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

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

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涉及领域广、部门多,吸纳就业人数多。

为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制定本方案。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一)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省物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物流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稳中有升。

2014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8.55万亿元,同比增长8.16%;物流业增加值38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4.9%;固定资产投资4198.1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省10.1%。

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9631.7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6.2%。

全省各种运输方式换算货物发送量26.48亿吨,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物流企业达到22000多家,其中重点物流企业836家,全省现运营物流园区339个。

6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64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物流产业群体,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三)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铁路、公路、海港、内河水运、航空、管道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25.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08公里;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540个,年吞吐量12.86亿吨;铁路运营里程5110公里,铁路专用线431条;民航机场8个,航线368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41条,国内航线327条;输油气管道长度10281公里,年输送天然气92.4亿方、原油5000万吨、成品油880万吨。

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全省物流业的发展。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果明显。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物流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78%左右。

近年来,全省扶持了185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带动和影响全省85%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形成了多种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中国重汽、海尔集团、潍柴动力等一批龙头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实施融合发展,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1%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联动效果。

(五)商贸和农业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68万家,连锁总店139个,连锁门店1.1万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建设大型配送中心148个。

以邮政、供销社物流为骨干企业,全省建立三农服务站2.6万家,各类门店10万余家,为推进全省工业生产资料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

(六)快递行业和电商物流发展较快。

2014年,全省具备经营快递业务资格的企业及分支机构达到1600家,快递业务量4.47亿件,同比增长42.42%;业务收入67.01亿元,同比增长22.96%。

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万亿元,增速超过2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5%以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营销。

“好品山东”网络平台上线企业达到15671家,带动企业完成交易额509亿元。

(七)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稳步推进。

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物流标准化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实施物流地方标准49项,认定省级物流标准试点单位44家。

开展省级物流企业及园区评估认证工作,规范物流市场的管理,已认证星级物流企业及园区120家,促进了我省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龙头物流园区、企业的培育。

二、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我省物流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物流运行成本较高。

近年来,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运行效率较低。

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大,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省各类物流企业成长较快,但发展很不均衡,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运输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要求。

(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

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一些物流园区建设定位不明确,服务功能较低,没能与当地产业集群、产业特色和交通网络有效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尚未建立。

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枢纽和节点城市多式联运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衔接、不配套,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四)物流发展环境建设有待于优化。

近年来,有关市和企业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开发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但物流企业与工业、商贸流通企业间的信息不能有效对接、共享共用。

还存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发展环境问题。

三、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以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目的,按照整合、提升、发展、创新的基本思路,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和完善高效生态节能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物流产业规模。

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7%;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6%。

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6.5%;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6.5%。

2.物流运行效率。

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6%。

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5.8%,物流业对我省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3.物流服务能力。

物流业与工农商贸企业联动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信息技术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和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物流品牌企业。

4.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园区(中心)等网络体系布局更加合理,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保持较快发展,物流集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显现。

5.物流技术装备。

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装备继续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进一步降低。

四、转型升级的任务和实施路径从我省总体情况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推进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一)加快推进物流集聚区的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我省各地经济发展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规划建设和推进五大物流区域。

一是东部港口物流群。

以青岛为龙头,烟台、威海、日照为重点,充分发挥港口设施功能完备、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保税物流和辐射型物流。

加快疏港铁路和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港口与陆路运输的协调,发展公铁水联运、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港口的集疏运能力。

以发展现代物流为重点,鼓励港口与大物流企业、临港物流园区的合资合作,加快沿海港口大型矿石、油品泊位建设。

二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群。

以济南为中心,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为重点,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辐射全国的中转物流,大力发展综合运输,形成连接省内各主要城市,辐射冀、豫、苏、皖等周边省份的物流中转基地。

加快与半岛港口城市的通道对接,合作实施“大通关工程”,形成一条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

三是鲁南商贸物流群。

以临沂为中心,日照、枣庄等为重点,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

通过发展商贸经营、中转物流、会展经济以及生产、生活资料交割、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形成辐射华东、华北、中原等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区域物流枢纽。

四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物流群。

以东营、滨州、潍坊、德州、烟台为重点,依托胜利油田和中海油,重点发展辐射全省的石油管道物流,发挥油盐化工、纺织、造纸、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等特色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行业物流;发挥农副产品加工、寿光蔬菜基地等优势,积极发展专业化物流,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特色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五是西部经济隆起带物流群。

以临沂、济宁、枣庄、菏泽、聊城、德州、泰安为重点,利用铁路运输和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铁路和内河水运物流,推进公铁水联运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煤炭、有色金属、矿石、水泥、石膏等大宗物资为主的转运型物流中心。

搞好化肥、农药、种子、塑料薄膜等农资物流配送,做好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物流衔接。

我省有2个国家级、7个省级、8个地区级物流节点城市和29个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县级节点城市,要进一步发挥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加强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推进区域物流发展。

(二)加快推进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

充分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

一是大力推动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支持、引导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界限,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对物流业务活动实施集聚化、规模化、一体化管理。

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为产业对接提供增值配套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不断提升一体化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推动专业化物流发展。

围绕钢铁、煤炭、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定制化和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培育扶持危险化学品物流、书刊印刷配送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打造全省专业物流供应链,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引导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统筹规划新建、整合提升已有产业集群周边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服务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