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 Ctenopharynx nitidus产地: 非洲马拉维湖(Lake Malawi)的南端和北端中文名:蓝燕子体长:14cmpH值: 7.4-8.4温度: 24-28°C繁殖: 口孵式食性: 肉食性习性: 栖息于水深2-6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沙岸附近的浅水区,也会出现在水深30米以下的区域。
成鱼一般5条左右的鱼只成群结队,聚集在泥泞的水底或岩石区,偶尔会组大群一起觅食。
雄鱼具一定的领域性,蓝燕子嘴巴非常大。
它们用嘴巴含住沙子和泥土状的沉淀物。
然后慢慢筛选里面的无脊椎动物等食物。
蓝燕子的雄性的体色一般为蓝色,体侧具数条暗色竖带,腹面呈黄色;胸鳍略灰色的,腹鳍黑色而具白色缘,背鳍与尾鳍蓝色并具白色斑点,背鳍具白色缘,尾鳍上下缘黑色,臀鳍褐色而具白色斑点。
雌鱼体银灰色,头部上方有青铜色斑,体侧具3个灰黑色斑块;胸鳍和腹鳍淡黄色透明,背鳍与尾鳍黄灰色,且背鳍有淡紫色缘,臀鳍黄褐色具黄白色的斑点。
蓝燕子具有以下的地域种:Ctenopharynx nitidus "Chiloelos" (身体偏黄色)Ctenopharynx nitidus "Liuli" (体银灰色,体侧具3个褐色斑,且头部和胸腹部均为鲜黄色)Ctenopharynx nitidus "Ntekete" (体银灰色,,头部和头部上方为青铜色,胸部、腹面以及尾柄末端均为暗黄色)学名: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英名:中名:斑头暴君 *本资料推荐中文名称特征:成鱼体色黄橙色占的比重比较大,色彩比较丰富栖息地:岩礁食性:食鱼型体长:30厘米介绍:本种由Ahl于1926年分类并命名。
最初的分类名称比较混乱,曾用过Haplochromis maculiceps (Ahl, 1926)、Cyrtocara maculiceps (Ahl, 1927)等学名。
在原环境中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主要生活在马拉维湖北部的沉积岩石浅水区,以捕食其他小型慈鲷为食。
成鱼的大小25 - 30厘米,属于大型慈鲷,雄性腹部和胸部均有蓝黄色彩,习性比较温和。
人工饲养时不能混养成体小于10厘米的鱼只,否则会被当成食物攻击。
饲养需要较大的空间,投喂时注意营养均衡,人工和天然饵料都能够比较轻易接受,但不要喂太多,否则会影响鱼只的健康。
学名:Tyrannochromis polyodon英名:中名:多齿暴君 *本资料推荐中文名称特征:栖息地:岩礁食性:食鱼型体长:15-25厘米介绍:本种由Trewavas于1935年分类并命名。
种名Polyodon是Poly和odon的组合,意为有很多牙齿的慈鲷。
曾有Cyrtocara polyodon(Trewavas,1935)和Haplochromis polyodon (Trewavas ,1935)这两个学名.和Tyrannochromis属其他种类一样, Tyrannochromis polyodon同样也生活在沉积岩石浅水区,在马拉维湖的恩卡塔湾(Nkhata Bay)最为常见.饲养方法同Tyrannochromis maculiceps.其实, Tyrannochromis属慈鲷这四种慈鲷的栖息地之间会有较大的重叠,再加上各自都有比较多的地域种,因此并不是很容易分辨,目前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严重.学名:Ctenopharynx intermedius (Günther, 1864)英名:Binga la blue中名:宾加拉蓝中间栉咽鲡鱼(中文学名)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岩石和沙地沉积物丰富的地区食性: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体长:雄鱼最大可长至21公分,雌鱼则可长至16公分左右。
类型:介绍:属名有梳子状鳃弧齿的意思(栉- [梳子],咽- [喉咙]),顾名思义,本种鳃弓上承载了大量的鳃弧齿结构特征,这与Ctenopharynx intermedius的食性有关,本种主要以岩石和沙地沉积物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最初曾被划分到Hemichromis属。
在原生环境中,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马拉维湖的北部和希尔河上游,在Makokola礁尤为常见。
栖息于水深3-6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沉积物丰富的岩石区,偶尔也会在沙底或开放水域中活动。
雄鱼具一定的领域性,体色一般为蓝白色,体侧具数条暗色竖带,腹部黄色;胸鳍淡黄色的透明,腹鳍黑色而具白色缘,背鳍与尾鳍灰蓝色,背鳍具浅蓝色缘,尾鳍上下缘黑色,臀鳍黑色而具黄色斑点。
雌鱼体银灰色,背部具一黄色带,体侧具3个较明显的褐色斑,身体各鳍均为淡黄色透明。
饲养和繁殖都比较容易,成年雄性会在沙地或者岩石的顶部建立浅沙巢,一次大约能够得到15-40条仔鱼。
学名:Protomelas Kirkii (Günther 1894)英名:中名:金线绿衣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南部和希雷河上游以东地区食性:肉食性体长:18厘米类型:介绍:金线绿衣是1858年-1864年约翰柯克博士陪同大卫利文斯通第二次非洲考察的时候发现的,由于柯克(Kirk)博士是第一个发现金线绿衣的欧洲人,因此,1864年阿尔贝冈瑟用柯克(Kirk)博士的名字命名了这种鱼。
金线绿衣主要分布在马拉维湖南部和希雷河上游以东有丰富的水生植物的浅水沙地地区,实际上它们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在马拉维湖的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野生环境中它们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腹足类动物为食,如螃蟹和蜗牛。
每年的7月至9月是它们繁殖的高峰期,成熟的雄性会在水深2米左右的沙地上建立浅沙堡巢,雌鱼口孵繁殖,每次产卵量约为30-40粒。
金线绿衣的领域性不强,同种或者异种之间很少发生打斗现象。
人工饲养非常简单,重要的是能够为它们提供多样化的饮食,并保证足够的饲养空间(至少有1米以上的水族箱饲养它们)。
學名:Mylochromis "Mchuse" 英名:Mchuse中名:金斜紋天使特徵:棲息地:食性:沙地體長:20厘米介紹:水族箱里头给他准备石头和沙子。
它们在水族箱里头不断的挖沙子。
所提沙子是比较小粒的好。
而且饲养者需要将沙子保持干净。
为了吃食它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够挖的领土。
所以同种类之间的斗是比较激烈,饲养者需要这方面的注意。
它们很活泼,而且游泳的速度非常快。
而且没有纠缠着欺负别的鱼。
所以比较容易混养。
但是跟Aul属等动作比较慢的鱼一起混养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
Aul属比他们还大的话应该没问题。
如果尺寸差不多或者Aul属比他们还小的话,也可能这种鱼伤害他们。
它们容易习惯各种人工饲料。
最好偶尔投喂干燥丰年虾、北极虾、面包虫等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如果是人工繁殖种的话,会非常容易饲养学名:Protomelas triaenodon(Trewavas,1935)曾用名:Cyrtocara triaenodon、Haplochromis triaenodon英名:Kambuzi中名:三尖叉齿原黑丽鱼特征:三尖瓣牙齿栖息地:希雷河上游和马隆贝湖南端水深10 – 18米的中下层沙地水域食性:肉食性,主食蜉蝣生物体长:约为18厘米类型:介绍:是马拉维湖的南部地区一个很常见的物种,广泛分布于森加西海岸北端和马圭尔堡湾东海岸南部地区。
主要生活希雷河上游和马隆贝湖南端水深10 –18米的中下层沙地水域,有时也会在35到45米的深度用拖网捕捞到。
斯图亚特格兰特公司经常从坦桑尼亚的琉璃地区向世界观赏鱼爱好者出口Protomelas triaenodon的森加湾(Senga Bay)地域种。
Protomelas triaenodon种名“triaenodon”是“tri”+“aenus”+ “odon”的复合体(tri=三,aenus =红铜色,odon=牙齿),种名直译就是长着三叉戟状黄色牙齿的慈鲷,顾名思义,该物种在每个颌骨外排都长着三尖瓣牙齿,这和本属的其他所有种类非常不同。
虽然本种在马拉维湖分布广泛,但作为观赏鱼出口仅仅是这一两年间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它们生活的深度超过了大多数围网捕捞的范围,即便是偶尔捕捞上来也会因为水压的剧烈变化而突然死亡。
该种同样也采取口孵繁殖,每次产卵量为40-50粒,其他资料不详。
学名:Astatotilapia calliptera (Günther, 1894)英名:Eastern Happy别名:Haplochromis centropristoides、Neochromis simotes中名:美妊丽鱼快乐东方鲷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及周围河川食性:杂食性体长:15厘米类型:介绍:Astatotilapia Calliptera在东非分布非常广泛,马拉维湖和维多利亚湖南端之间包括奇尔瓦湖(Lake Chilwa)水系、基乌策(Chiuta)、赞比西河(Zambezi)、布济(Buzi)、蓬圭河(Pungwe)的各个河流水水系都有相似或近亲的鱼种存在,它们在浅水近底层水生植物繁茂的地区搜寻无脊椎动物,藻类,植物,小型鱼类和浮游生物为食,食性很杂,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基本是找到什么吃什么,食物品种非常多样化。
Astatotilapia Calliptera被认为是最接近马拉维湖慈鲷原始祖先的品种,这和维多利亚湖出产的慈鲷应该是平行进化的种类,和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维多利亚湖出产的太阳神(Haplochromis callipterus)。
Astatotilapia Calliptera雌雄颜色差别并不是很大,雄性比雌性色彩更丰富一些,成年的雄性体色为明亮的橄榄绿色,背部前边黑后面过渡为红色,半透明的尾鳍沿鳍条方向是蓝色条纹,淡蓝色基底的臀鳍装饰着精美的红色边缘,一条黑色的泪线从嘴角通过,横过眼睛,并在眼窝上方结束,整体色彩非常美观。
由于本种非常凶猛,同种之间会发生激烈的打斗,经常会有打斗致死的现象发生。
人工饲养它们时,建议使用比较大的水族箱一雄多雌饲养,并添加岩石洞穴造景,随着饲养空间的增大,打斗现象会逐渐减弱。
繁殖并不困难,每次可以得到30-45只仔鱼。
学名:Sciaenochromis ahli(Trewavas 1935)英名:Big Eye中名:大眼阿里(真正的阿里)特征:栖息地:马拉维湖北部食性:食鱼性体长:20公分类型:介绍:Sciaenochromis ahli最早由恩斯特哈尔(Ernst Ahl)先生于1927年发现并命名,当时采用的拉丁学名是Haplochromis serranoides,在1935年Trewavas博士为了纪念这种鱼的发现者哈尔先生,把它的学名改成了Haplochromis ahli。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观赏鱼市场中,一直把Sciaenochromis ahli得学名用给Sciaenochromis fryeri(就是目前最常见的“阿里”),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以学名而论Sciaenochromis ahli才是真正的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