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空间分析作业3000字报告

建筑空间分析作业3000字报告

浙江农林大学
——校内建筑空间分析报告
学院:园林学院
专业: 风景园林
班级:风景园林143班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3月
一、 集贤食堂
食堂是学生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

让学生在食堂吃好,吃得舒服是设计师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集贤食堂是学校三大食堂之一,之所以分析它,是因为它有比其他食堂优越的部分。

其位置离教学楼最近,教学楼下课的学生一般都选择近的地方即来这里吃饭。

下课的学生数量巨大,必然导致午晚餐时间段的人流量很大。

如何考虑分析去处理
人流量的合理分流很关键。

集贤食堂设置三个入口,一个正门面朝大
路,两个侧门。

一个侧门对着B 区寝室楼(命名为B 门),另一个侧门对着教学楼方向(命名为A 门)。

正门大门口有很大的近似等腰三角形广场,除了提供大量人
流移动,还可以供交通工具停车。

A 门门口也是三角形的广场,但是
有过密的规则绿化灌木群,给人行动的空间并不多。

门口有10米宽的小平地空间,学生从道路进入的步道一共只有3米宽,中间还安置
A 门
正门
了树木隔离带。

对于教学楼下课过来的学生的人流量,这样的空间很容易拥挤导致堵塞。

仔细观察上图,发现绿化群里其实有建一个小广场,但是几乎没人在那待过很长时间,利用率极低。

应该减少绿化灌木面积,留出更大的面积改造成步道,改善拥挤问题。

当下课时,90%以上从教学楼下课的学生去集贤食堂吃饭其实都从A门进入,所以很拥堵,而最大的正门却无人问津,这是很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根据空间的最佳视距理论,视距与建筑视高之比为3倍时,才是最佳视距,可以完整看到建筑的全貌,建筑看起来也是最美的。

集贤食堂高度为19.6米,因此最佳观测点是在距离集贤食堂58.8米的地方,然而在A门视角,从教学楼过来的同学在路途中才会到达58.8米这个最佳观赏点,而正门和B门门口的距离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最大距离差不多只有20米。

只有在一个侧门方向才能看到最佳视角,对一个建筑来说也是略显尴尬的。

二、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校较为独特的建筑,只看前面其实你并不知道后面是什么。

屋顶不是常规的平顶,而是带
有一定坡度的圆弧,其实是一
个半圆柱建筑。

图书馆最高
27.4米,因此站在3倍的距
离即81.2米才比较舒服。


口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中心安
置一圆形花坛,花坛中心种植一较大型植物。

其高度为8米,作为景观的中景,使得近景与图书馆的远景衔接得当。

不过中景也有遮挡图书馆,影响视觉的地方。

广场铺装材料为白色花岗岩,砖上的纹路也
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体
现不出质感。

倘若花岗岩
的白色换成黑色,空间可
以带来充实的空间感。


书馆中心是镂空的,建筑
外墙均采用落地窗,可以
看见里面的书架,桌子,还可以采到自然光。

图书馆面对东湖的阶数过多了,其实很少人会从这个门进入图书馆。

再下去则是东湖边上的驳岸绿化。

楼梯层的高度使得图书馆与外边的绿化地有了较大的高差,将不同功能区有效的隔离开来,界限分明。

五舟广场到图书馆的距离是图书馆高度的6倍,
开阔风景,水天相接,天人合一,宛如天开。

视域内一切事物尽收眼底,一副开朗风景。

三、竹林步道
此步道在玉兰路的边上,可通往
东湖边的小径,对着廊桥。

廊桥高
3.8米,长9.5米,宽2.5米,两边
设置座椅,可以欣赏附近风景。

步道
两边种植了孝顺竹,在这个季节竹叶
是发枯的亮黄色,有一种悲凉在心头。

步道的曲
度设计的很巧妙,你在入口看不到底,走进去慢
慢地接近终点,一点点知晓,当你看到底时,发
现你已经走完了。

步道中间是平整的砖石,上有
平行的线条花纹,而两侧排布
鹅卵石。

这种线条指引人方向,
有导向感。

鹅软石并不是胡乱堆砌,有一定的纹
路是曲线延伸。

附近的鹅卵石排布也有特点,是
一片叶子。

但是保存时间很短,倘若叶子周围凿
出凹凸就明显很多。

竹子是君子的象征,亭亭玉立,地上落满了枯掉的竹叶,地上被染成黄色。

这样的组合让身临步道的人感到清爽,平静的感觉。

四、翠竹园
翠竹园是大部分用竹子
制作的文化创意园,纯竹制
作的亭子和竹篱笆以及附近
均匀种植的各种竹植物。


间种植低矮竹类,外围种植
较高竹类植物,起围合作用。

入口一个圆形花坛,种有龟甲竹,起着古代建筑屏风的作用,遮挡内景,移步换景。

折形的篱笆小径,延长步行时间,让人欣赏高雅的不同竹,而终点是高度较高的竹亭。

竹亭坐南朝北,东西面设计竹椅,往东看,是密集的竹林和远处的青山的自然风光;往西看,是空旷的场景,看得见入口和小路以及高楼。

竹亭位于较高位置,在竹亭望下去很开阔,看不到另一边的路,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效果。

站在竹亭,大喊,竟有回声效果。

而小径铺装采用间隔的白色砖石,丰富竹园的色调,也使空间感更饱满。

五、行政楼内园林
园林以廊为中心,廊内只在前后设置
座椅,可以欣赏左边的空旷草地和远景的
热带植物。

看此景可以让人摒除心中烦躁,
心境平和。

蜿蜒的小湖,造了假山,做到
山水相连,相互掩映。

廊临水而建,防日
晒,避雨淋,是纳凉,小憩的游人之处,
也是园林中的景物,环顾四周,畅览园林
景色。

廊外的风景尺度是园林建筑廊的2-3倍,使得建筑联同周围景物能完整地被游人观赏。

不同观赏点和不同观赏角度的变化,在空间上也给游人带来“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六、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处地形
位于较缓的山坡上,建筑外
形独特,左右两边对称结构,
展现建筑形体对称美。

建筑
外墙采用原始砖“一丁一皮”
搭建方式,但这样的纹路在远处看根本模糊不清,无法体现质感。


色的外墙色调,显得建筑古朴悠久。

正好与木易保存,储存时间长的特性相呼应。

七、五舟广场
五舟广场因五条石船而得名,石
船驶向东湖方向,通向图书馆知识
的海洋,寓意美好而深刻。

石船与
湖面基本持平,湖和路相连的感觉。

石球和后面的硅化石拉高了高度,
使得五舟广场近景,中景和远景。

倘若没有石球中景衔接,则显得突兀,增加了层次感。

地面铺砖采用白色大理石,也显得空旷宁静。

远远望去,树林正好将边上的建筑遮挡住,只看到图书馆,突显图书馆的地位,颇为巧妙。

八、东湖石路
此为东湖边的石块路,作为五舟广场和玉
兰路的一条通路。

看这设计简单的石块路,
只要拿几块石头铺那里就行了,貌似很不起
眼。

但是当你站在石块上,远视湖面时,人
的位置和东湖湖面几乎是在一个平面上。


会觉得你站在湖面上,置身东湖,融为一体。

春夏季节,大家都很喜欢走这石路,可以更贴近水,感受清凉。

但是
冬季,石块湿滑结冰易滑倒,带来
一定的危险性。

两侧也没有设置栏
杆,设计师也考虑到如果加了栏杆,
就会因加了人工保护装置而破坏
了原来的自然性风光,降低韵味。

于是设计师巧妙地增加了水泥砌的一条阶,将人工设施干预性降到最低。

倘若人摔倒,还有可以支撑的沿阶,起一定安全效果。

并在中间开了小口使得水流通,但是最边上没有开小口,使得那里的水是死水,无法流动。

应该这个位置也开小口,让水都流动起来,流动的空间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