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成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摘要:具体阐述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做法;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手段方法;课堂内外结合;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多领域综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新课程背景和理念下界定的。
在音乐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及时修改修正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而不是判断优劣、评定成绩。
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
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
它不但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
评价中良好的反馈能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好的形成性评价会使教学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但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在音乐课堂,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他自己的学习方式。
同时个体不同,他喜欢的对象也不同,喜欢的角度、程度更不同,因而在具体实践中会产生不同的差异。
可见,驾驭好形成性评价实属不易,需要深入研究,遵循适时适地、因人而异的原则,即手段方法要丰富,多角度多层次多机会,不能单一机械,从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习惯、兴趣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
价,不以是否有特长来评价优劣。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音乐教学中实施了形成性评价,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课堂内外结合——音乐的课外延伸,激励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的课外延伸,激励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听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多运用、多实践,不仅在课内的有限时间,更在于课外的无限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听、多唱、多表演,和同学一同创编,一同表演。
学生个人参与活动、自我评比、观众评比都是每次必须进行的评价,帮助学生既认识了不足,又找到了自信,在学习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
播种习惯,收获人生——新课标重视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而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要保持稳定的习惯也不容易,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加以督促与鞭策。
这就决定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我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生先在自评栏打分,写下简单的评语,自查存在的不足,然后同桌或班干部评价,说明同学做得好的地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是老师的点评。
在评价学习习惯和态度时,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课堂学习音乐的习惯、课堂上听同学发言的习惯、课堂上积极思维实践的习惯、课后拓展的习惯等的评价。
在
同学和老师的督促下,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正逐步形成。
三、多领域入手,落脚综合
把评价过程变成学习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感受学习音乐的手段。
每次互评过程都是让孩子将学习体验自我整理并内化的过程,同时它还是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绝好机会,学生在正确评价别人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每堂课我适时对学生的听、说、读、唱、演、做等,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地综合评价。
通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在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
学生得到个人反馈,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把评价过程变成学习过程。
以上仅是我个人粗浅的认识,相信还有更好的方法、途径。
运用好形成性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实践探讨。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东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