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文化简介

黎族文化简介


黎族建筑
黎族艺术
黎族艺术
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 性的舞种,但是它广为人知 的是“竹竿舞”这个名字。 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 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 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 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 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 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 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 种丧葬舞。2006年5月20日, 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 12 号字, 1.3 倍字间距。 双击图片,在顶部导航中找到填充,下拉菜单选择 填充方式,选择“图片或纹理”,在来自图片中选 择想要插入的图片,点击插入并确定。
THANK YOU
黎族服饰
黎族妇女服饰有上衣、下裙、头巾三个部分 ,每部分都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分直 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着贯首衣。贯首上 衣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筒裙通常由 裙头、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生活在 河流平地成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的筒裙最 长最大,称为长筒裙,而居住在山区的黎族 妇女则穿最小最短的筒裙,堪称为超短裙。
祖先崇拜
同一地区还崇拜同一个祖先。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大榕树下,都有用几块石头筑成的小石 屋,这是黎族祭拜的土地庙,庙里设有神位和香炉
黎族信仰
图腾崇拜
图 腾 崇 拜
黎族信仰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
黎族饮食、服饰
黎族饮食
黎族人一般日食三餐,以大 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 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 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 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 的特色风味食品。 槟榔是黎族人的嗜品,重大 节日和婚宴必会食用,吃时和 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 吃,吃后口唇染红,脸颊红润
黎族文化 简介
LIZU BY HAINAN
人规162 吴鹏 蔺子炜
目录
CONTENTS
01. 黎族概况
02. 黎族族源
03. 黎族信仰
黎族文化 简介
04. 黎族饮食、服饰
05. 黎族建筑
06. 黎族艺术
黎族概况
黎族概况
•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 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
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 1957 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 宗教阶段 •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琼中、五指山等 中 部 南 部 县市,其余散 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 •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总人口数为1463064人 • “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西汉以前曾经以 “骆越”,东
这些五彩缤纷的黎锦图案都是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物化形态,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劳动、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美好向往。如山区的黎族妇女喜爱用水鹿、鸟类、木棉花以及其他动植物作为图案模样;平原地区的则 喜爱用江河中的鱼、虾和池畔中的青蛙及田间的鹭鸶等动物作为织锦图案素材
黎族建筑
黎族建筑
黎族传统住房很有特色,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 的格木。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黎家人的船形屋是黎村为适应自然环境而改造 出来的成果
考古学
语言学
民族学
古越人生活习俗上的许多特点,如:断发文身、鸡卜、巢居等,不仅见于有关黎族 先民的历史文献记载中,甚至在海南黎族人的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它们的痕迹。 如至今仍然存在的黎族妇女文身、白沙南开一带的干栏式船形屋、鸡卜等都是古越 人的遗风。
黎族信仰
黎族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 黎 族 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黎族民歌
黎族纹身
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 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 化现象。黎族文身流传了3000 年,被誉为“刻在人体上的敦煌 壁画 ”,文身图案反映了黎族 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组 织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和人 类学研究价值,是珍贵、独特的 人类文化遗产。据调查结果表明, 黎族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还有 2000人左右,是环太平洋地区 现存传统文身人数最多的土著民 族。黎族纹身是正在逐渐消亡的 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它, 黎族文身在2005年被海南省人 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名录
感谢观看
男子服饰,主要由衣、腰布和红、黑头 巾组成。男子上衣开胸,无钮、无扣。 仅有一条绳子绑住。衣的背后下部边缘 多有无边穗。“丁”字形的腰布,又称 丁字裤或“犊鼻裤”,有的地方也叫 “吊”。另一种下服为开叉裙子,上窄 下宽,用绳子绑腰。现在所有男子服饰 都以汉服为主,传统服饰只有民族节日, 宗教活动或婚丧时穿戴。各方言黎族以 不同的服饰为族群的标志。
黎族民歌是一朵绚丽的艺术 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 爱唱歌。黎族民歌多是独唱、 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 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 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 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 上口传颂。2008年,黎族民 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艺术
黎族服饰
黎族传统的服饰,有 着自己鲜明的民族风 格和特色。绚丽多姿 的黎族服饰,主要原 料来源于海南岛上的 木棉、麻等。黎家妇 女心灵手巧,她们将 木棉纺成线,织成布、 染上色、绣上花。黎 锦织物图案多达160 种,反映了黎族多姿 多彩的生活,有着丰 富的内涵。
黎族妇女服饰有上衣、下裙、头巾三个部分 ,每部分都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分直 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着贯首衣。贯首上 衣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筒裙通常由 裙头、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生活在 河流平地 或 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的筒裙最 长最大,称为长筒裙,而居住在山区的黎族 妇女则穿最小最短的筒裙,堪称为超短裙。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黎族的图腾有动物图和植物图。动物图腾崇 拜主要有龙、鱼、鸟、狗、牛、猫等崇拜。植物图腾崇拜主要葫芦瓜、木棉和竹子等 自然崇拜指的是直接对自然实物进行崇拜,其等级最高的是石崇拜,如石祖崇拜,灵石
自然崇拜
崇拜等。其他的还有天、地、风、树和雷公、山、水、火等的崇拜 各家族的祖先是指父氏家族男性正常死亡的远祖和祖先,除了各个家族外,同一部落或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 12 号字, 1.3 倍字间距。 双击图片,在顶部导航中找到填充,下拉菜单选择 填充方式,选择“图片或纹理”,在来自图片中选 择想要插入的图片,点击插入并确定。

黎族艺术
黎族服饰
黎族妇女服饰有上衣、下裙、头巾三个部分 ,每部分都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分直 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着贯首衣。贯首上 衣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筒裙通常由 裙头、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生活在 河流平地成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的筒裙最 长最大,称为长筒裙,而居住在山区的黎族 妇女则穿最小最短的筒裙,堪称为超短裙。
黎族族源
黎族族源
关于黎族的族源,过去有多种不同见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大量的考古学、 语言学、民族学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数人认为,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特别是和“百越” 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海南岛各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 根据出土器物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来考察,它与我国两广沿海地区发现的器物同属一 个百越文化。特别与广西钦州地区、广东湛江地区(包括雷州半岛)发现的原始文 化更为相似。作为百越文化重要特征的铜鼓,明代以后,海南岛就有出土。 从语言系属来看,黎语与源于古代越族的壮、布依、侗、水、傣等族语言同属于汉 藏语系壮侗语族,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都有显著的共同特征。从此方面可以推定 黎族与壮、布依、傣、侗、水等民族有着共同的族源
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南方的一
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 黎族称汉族为“美”,意即“客”,他们以汉人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 自居。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等差异有“哈”、“杞”、
“润”、“美孚”、“赛”等不同的自称,但在对外交往时一般都自称
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