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阅读走向悦读》有感:书香润心灵_读后感_模板书香润心灵——读《从阅读走向悦读》有感支俊花中原名师李桂荣工作室一本好书就犹如一股清泉,不仅清澈明净,而且沁人心脾。
读完李桂荣校长《从阅读走向悦读》这本书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书。
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借鉴。
那些关于阅读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每一章谈一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我一篇篇研读着,一个个问题思考着,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
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呢?书中五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详尽的告诉我们:激发阅读兴趣需要环境氛围营造;培养阅读兴趣需要需要课堂情境创设;发展阅读兴趣需要活动拓展延伸;升华阅读兴趣需要读写融合提升;拓展阅读兴趣需要探究主题阅读。
它是阅读教学迷途中的一座”航标”!当读到《怎样的奖励最有效》这一篇文章时,我觉得获益非浅。
现在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家长不惜一切想尽办法激励孩子。
”下次数学考试得90分,爸爸就给你买个自行车。
”“每天回家多做5道数学题,妈妈过些天给你买条漂亮的裙子。
”……这些话几乎是一些家长的口头禅。
在如今,”学习好,便一好百好”,家长们为了刺激孩子好好学习,习惯于把物质奖励作为条件,跟孩子谈判。
殊不知,却是走错了方向,越努力,效果越差。
在有些中小学,也有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会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奖品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久而久之,教师会在经济等方面出现问题。
老师自掏腰包买奖品奖励学生不是不可,但需要明白的是,适度是药,过度是毒。
给予学生过度的物质奖励,必然掉入物质奖励的泥淖,使学生产生”物质依赖症”,使自己陷入经济危机,适得其反。
需要明白的是,奖励不是交易——学生用努力学习的方式或良好的表现,换取老师的物质奖励。
也就是说,奖品可以是物质,但奖励不应物质化。
物质奖励尽管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但消极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会让孩子对物质更加期待。
孩子的需求是有层次感的,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一旦物质奖励达不到学生的预期,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他们便会失望,其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便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单纯的物质奖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奖励效果。
与其说家长老师采用的是奖励机制,不如说是单一的物质奖励方式。
奖品的刺激产生的是”泡沫效应”,孩子的”表现良好”只是暂时的,是不稳定的。
一旦家长老师按下奖励的”暂停键”,学生就会”原形毕露”.因此,奖励的方式要多样化、形式要灵活化、奖品要丰富化。
一个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被尊重、被爱、被认可等精神需求。
那么奖励的方式除了物质奖励外,还有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往往更重要更有效,因为精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奖励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精神奖励与教育的本质相吻合,是唤醒和点燃。
只有那些能够满足孩子精神需要的奖励,才会唤醒孩子沉睡的心,才会点燃孩子追求进步心中的火种,从而使孩子产生获得感和成就感。
单纯采用的某一种奖励方式,是奖励的窄化;执意采用一成不变的奖励方式,是奖励的僵化。
无论窄化还是僵化,都是走进了奖励的误区,弱化了奖励的作用。
正确的奖励原则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适时、适度、适合。
奖励孩子,家长老师不仅要尽”力”而为,更要尽”智”而为。
所谓的尽”力”而为,就是自掏腰包奖励孩子时,要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制造经济压力,造成负担,更不要将奖励物质化,误导孩子为奖励而学习。
所谓的尽”智”而为,就是家长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奖励办法,让每一种奖励形式或奖品有创意,给孩子新鲜感,成为点燃孩子的”火把”.奖励也是一门艺术,是有讲究的。
无论采用哪种奖励方式,最初可以持续地强化,达到一定效果后,则可以逐步地弱化,直至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
同理,奖励是为了不奖励。
只有适时、适度、适合的奖励,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孩子的习惯是要养成的,孩子的兴趣是要激发的。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则需要家长老师调动智慧的头脑、寻找有效的方法。
相信真爱孩子的家长,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相信智慧的老师,一定能发现更多灵活多样的激励策略。
篇一:论语读后感800字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篇二:论语读后感800字《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篇三:论语读后感800字《论语》是一部千古流传的著作,是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深奥的理论。
宋代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名扬古今,千百年来,风雨洗涤,仍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若星。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论语》,到今天虽然我连半部都还没学到,却已是受益浅匪。
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说:“人类在世纪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得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故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世世代代铭记。
动画片《孔子》中播放了鲁国的王室权力被季氏夺走,鲁国国君被迫赶往齐国,孔子与国君告别时,国君都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启用孔子呢。
论语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意思是:学习后要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使我的学有了很大的长进,并经常回头复习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感到十分高兴。
我学习完每课英语之后,都要经常读读每课的课文及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考试也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就能考出好成绩了,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啦!论语教给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
我做到了。
平时,我有空都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给了我诚信做人的道理。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讲信用。
我没有做到。
在学校里,我答应给朋友什么东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最后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了,对于这个毛病,今后我一定改正。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知道了应该怎样为人处事,让我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还让我了解了一位全球闻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能享受到快乐。
国学大师于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