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全民法治观念

提高全民法治观念

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国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入手,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一、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党员领导带头是关键。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依法治国应该是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公民依法行使权力三者的有机统一。

其中前两者是关键。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若执政党本身不遵守法律,超越法律,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将没有可以监督的力量。

毋庸置疑,“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学法至关重要,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

”如果执政者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率先垂范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

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

所以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训练,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
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纠正部分领导存有的“人治大于法治”和“权治大于法治”的错误观念。

作为依法治国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党员干部只有带头树立法治意识、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做依法办事的“忠实践行者”,杜绝“人治”和“权治”。

如此这般,才能带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实现全民守法,先要做到全民懂法
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强全民的权利义务法治观念教育,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进行普法宣传是全民守法必由之路。

实现全民守法,就必须做到全民懂法,就要求普法工作者在普法模式再创新上下功夫。

首先,普法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教育,在注重启发、引导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利的同时,强调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统筹兼顾;其次,普法宣传要密切联系实际,实施认知与能力相统一的教育,在增进
群众对自身权利义务认知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从正面典型中感悟守法对己、与人、为国都是好事,从反面教材中看到违法对自己及家人、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广大群众维护、行使、伸张自身权利的能力和积极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三是普法宣传要做到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采取形式新颖、多样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三、突出校园普法教育,学校要担当教育之责
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指导下去实施法治,而树立法治意识必须进行法治教育。

在校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在校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程度有决定作用;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

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中的作用。

针对守法意识淡薄的问题,全会决定要从小学开始,把法治课纳入到各阶段国民教
育中。

因为任何文化的养成不可能速成,我们必须从小灌输、教育、训练,所以坚持培育法治信仰,要从娃娃抓起,改变在小学教大道理、到大学教遵守规则的教育错位现状。

各类各级学校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治权威力
古语云“打桩还需根基硬”,在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全会提出;“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全会在许多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目标,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等措施,来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因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找律师难”、因法律服务渠道不完善而造成的“诉讼难”、因法律援助体系不到位而形成的“赔偿难”等问题。

进而提高群众对依靠法律维权的信心,增强人民内心对法律权威的拥护。

五、提高全民法律信仰,还需用制度强化和保障
法治的核心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使之得到一体遵行。

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具文,不仅损害法治权威,也无法实现法治目的。

当代世界级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提高全民的法治思维能力,仅靠简单地学习和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入心入脑、奉之于精神神龛之上去顶礼膜拜、去真心信服。

那种“只有触动没有行动”、“只有冲动没有持久”的作法无益于法律信仰的形成,要使思维习惯上升为一种法律信仰,就要在谋划“长远计”上下功夫,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

具体而言,可以把百姓的个人诚信、道德守信等与个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权利紧密挂钩,用制度规则来对个人行为和习惯来进行约束,同时又对其法治缺失行为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进而促进全民进一步提高对法治观念的渗透和遵守。

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法治信仰还有赖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

六、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和德都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上层建筑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
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公民道德文明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文明素质和法治观念。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困难重重,只要坚持科学的法制观,善于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治权治人。

用“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精神和勇气抓法制建设,敢于亮剑,敢担责任,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

以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亿万群众期盼的“法治中国”一定会取得胜利。

2014年11月27日
中共党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