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关于互联网+大环境下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的讲座报告
2015年12月21日,在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318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学术讲座。
主题是:互联网+大环境下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着名企业家、江西省福建商会总商会副会长、江西省东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福建省亨达利表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互联网+私人定制腕表实践者王焕湘在大活318开讲。
王焕湘围绕当今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互联网+”展开学术讲座。
他说到,互联网+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当今时代下的传统企业发展下的必然,在首先谈论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关于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重点在于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传统企业深处这一互联网的大潮当中不得不再另辟蹊径,谋求自身的创新型发展,不拘泥于传统企业发展的老路子,墨守成规,不变通。
所以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应该充分借鉴“互联网加传统行业”的创新性变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为传统产业助推,来加速产业升级。
在此次的学术讲座中,王焕湘先生在讲座中与同学们对传统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齐头并进,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指出当今社会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升,传统企业遇到转型危机,当今社会原材料成本和用人成本呈直线持续上涨趋势。
这已成了不可抗拒的大势,中国发展的过程一定会遇到的这样的发展状况,所以抱怨是没用的。
面对成本上升,除了要竭尽所能的降低成本,更需要竭尽所能的创造新的盈利能
力。
也就是说“你”需要打破现有的“一次性生产,一次性消费”的模式,转为“持续性生产,持续性消费”。
这里所说的生产不再只是硬件产品的生产,而是包括软件产品和内容服务在内的所有生产;消费也不再只是对硬件消费,而是包括对软件产品和对内容服务的消费。
也就是说,你的企业不再只是生产商,还需要是“运营商”。
传统企业普遍对运营的概念知之甚少,而且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为了说明白这个概念,我们常常这样比喻,原来的企业只管生孩子(产品)就够了,生出来自生自灭,现在还需要带孩子,你需要确保用户购买产品后,还能用好产品,甚至对产品产生感情,进而为产品贡献内容。
所以你需要和用户绑得更紧,长期绑定,与用户一起把产品持续生产下去,让产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
这样你就实现了“持续性生产”,同时也使得产品因为内容,持续性升值,那么也就为“持续性消费”创造了可能。
所谓“持续性消费”就是让过去的一锤子买卖变成长期的生意,实现后向收费,让用户付费周期延长。
所以,成本上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在死磕成本,而不是跳出来,让自己的产品变成平台,让产品自生长,建立持续的盈利能力。
这些因素让互联网+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助推器成为了可能,于是在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企业谋利发展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王焕湘先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传统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谋发展,促共赢?第一,打造互联网开放平台,建设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核心。
平台成功与否,主要看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否取得突破:一是平台用户规模和流量。
平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规模为王”,对互联网经济来说,就是“流量为王”。
只有做大规模、做大流量,平台才能实现价值增值效应,才有赚钱的机会。
二是好的产品和用户体验。
能否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是判断企业打造开放平台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准。
平台之争,实质上是在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竞争。
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良好的使用体验,价格更加实惠,等等。
三是打造“互联网+”生态系
统。
能否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决定了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成败。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形态、业务形态、服务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再出现一家企业独占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
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就需要产业链各方相互合作,上游、中游、下游企业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都有利可图,实现共赢发展。
第二,利用数字化的优势,企业发展精益化道路,向精益化进行转型升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精益管理的内涵就是要通过高效的劳动生产率来创造最大的价值。
因此精益管理和信息化应该整合协同,精益管理指导信息化,信息化促进精益管理,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借鉴先进企业的精益管理体系,建立适合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精益管理体系文件,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和优化制造领域的业务流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制造业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建立体系文件,作为推行该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企业各部门实行集中控制、监督和评价,避免在无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工作的盲目性,使精益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
从而使精益信息化管理的推行达到集中化、系统化、目标化、专业化的要求。
注重人才培养,目前许多企业的精益管理与信息化工作是分离的,相应的人才也是分离的,这就需要企业培养既懂精益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骨干,通过复合人才来带动精益信息化管理工作。
要使企业精益管理不断向纵深推进,培养和造就一批稳定精益管理的专家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人才流失、推行乏力的不利局面,不能实现精益管理和信息化推行的延续性和持续提高的要求。
这首先要加强员工精益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转变意识,接受精益理念,再接受专业培训,在意识统一的基础上推行工作,才能将信息化更好地与精益结合。
第三,打造互联网品牌,增强品牌影响力,利用O2O发展企业业务,实行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改革落实。
物流在企业O2O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国民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物流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发动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要素通过物流环节的服务,才能实现时空转移。
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正确的作用,社会商品的销售,更离不开物流配送等环节;而物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是不可一日或缺。
所以深处互联网,利用新型物流,发展O2O。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互联网化转型的方向包括打造平台、跨界合作、注重用户体验、打造杰出产品、生态系统建设等等。
但为什么有的企业能成功转型,有的企业仍不能摆脱失败的泥潭?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形成强大的创新运营能力,这是检验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成败的重要标准。
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成败与否,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坚持“互联网+”思维,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运营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高效的运营管理水平、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创新运营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创新运营能力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运营管理是企业做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效的企业管理水平,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失去活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如果企业热衷于模仿、跟随,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互联网化转型不可能成功。
王焕湘先生所说的三点在企业的传统产业升级中具有重大作用。
互联网+浪潮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社会上所有企业都应该向新媒体看齐,包括深处新媒体中的传媒行业,因为传媒产业对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互联网+时代,新闻只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起点,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启动以及信息整合能力,展示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度思考与关注,在不同媒体之间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媒体道路,给受众以多种的信息挑选权利,才是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应该探寻的传播理念和前进方向。
身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深知在互联网+浪潮中,记者传媒行业更应适应浪潮,
发展自身。
成就新媒体下的“全能记者”中对电视镜头的推拉摇移、视频的剪辑有强硬的功底;其次,全媒体时代要求全能记者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进行叙事,在转型过程必须有文字——视频的双向思维,多角度思考报道的方向,当然,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应该逐渐的让位于“公民记者”。
记者的重心将会逐渐移到“编辑”的岗位上,担任“把关人”的角色。
海量信息的出现,会导致受众难以在这些混杂的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
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因此,未来的记者将会更多地接受来自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源,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的分类、过滤、鉴别、加工和评价上,使传媒机构成为一个信息的中转站或资讯的加工厂。
全媒体时代并不是要求记者在每项媒体技术上都精通,但都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操作本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团队的合作。
如果在每一次的采访中分工协作得当,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报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