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
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胆囊与胆道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胆囊壁厚:2~3mm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肝硬化,肝包膜下迂曲管状回声,范围约63X31mm,较宽处约8.1mm,管状暗区旁似可见片状高回声。
B超于肝右后叶中上段探及大小约2.8cmx2.5cm圆形低弱回声包块,囊壁清晰,厚约0.3cm,呈强回声,周边无晕环,内透声差,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可见侧方声影,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其余未发现异常。
考虑肝囊肿继发感染,囊壁钙化,CT.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
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
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有时肝癌也可有类似图像,因此需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左右肝间条索状回声正中裂右肋缘下向右肩方向斜切,显示中肝静脉,右肝静脉,测量右后叶被摸至右前叶被摸最大距离。
即为右肝斜径。
肝尾状叶的正常值其上下径不过6cm,左右径不过5.5cm,前后径不过2.5cm。
血吸虫病史,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线状高回声分布,呈网格样.门静脉先天变异超声发现:肝脏大小形态基本正常,回声均质,未见占位,肝静脉走形及回流正常,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0cm,入肝后明显增宽达2.0cm,未分出左右支,而自行分出数支细小分支直接供应肝左右叶,形态呈“工”字改变,血流速度正常。
脾大。
胆囊、胰腺未见明显异常。
肝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测技术是各种肝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主要用于肝脏形态的变化,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用于肝脏血管病变与血流动力学检查。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的病变图像,属于声学物理的性质变化。
同一病变,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超声图像表现不同;而不同病变,其声学物理性质相似,超声图像的表现可能相同。
因此超声不能提示病理解剖学的诊断。
小部分肝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测不能鉴别良、恶性,如弥漫性肝硬化与弥漫性肝癌。
有些肝内小结节则难以区别为炎性或肿瘤。
必要时可在超声定位下行肝脏介入性活检或其他检查。
临床医生对超声检查提示的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所见,全面饿饭年息后确定诊断。
[适应症]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
2.膈下积液或脓肿。
3.肝内液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及肝脓肿形成期。
4.脂肪肝。
5.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6.肝内明显的血管异常,如淤血肝、门静脉异常病变、动脉瘤。
7.肝先天性异常。
8.血吸虫性肝病。
9.肝外伤出血。
[检查方法]1.使用常规检查实时B型超声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
观察肝血管血流状态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
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
2.受检查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亦可取左右侧卧位或坐位。
平静均匀呼吸,但测量肝肋下斜径与左叶的长度和厚度时,深呼吸后屏气。
3.检查肝脏大小、位置,常规观察以下4组切面(1)自右侧第五肋间隙开始,测量肝脏上界,沿肋间隙自右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依次向下至肝下缘,显示肝脏、但你、门静脉主干至门静脉右干和分支的长轴与下腔静脉。
(2)肝右下缘至横膈间的肝区探测右肝静脉长轴,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腹部正中线两侧与其平行的矢状切面或斜切面,显示尾状叶、肝段下腔静脉;胆囊长轴、胆总管。
(3)剑突下矢状切面腹主动脉前,测量肝左叶长度和厚度;探头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朝向左肩、左季肋部方向,显示左外叶、左侧角。
(4)剑突下横或半横切面,探头前后转动显示第一肝门,门静脉及其左干分支,肝圆韧带,静脉韧带,三支肝静脉,第二肝门与部分下腔静脉。
疑肝、脾易位时,左侧肋间隙检测并与右侧比较,观察胆囊的位置,门静脉、总胆管与其分支肝内走向及肝圆韧带,确认肝、脾位置。
4.显示肝血管。
门静脉系统与肝动脉并行,由第一肝门进入肝实质,其主要分支在肝内走行;三支肝静脉由肝周边回流,至第二肝门进入下腔静脉。
5.检测门静脉系统、肝静脉及肝段¬下腔静脉血流的方向、速度以及病灶部位的彩色血流。
6.显示肝内外胆管系统,一般胆管与门静脉平行,多走行于门静脉之前,内径约为门静脉的1/3。
7.对肝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
另需标记病变在肝脏的部位,相邻的血管或组织。
8.检测肝与毗邻脏器、周围组织的关系。
【检查内容】1.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边角、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强或降低。
3.肝实质内异常病灶,斑点、结节、团块、条索;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侧壁失落效应就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性的增粗、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或消失;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情况。
5.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表面是否光滑,包膜与周围组织活动能否自如,有无粘连、形态失常、向外凸出或被临近脏器挤压、移位。
【注意事项】1.正常肝脏大小测值与个体差异、高矮胖瘦有关,影响因素较多。
肝脏形态不规则,同一部位声束稍倾斜测值即有不同;吸气时肝左叶较长,厚度略小,呼气时则稍短而略厚;进餐后胃腔胀大向上推挤肝脏,门静脉系统回流增加管径增粗。
故同一肝脏不同状态的测值可由差异。
2.分析图像清晰度要考虑到,肥胖者壁厚者透声差,可用2.5MHz探头;肝硬化肝缩小向右上后移,结肠上移气体较多影响较大;可从右腋中线第5肋间开始向下检查。
3.肝脏超声分叶方法较多,可任选门静脉、肝静脉、8段或其他分叶方法。
4.检查前将仪器调整为最佳功能状态;灰阶、灰度、对比度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速度标尺要适宜。
一般肝脏深、浅包膜亮度适中,肝实质回声细小均匀,血管纹理清楚,门静脉与肝静脉血流清晰,彩色充盈管腔内无溢出。
5.彩超检查血流显示程度与仪器性能质量关系密切。
高性能彩超能显示病灶内微小血管(<1mm),中低档彩超难以显示。
肝囊肿超声检查【适应症】1.恶寒、高热、肝脏肿大、压痛及叩击痛。
2.原有胆囊、胆道结石及胆道蛔虫病史,出现恶寒、高热、黄疸者。
3.近期或既往有阿米巴肠炎,有不明原因脓血便病史。
4.既往有肝囊肿、肝包虫病;出现恶寒、肝区疼痛、肝脏肿大。
5.全身性感染性疾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外伤、大手术后、糖尿病患者。
【检查方法】1.常规肝脏超声检查法,凸阵或线阵探头,2.5~5MHz。
2.检测肝脏大小形态,寻找肝内异常病灶,特别肝右叶顶部近横膈部位。
3.肝实质内显示边缘不清的低回声区,胆管周围显示不规则的斑点状强回声,短期内2~3天随访一次,至回声性质明确。
【检查内容】1.肝脏肿大程度,形态正常、局部隆起,或全肝增大形态失常。
2.常见肝实质异常回声有以下几种:(1)脓肿前期(早期):局限性不均匀低回声,边界不清。
(2)胆道感染的肝脓肿:沿胆道分布多发性粗大的点状或团状强回声,颇似多发性胆道结石的回声,极易误为胆道疾病。
(3)脓肿形成期:发病10天~1个月左右,脓腔内呈无回声液性暗区,多为圆形、椭圆形,脓腔壁回声较强,厚度为2~5mm,后壁及脓肿深部肝组织回声增强。
(4)肝脏多发性粟粒样小脓肿:呈弥漫性或散在多发性点状或斑片状回声,多无明确无回声区,应在短时间内多次超声随访。
多个小脓肿液化、融合形成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后,经超声定位穿刺可抽出黏稠脓液。
(5)脓肿恢复期:穿刺排脓后,无回声区变小,散在的中小点状或斑片状回声,残腔内少量液体;最后残腔消失,遗留增强的中小点或纤维条索。
3.彩色多普勒检查脓肿病灶,其周围肝血管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脓液内则无此征象。
4.急性肝脓肿病灶回声较模糊,呈中小光点,分界不清。
脓肿形成时,腔壁回声增强与周围肝组织易分辨。
巨大肝脓肿,肝内血管可受压移位,周围脏器右肾、胆囊等可随肝脏肿大而移位。
5.慢性肝脓肿的脓腔壁回声强,厚可达3~8m,内膜面高低不等,可能有少许彩色血流;脓腔内回声与内容物有关,稀薄脓汁呈无回声,含有坏死组织时,液性暗区内有杂乱的斑点、絮状条索与团块、黏液脓液者近似低回声。
6.肝脓肿伴右胸积液,右后叶或巨大肝脓肿可伴有右胸膜腔渗出性积液,小量积液在右肋膈角,大量积液右胸腔见液性无回声。
【注意事项】1.右前叶肝脓肿应与肝内异位胆囊伴泥沙样结石鉴别。
2.右叶顶部肝脓肿应与膈下脓肿、肺下积液及小量胸腔积液鉴别。
3.左叶肝脏脓肿应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
肝静脉超声检查适应症】1.肝肿大。
2.TIPS术后。
3.移植肝。
4.心脏疾患。
5.布-加综合症。
【检查方法】1.应用凸阵探头,2.5~5.0MHz,线阵探头亦可。
取平卧位。
2.肋下斜切显示肝脏3支静脉及其注入下腔静脉处。
3.剑突下、右肋下及右肋间矢状切,分别显示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全程及其注入下腔静脉处。
4.如临床需要可行矢状切面显示下腔静脉长轴并追溯其进入右心房;剑突下区行连续性侧角横切,观察下腔静脉上段的内径及有无瓣膜、狭窄等异常。
5.有条件时或临床需要者可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以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中有无血流变窄、阻塞、中断或侧枝交通等。
【检查内容】1.肝静脉扩张,显示肝静脉内径明显增宽,均可在10mm以上。
由于三尖瓣关闭不全所致者,三支肝静脉明显扩张且在心动周期中的搏动幅度增大。
右心衰竭也使三支肝静脉明显扩大,但心动周期中搏动变化较小。
下腔静脉开口处膜样狭窄使三支肝静脉内径扩张,但心搏对内径变化的影响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