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平定安史乱之西域军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给大唐王朝造成了重创。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胡人发动的,当然包括安庆绪、史朝义在内的一大批胡人也参与了这场叛乱。
在这里,有人可能就会大骂胡人这群妖孽乱我中华,实在可恨。
如果是这样,那就存在偏见了。
事实上,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中,有很多胡人。
肃宗为平定动乱、收复两京,多次从西域借兵,唐军中有很多将领也是来自西域。
可以说,西域军队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②至德元载(公元765年)五月,马嵬坡兵变,玄宗谓肃宗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
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可见,胡人军队在玄宗心目中是一群信得过的军队。
事实上,唐高宗永徽(公元650至655年)、显庆(公元656至660年)间,西突厥为唐所灭,因此,所有以前西突厥在亚洲西部之属国尽为中国所有。
法国圣马丹考唐时,亚美尼亚人称里海北之突厥可萨部人及其他部族皆为中国人云。
这里要强调的是,诸国为唐之属地,唐军征调部队平定中原之乱,情理之中的事。
也就是说,这些胡人本身就是中国人,安史之乱是唐内部的动乱,是唐朝内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应该因为是胡人发动而对胡人怀有敌意。
③安史之乱中,西域军队的身影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唐军中还是在叛军中。
事实上,安史之乱前,已有一部分西域军队下属安西节度使。
这里,我只拿出比较重要的几次西域军队在动乱前后出现的事件论述论述。
④潼关一战,哥舒翰被逼出战,最终潼关失陷,哥舒翰被捕。
玄宗、肃宗马嵬坡离别后,肃宗着手收拾这个烂摊子。
他征调安西四镇及拔汗那(中亚古国,在锡尔河中游谷地,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
汉称大宛)军队东来,其中有大队西域人马,即柘(zhe)羯军。
据考,柘羯军中大部分应为斯拉夫人,长鼻黄发,作战勇猛。
《大唐西域记》有记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之人。
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杜甫诗《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中有“花门腾绝漠,柘羯渡临洮,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
”(花门即回鹘)此等柘羯军入中国后,皆归安西节度使指挥。
安史之乱中统帅这支西域军队者有李嗣业、卫伯玉、马璘、荔非元礼(胡人)、白孝德(胡人)。
值得一提的是,柘羯军中还有景教僧人。
⑤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肃宗已经开始准备反攻敌军,收复两京。
七月,叛军反攻陕郡,唐军第一次局部反攻失败。
郭子仪劝肃宗向回纥请求增派援兵,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精兵4000赶至凤翔。
九月,唐军在经过补充调整后,决定大举反攻。
十三日,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等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从凤翔出发,二十七日,进至长安城郊,布阵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
叛军10万,在官军之北列阵,双方交战,官军先败后胜。
叛军败退后退出京城,二十八日,官军收复京城。
此后,回鹘军队在仆固怀恩的带领下,帮助唐军平定叛乱。
这支军队后来回到了西域,而仆固怀恩后来则因被逼叛乱,而后被处死。
安史之乱中,胡人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叛乱方还是平定方,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胡人对中原的影响是很深的。
但是可惜的是,中原人对于胡人持有歧视和猜忌的态度,前面提到的仆固怀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态度。
这种民族的对立态度,在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也常常影响了我们。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胡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中华文化中很多地方已经融入了胡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