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
朱元璋手谕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 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 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 一万零九百四里。 自成祖弃大 宁, 徙东胜, 宣宗迁开平于独 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 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 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 南北万里。
《明史》卷40《地理志一》
京师(北直 隶),治顺 天府(今北 京),辖地 相当今河北 省、内蒙古 东南端及诃 南北端。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 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 爵封,分镇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51
明初分封北方出镇诸王图
朱标 朱樉 朱棡 朱棣
1 2 3
太子 秦王 晋王
4
燕王
朱 元 璋
朱橚 …… 朱桂 朱极 …… 朱权 ……
5
周王
13 代王 14 肃王
明 太 祖 部 分 皇 子 姓 名 、 排 行 、 封 爵 示 意 图
废 宰 相
昔秦皇„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 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 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 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 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 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 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 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朱元璋
南京(南直 隶),治应 天府(今江 苏南京), 辖地包括今 江苏、安徽 二省。
明朝帝系
太祖
洪武惠帝建文 Nhomakorabea成祖永乐
仁宗
洪熙
英宗
天顺
代宗
景泰
英宗
正统
宣宗
宣德
宪宗
成化
孝宗
弘治
武宗
正德
世宗
嘉靖
熹宗
天启
光宗
泰昌
神宗
万历
穆宗
隆庆
思宗
崇祯
明 朝 历 史 分 期 线 索
明前期 ——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 专 制强化 内部斗争激烈 统治中心变化 经济恢复 国势强盛 明特征形成
明皇陵 安徽凤阳
1344年17岁 1352年25岁 1356年29岁 1361年34岁
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 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 被封为吴国公
为僧,游方乞讨
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章
1364年37岁
1368年41岁
自立为吴王
称帝,建立明朝
传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然成汤革夏,
《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 原》
吴元年(1367)冬十月丙寅,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 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 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 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于是 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 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 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 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 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 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 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 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
皇权空前强化的明王朝
教学目的:了解明朝前期专制皇权得到加强,经
济恢复发展很快,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明 英宗正统以后,明朝开始走向衰落;此时商品经济有 所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后期政治黑暗,党 争激烈,市民斗争开始出现,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教学重点:明初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社会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张居正改革;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末农民战争与明朝灭亡。
8.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一、元明嬗代
《醉太平小令》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渎山大玉海 元代酒器。现置于北海公园团城 玉瓮亭,高 0.7 米,直径 1.35 米, 重 3.5吨。用整块黑玉雕成,是我国
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
都 督 府
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 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 府, 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 都督府所管仅 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 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 打仗 时, 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 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 来卫所。 在军队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府县,皆立卫所。 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 每卫下辖五个千户 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 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 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10 名兵士。据估计,洪武后期全国兵额约180万以上, 永乐时增至280万左右。
明中期 —— 正统、景泰、(天顺)、成化、 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政治败坏 “南倭北虏” 国库困窘 流民剧增 内部改革 雇佣劳动的大 量出现 文化与社会风气变化 明后期 ——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政治黑暗 满族的兴起 大兼并 大起义
二、 明朝开国制度
明 初 南 京
洪武元年(1368)
以应天府为南京 开封府为北京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现存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
中书省奏:“„建宁等处有妻室孩 儿每的一枝儿白莲道人名字的人,盖
阿弥陀佛光明明丽 快甚,绝殊无极,胜 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而为诸佛光明之
着寺,多聚着男子妇人,夜聚明散,
佯修善事,扇惑人众,作闹行有。因 着这般,别生事端去也。又他每都是 有妻子的人有,他每的身已不清净, 与上位祝寿呵,怎生中?将这的每合 革罢了。 „” 奉圣旨:“那般者!”钦此。 1308年元政府禁令
布政使司 (省)
府
布政使司
州
民政、财政 军政
县
三 司
都指挥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监察、司法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合称“三法司”
三 法 司
都察院是明代的监察机构。洪武初年,监 察机构仍称御史台。1380年,罢黜御史台,设 谏院官。1382年改为都察院。官长为左、右都 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职 权是监察、弹劾中央及地方官员的行动。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官阶 虽低,但由于是“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 小事立断”,故御史威权甚重。 凡刑部、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的断事官所 审理的重大案件都需经过三法司的会审,当各 部门意见一致时,则可定案,当意见不一致时, 则上奏,请皇帝裁决。三法司互相合作,又彼 此牵制,极有利于皇帝集权和皇权的巩固。
乃资亳众;武王伐纣,爰赖西师。至于汉
高,虽起徒步,尚藉亭长徒众所附。上不 阶寸土一民,呼吸响应,以有天下,方册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 斯寒微之至极也!
所载,未之有也„„
朱元璋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北伐战略:
先取山东 ,撤其屏蔽; 旋师河南 ,断其羽翼; 拔潼关而守之,据其 户槛。天下形势,入 我掌握。然后进兵元 都,则彼势孤援绝, 不战可克 。既克元都 , 鼓行而西,云中、九 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 下„
设 厂 卫
厂卫是明代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特务机 关的统称。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 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 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 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 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 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 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 爪牙。有明一代,一直存在。 “闻国初严驭,夜无群饮, 村无宵行,凡饮会口语细故 辄流戍,即吾邑充伍四方至 六千余人。诚使人凛凛,言 之至今壮陲也。”
参考书目:
1.《明史》[清] 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明纪》[清] 陈鹤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明通鉴》[清] 夏燮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明会典》原称《大明会典》,明代官修。 5. 《明史》(上、下),汤纲、南炳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6.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 版社1993年版。 7. 《南明史》,顾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洪武十一年(1378)
更名南京为京师 北京仍为开封府
明 皇 城 三 彩 琉 璃 砖
南 京 中 华 门 明 聚 宝 门 遗 址
洪武二年 定临濠 府为中都
七年 更名凤阳府
1.
复“华夏衣冠”与分封诸王
洪武二年下诏:“其辫发椎髻、 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 悉令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 顶。” ——《明太祖实录·洪武元 年二月诏》
立 卫 所
明初创卫所制度,划出一部分人为军,分配在 各卫所。„中叶以后卫军废弛,又募民为兵。军和 兵成为平行的两种制度。 军是一种特殊的制度,自有军籍,„不受普通 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 和民不同。军和民是截然地分开的。兵恰好相反, 任何人都可应募,在户籍上也无特殊的区别。 军是世袭的、家族的、固定的,一经为军,他 的一家系便永远世代充军。„兵则只是本身自愿充 当,与家族及子孙无关。 军是国家经制的、永久的组织,有一定的额数, 一定的戍地。兵则只是临时召募的、非经制的,无 一定的额数,也不永远屯驻在同一地 点。 —— 吴晗《明代的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