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及展望(同名25552)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已变得更加重要,其广泛运用,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在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基础上,对无线通信技术的新技术进行了趋势分析及展望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接入局域网标,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将可能采用以下一些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多址(SDMA)技术,利用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正确的天线接收模式,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从空域区分开来。
它能够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能够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克服无线通信中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天线将在未来的无线通信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宽带A/D(模-数转换)和D/A(数-模转换)靠近射频天线,并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使得各种功能和信号处理都尽量用软件实现。
其技术核心是在通用的通信硬件平台上,加载不同的通信软件以实现不同通信方式的转换。
它不仅能够极大地缩短通信系统开发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解决未来不同标准的系统间的兼容性,满足系统高度灵活性和扩展升级能力的需求。
MIMO技术MIMO技术是指在发射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信号的无线通信技术。
它运用先进的无线传输与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开发空间资源,建立空间并行传输通道,在不增加带宽与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提高无线通信的质量与数据速率。
具体而言,它具有减轻多径衰落、有效抑制或消除共道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发射效率、减小空间电磁干扰及增大系统容量等优点,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性能,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OFDM技术OFDM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数据流分解成多个低速数据流,使各个低速数据流在不同的子载波上并行传输。
子载波上较低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每个子载波信道都具有平衰落特性,从而有效克服频率选择性衰落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由于符号间干扰所带来的性能损失。
最大限度地利用频谱资源来提高系统吞吐量。
未来,OFDM技术可用来解决高速信息流在无线信道中的传输问题,实现更为广泛的多媒体业务和更快的传输速度。
三、对新技术的趋势分析及展望2.1 新技术的崛起,将会深刻的改变着无线通信未来技术发展走向。
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会呈现综合化、一体化、宽带化趋势。
从目前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来看,LTE技术将会变成主导,形成对全世界移动网络的无缝覆盖;而WLAN、WiMAX等宽带接入技术,将因其自己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与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
未来,宽带化将变成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方向。
2.2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互为补充不同的接入技术都有不同的覆盖范围、技术特点和接入速率。
根据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特点,在不同覆盖范围或应用区域内,各种宽带无线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形成有效互补,可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2.3信息个人化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各种应用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移动智能网技术与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2.4网络融合趋势网络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体现在:移动与固定网络融合,通信网、计算机网与广播电视网融合(也即三网融合),信息通信网络与基于传感器和RFID的现实物质网融合。
在未来NGN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而3G、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各种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方案,都将成为大NGN平台的延伸部分。
四、泛在网络,让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放眼未来,业界人士认为,随着IP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通信网络的全面演进,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最终将在NGN架构上实现融合,而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个人域网等不同层次的无线技术将彼此互补、融合发展。
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实现通信的“泛网时代”即将来临。
实际上,2004年,日韩等国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构建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的构想,并出台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可以说,“泛在网络”已不再是美好的蓝图,它离我们已越来越近。
着眼于打造信息技术强国、推动本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近年来,日本和韩国通过加快推进“e-Japan战略”和“e-Korea计划”的实施,使得各自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日韩两国顺应通信网络演进和融合发展的大势,提出了构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实现通信的“泛在网络”的构想,致力于实现从“e时代”(electronic)向“u时代”(ubiquitous)的转变。
2004年3月,韩国公布了其u-Korea战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2004年5月,日本提出了u-Japan构想,希望能在未来一个时期,在日本构建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实现通信的“泛在网络”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实施u-Korea计划,韩国在其经过修订的u-IT839计划中,确定了8项需要重点推进的IT业务,其中HSPDA/WCDMA、WiBro、RFID等无线技术应用占了主导地位。
可以说,u-IT839计划的核心是通过融合各种通信网络和业务应用,为公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服务。
日韩“泛在网络”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全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后美国、欧洲等地也相继启动了与“泛在网络”概念类似的计划。
可以预见,面向未来,在各种无线网络技术走向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通信服务的对象将从人逐步扩展到任何一件东西。
特别是随着RFID等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和短距离等无线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配备无线通信功能的传感器和控制芯片将附着在任何物体乃至动物、植物上。
届时,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使用任意工具,与任何客户端(包括人、手机、电脑、电视、冰箱、电子音响及任何设备或物品)实现无线连接并交换信息,人类将迈进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泛网时代”。
当前,对于我国而言,面对无线网络融合发展的大势,政府部门及电信企业和产业各方应当抓住国家信息化全面推进的良好机遇,有效借鉴日韩推进“泛在网络”建设的经验,大力推进包括各种无线技术应用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用创新的网络技术和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迎接“泛网时代”的到来五、融和成为主旋律无线通信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孤立的网络连接在未来通信中是毫无意义的。
用户更希望能通过手中的多模终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地接入合适的网络进行通信,即未来各无线技术间应该是融合的、可快速切换的。
融合是未来无线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发展方向:第一,网络泛在化推动短距离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走向融合。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直多用于物流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主要实现计费和监测功能。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RFID、Zigbee、蓝牙等短距离无线技术开始和蜂窝网技术结合,并衍生出了一系列新业务。
日韩、欧洲推出的无所不在的网络(泛在网络)概念中,短距离无线通信也被赋予了关键的任务。
在香港,首个融合了RFID与3G技术的物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已经在数码港试用,并达到了缩短物业管理人员检查和响应时间的效果。
随着IPv6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短距离无线技术会更多地与蜂窝网技术结合应用。
第二,移动与宽带无线技术在互补和竞争中走向融合。
移动通信的成功发展、宽带业务的迅速增长以及Wi-Fi的成功,促成了WiMAX、Flash-OFDM等多种宽带无线技术的诞生。
另一方面,WiMAX的出现又推动了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两者将在互补和相互竞争中发展,最终在4G时代实现融合。
在具体实现上,既要兼顾网络设备端对宽带无线技术与3G的支持,又要对终端产品进行改造。
目前,众多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制造商都开始大力开发3G/WiMAX双模甚至3G/WiMAX/Wi-Fi三模手机,以及兼容这些无线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并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应用。
第三,视频、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刺激数字电视广播和无线通信技术走向融合。
利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为移动用户提供语音、视频节目也是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就视频业务来说,在现有的移动网络上开展视频业务存在着网络带宽、功耗、资费以及合适的商业模式等问题。
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则具有高传输码率、大带宽的广播信道,资费相对低廉等特点,两者的结合可以为移动网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灵活、便捷、无限自由沟通是人们对未来通信的需求,也是推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源动力。
多样化的无线技术的背后是各种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六、结束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无线通信的各种技术将会相互共存,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一体化、综合化、宽带化将是大势所趋,无线网络与固定网络的融合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七、参考文献1 何翠;刘娟;;MIMO-OFDM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J];电信快报;2009年04期2 苏曦;沈树群;冯志勇;陈星;;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自适应动态频谱分配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12期3 孙超;冯春燕;林辉;;OFDMA系统静态软频率复用技术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9年02期4 郑侃;;宽带OFDM系统的干扰协调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2007年06期5 张宇眉;辛雨;张欣;;HRPD系统中基站协作式迭代并行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09年01期6 李文宇.UMTS系统无线网络结构和协议的长期演进[J].通信技术与标准,2006(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