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构件鸱吻装饰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杨老师精彩的讲解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超乎兴趣的神往。

又加之去年参加了陕西省古代建筑实体搭建赛,对古代传统建筑也积累了一些知识,作为艺术设计系的学生我想从我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脊饰构件鸱吻装饰方面展开学习与研究。

对这所谓的第五立面从整体及脊饰部分进行浅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正脊脊饰鸱尾鸱吻一、屋顶式样及其整体特点被誉为大屋顶建筑的中国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他的屋顶部分。

“从屋顶式样来说他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几种重要式样。

”①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无脊四坡式,俗称“五脊殿”前后坡两侧的坡面叫“撒头”。

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

单檐庑殿顶的外形与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相同,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称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两条搏脊,则共有脊十一条。

歇山山尖部分称为“小红山”,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惹草、是装饰的重点。

歇山顶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形式,有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之分。

悬山顶又叫“挑山”或“厦两头”,在规格上仅次于四阿、九脊殿。

其特点是木檩露出山墙外,即所谓“出梢”,悬山屋顶一直延伸到山墙外。

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订以搏风板。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硬山的山墙不露出木檩,即所谓“封山下檐”。

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至上将檩头全部封住。

攒尖顶的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攒”在一起,四种屋面的坡面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宋称斗尖。

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以宝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屋顶的样式及其面积的大小在我看来是蕴涵着建筑地位、等级、规模等诸多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是曲线形。

无论是品味最高的庑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莫不如此,其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炫彩的冠冕。

二、正脊装饰鸱吻的神话传说屋顶式样决定了它的特殊轮廓,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特殊的饰件。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

排列规整,做工精细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让我们从关于正脊脊饰的一些神话传说引出这个话题吧,传说中“龙生九子”,即龙与别的九样灵兽交配繁衍出九个混血儿,作为九子之一的鸱吻,住在南海、能喷水成雨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

“一说是由于这一龙子住在南海,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

二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

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

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

又说,鸱吻的背上是许逊的剑。

”②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

另一个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使其望剑而逃的用意。

传说的确神秘,事实上它是一种鸱吻安装固定的方式。

三、鸱吻形象的演变鸱吻传说起自汉代殿堂,及后移建与衙府、庙观等建筑。

千百年来脊端的装饰由简单到复杂,其名称也从最初的“鸱尾”,及至唐代演变为“鸱吻”。

由尾而转变成首(“吻”是用“嘴”,亦即“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也是我国建筑文化动态的体现。

新石器时代,屋顶是用茅草铺成的两面坡,已用了简单的屋脊。

商周两代屋顶改为板瓦铺面,用简瓦盖脊,是否有脊饰不得而知。

但战国正脊两端貌似有了上翘的三叉形饰物。

秦汉时期,建筑或歇山或悬山。

汉武帝作建章宫有人上书蚩尾能避祸灾,后人见其吻如鸱鸢,称之为鸱吻。

也许,最早的脊饰的脊饰做成了鱼尾状,似仿蚩尾。

那是曾流行将屋顶正脊的端头塑成或砌成向上翘起的形状,已清楚的看到想对称的饰物,是否是蚩尾有待考证。

晋时,脊饰多做鱼尾形象,并正式命名为“鸱尾”。

北魏时期,鸱尾的尾部已经非常醒目,如大同云冈石窟第九、十窟内所雕的鸱尾,轮廓逼真。

到西魏时,鸱尾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而且更具装饰品味。

如天水麦积山西魏壁画中的鸱尾,外缘加置一道鳍尾,不显单调。

南北朝时期,印度的摩羯鱼随着佛教的盛行传到中国。

由于我国木结构建筑易燃,,所以引进传说中能灭火的摩羯鱼形象。

用到建筑物的脊饰上而形成的鸱尾的形象,以祈求避火也蕴涵了人们希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的愿望。

当时政治国界虽极纷乱,但是鸱尾却普遍使用,不为地域及国界所限。

脊端之饰,起自宫殿,建于宫殿,禁止一般住宅任意装置。

鸱尾之饰成为一种特权标志。

隋代的鸱尾,鳍条增多,装饰效果尤佳脊饰仍采用鱼尾形式。

中唐时期,脊饰形状有了变动,史书记载开始出现不同称呼。

五代接近唐代,改称鸱吻,宋人仍沿旧名,前者之所以改称是依照脊饰的实物形象。

彭乘(宋人)在《墨客挥犀》中说:“今自有唐以来,寺观旧殿宇尚有为飞鱼形尾指上者,不知何时易名为鸱吻。

然状亦不类鱼尾”。

“状亦不类鱼尾”这句话很重要。

大概在宋代时还保存着中唐时期的一些古建,脊端的鸱尾虽然仍指上,已经不类鱼尾之状,正处于从鸱尾向鸱吻过渡的形式,所以称之为鱼尾也不太像了。

隋唐间的鸱尾装饰,可见于河南博物馆藏隋代陶屋、敦煌220窟壁画上,还有四川乐山凌云寺石刻、西安大雁塔门楣线刻鸱尾等,形状大致都是瘦直扁平的。

而中唐时期的鸱尾已经显现出眼口鼻的形状,尾下出现兽首,张着大嘴要吞下屋脊,有些夸张,整个形状与其说似尾还不如说似首。

《建康实录》中也有出现将鸱吻和鸱尾混淆的现象,此书编写于中唐,这说明中唐时期鸱尾已经开始向鸱吻转化。

而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则是将鸱尾中的“尾”名副其实的转变成“吻”的标志建筑。

大殿上的鸱尾不但眼口鼻分明,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细节,称为鸱吻也不为过了。

其实鸱尾变鸱吻也有鸟雀的功劳。

在脊饰称之为鸱尾的阶段,装饰重点在鸱尾两侧的鳍上,华丽鳍身的加薄和加高使两鳍之间形成沟,鸟雀便会在这沟里筑窝,能得又脏又乱,有点伤大雅。

有人在这些地方插上铁针来驱赶鸟雀,也就是所谓的“拒雀子”,仍然有失观瞻。

之后鳍身就变薄变低了,最后也就敷衍成了一道饰边,深沟变成了圆弧。

鸟雀不来筑巢了。

鸱尾改变成了吞脊的兽状,于是出现了“鸱吻”的叫法。

宋明的时候,文章上述的龙生九子的传说广为流传。

只是有时称其为螭吻,说其平生好吞,殿脊上的兽头是它的遗像。

于是,鸱吻又多了一个名字:螭吻。

唐宋时,鸱尾在南方也叫做鱼尾,而且是地道的鱼形。

唐代鸱尾实例有大雁塔门楣石刻及敦煌壁画,五台山佛光寺鸱尾也许是后配的,因为其吻背上刻有小龙,整个轮廓是唐、宋式样。

至于辽代鸱尾的实例也不少,它的形象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造型更丰富了。

唐代鸱尾身上的装饰较少,而宋辽金时期的鸱尾身上布满鱼鳞,头部的嘴眼也比以前更细致,因而也常被称为鸱吻;第二个大特点是,鸱尾的形象从鱼向龙转化了。

这一时期,这种鸱吻的头部越来越像龙头。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上的鸱吻可以做为例证;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及审美素质的提高以及技术的日趋熟练,在一些地方建筑上出现了更为生动的鸱吻造型。

福建泰宁甘露庵蜃阁的鸱吻头部是龙的形象,有趣的是它的尾部却做出来一个鸟头,尾尖是鸟嘴,后面还有眼睛、翅膀,造型妥帖自然。

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上的鸱吻则完全由一条龙盘卷成鸱吻形。

当然还有的鸱吻完全是一条鱼,鱼身弯曲,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总的来说,宋辽金时期的鸱吻造型更加的繁复精细,逐渐远离鱼尾形,而变化成龙形,塑造重点放在了兽首,尾部反而变小了,有时还会在尾部施一小兽头,也就是所谓的“背兽”。

“元代鸱吻的尾部已经不再向脊中央卷曲,有了向上向外卷曲的趋势,尾部不是与兽首同一方向伸出,而多向后卷,有的吻身上还有小龙,有前后爪,全身的鳞纹,看起来很富丽。

”③有一显著的特点是尾卷曲时并不并拢而是镂空的,吻的边缘也加了很多花样。

清代初期鸱吻式样与明代相比没多大变化,只是更加华丽。

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完全可称作是艺术创作。

清代以后的大吻鳞及小龙就显得萧索无生机了,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充实,更贴近社会生活了。

自从汉代建筑将鸱尾安上屋脊之后,它的造型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

许多营造书籍只是规定各种房屋上鸱尾的高度之制,对鸱尾的形状却不做具体说明。

由于建筑构件大多是有地方瓦件按照当地工匠习惯批量生产,所以个地方建筑装饰也具有明显特色,其鸱尾的造型也更为多样,写实的鱼型,程式化的鱼型,鱼龙混合型,直至完全脱离了鱼的造型。

在我看来,鸱尾形象的改变是因为人们生活环境和人的心里祈求在不断变化,再者是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日渐成熟也对此产生影响。

四、不同式样的屋顶的不同正脊装饰基本做法做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浅略了解一下鸱吻所在位置正脊的安装方式,也使我们更好的从实质的一面来更多更细致的了解鸱吻装饰。

正脊是相对于屋脊位置的称谓,指沿着前后坡屋面交线做成的脊。

正脊往往是沿桁檩方向,且在屋面最高处。

一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式都有正脊,不同的屋顶式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