问题就已经被学者加以关注和研究, 立法机关也相继制定了有 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 法》 (以下简称 《大气污染防治法》 ) 于 1987 年通过, 并于 1995 年 和 2000 年历经两次修订, 现行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专门 法律即 2000 年修订版。 (一) 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现状 《大气污染防治法》 对目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做出了明确 规范。 该法第 2 条规定: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必须将大 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合理规划工业布 局, 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 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保 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 该法第 3 条规定: “国家采取措施, 有计划地 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制定规划, 采取措施, 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 根据这两个条款, 目 前实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由中央政府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式的单一防治机 制。
2014 ・ 3 (中)
理的重要参与者, 必须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积 极性。 二、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要大力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 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 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党的十八 大报告揭开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治理环境污染、 建设生 态文明的新篇章, 为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 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 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 损害赔偿 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 生态环境。 ” 此外, 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 要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 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 这就明确将污染防 治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上了议事日程。探索建立大气 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 正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 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的有益尝试。 除了党中央会议的明确要求外, 国务院、 国家环境保护部的 相关文件也对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作出了明确要求。 比如, 国务院于 2010 年转发了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 2011 年 12 月 15 日, 国务院正 式印发了 《国家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保护部 “十二五” 规划》 , 明确提出通过大气污 染联防联控制度控制区域大气污染问题; 2012 年发布的 《重点区 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 规划》 中也明确提出了对 “创新区域管 理机制, 提升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的要求。 (二)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可能性 大气污染问题虽然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会遇 到的普遍性问题, 但是也已经被许多国家探索出了治理的经验和 模式,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合作机制就是污染治理的宝贵经 验。 区域合作有利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也已经被我国奥运会、 世博会等特殊时期的大气防治所证实。 “奥运会、 世博会以及亚 运会期间, 通过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打破行政界限, 成立领导协调小组, 签署区域环保合作协议, 编制实施空气质量 保障方案, 实施省际联合、 部门联动的环境监管模式, 通过建立科 学系统的环境监测体系展开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 VOC 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 通过信息共享以及统一执法等 手段保障了三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稳态高效达标。奥运会和残运 会期间, 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 100%, 二氧化硫、 可吸入颗粒 物、 二氧化氮等各项污染物浓度日平均较去年同期下降 50%, 达 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世博会期间上海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
◆社会观察
到 98.7%, 为历年最高,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和 PM10 的平均浓度 也是历年同期最低的。广州亚运会期间珠三角地区主要大气污 染物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较 2004 年分别 下降了 30%、 4.5%、 22.4%, 所有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整体 空气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 三、 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途径探讨 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虽然意义重大、 前途光 明, 但是需要充分协调相邻省份、 相邻地区之间各方面的关系, 任 重而道远。 只有通过法治化的途径, 将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合作 统一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一) 确立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框架 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从法治化的角度来说, 首先需要解决区域之间立法的一致性问题。受到大气污染影响 的相邻省份之间, 需要召开立法的协调会议, 着力解决三个一致 性问题。一是立法时间的一致性问题。相邻省份之间在大气污 染立法上必须保持启动时间大体一致, 不能有的立法, 有的不立 法。二是立法目标的一致性。相邻省份之间应当确定一致的立 法目标, 明确规定各自的年度减排任务、 年度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等内容, 并尽可能量化。三是法律责任的一致性。相邻省份之间 关于大气污染的处罚措施应当一致, 包括处罚手段、 罚款标准、 罚 款数额的一致等内容。 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例, 京津冀必须同时 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工作, 以具有一致性的治理手段和 处罚措施保证共同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二) 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机制改革 徒法不足以自行。 有了统一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立法规划, 还应当探索建立起统一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执法机制, 并且 要严格执法, 才能真正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的法治化。 深 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机制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在 执法主体上, 应当厘清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 整合 执法主体, 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执 法。二是在执法程序上, 应当统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执法程序。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行政检查、 大气污染防治行政处罚、 大气污染 防治行政强制等执法行为, 制定具体的执法细则, 明确权力运行 的步骤、 期限等程序要素。三是在执法方式上, 应当创新大气污 染防治执法方式, 积极探索柔性执法方式变革, 鼓励运用行政合 同、 行政奖励、 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 克服执法的粗暴化、 简 单化倾向。
◆社会观察
2014 ・ 3 (中)
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陶品竹
摘 要 目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迫切需要改进。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合作机制, 有利于快速解决日益 大气 污染防治 区域合作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4)03-188-02 气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时至今日, 全国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已经都 遭遇雾霾袭击。这一现象,与当今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有密切关 系。当今属地主义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无法克服地域性所带来 的缺陷。相邻省份、 相邻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不同步出台, 这就会导致在一地花大力气已经治理趋好的大气环境, 会因为相 邻地区大气污染严重而功亏一篑。 “属地管理机制难以将区域环 境质量改善作为管理目标, 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甚至滋生地方 保护主义; 行政管理的局地特征也不利于地区之间环境保护工作 的协调开展, 以及科学研究、 技术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 当今大气 污染防治机制不仅不能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导 致大气污染的重复治理现象, 增加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本。 大气污 染治理领域的单兵作战必然导致 “污染、 治理、 再污染、 再治理” 的 恶性循环, 无法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浪费国家的财力、 物力、 人力 资源。 第二,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各方面利益主体 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 治理大气污染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社会 的责任, 必须充分动员, 调动各方面利益主体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的积极性, 明确责任, 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 反观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设计, 既无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治 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 也无法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污染治理的 积极性, 无法实现立法的初衷, 无法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 统一。 诚然, 大气污染治理在根本上具有长远性、 公益性、 外部性 等显著特征, 这就容易导致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 如果在外部机制设计上再不加以纠正, 就更容易导致大气污染治 目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地 域色彩明显。大气污染防治由各级政府负责,以行政区划为基 础,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主要由当地政府决 定。二是行政主导模式。当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主要是由各 级政府制定防治目标, 规定防治措施, 属于 “命令-服从” 式的治理 模式,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下达治理任务, 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 的命令遵照并服从。 (二)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机制面临的困境 第一,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大气污 染现象。 《大气污染防治法》 自 2000 年修订并实施, 然而我国的 大气污染问题并没有因为这部法律的修订而有所缓解, 相反, 大 理领域 “公地悲剧” 的发生。 首先, 当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在充 分调动地方政府的治理积极性方面是失效的。地方政府及其官 员作为理性经济人, 在经济交往活动中, 只会选择能够带来眼前 经济利益的行为。 “当前 GDP 导向的政绩考核与官员的自身利 益呈正相关,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更加注重眼前利益, 注重产业发 展和 GDP 增长, 在涉及经济增长和大气治理时, 经济发展往往超 当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在充分调动 越环境保护目标。 ” 其次, 公民等市场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方面也是欠缺的。市场交易 制度的不完善、 市场激励机制的欠缺, 导致市场主体没有主动参 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强烈愿望。 而事实上, 公民等市场主体不仅是 大气污染的制造者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被处罚者, 更是大气污染治 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应当从区域立法、 区域执法等领域整体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合作。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陶品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D92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