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一、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在一个地球村里。

地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总的生态系统,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会不同程度直接、间接的影响倒其他地方的环境状况,危及其他国家和人民。

2. 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各国必须合作。

国际环境问题是全球整体性的问题。

它具有全方位、全因子、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互助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枪匹马能够单独胜任的。

必须全球携起手来。

3.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理因素的差异,要求相互取长补短,进行合作。

4. 调查全球范围内的污染,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监测和调查研究。

交流防止环境恶化的知识与经验,也有赖于国际合作。

5. 国际合作是国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克服利益冲突,制定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协调意志的国际环境法规则;唯有合作,才能克服政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有效地实施国际环境法二、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依据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依据本身也是国际合作的成就。

1. 纲领性文件:首先是《联合国宪章》。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极合作之国际法原则的宣言》,将“各国依照《联合国现宪章》彼此友好之合作义务”列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各国应不问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之各方面彼此合作,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增进国际经济安定与进步、各国之一般福利及促进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之发展。

[1]其次是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的第7条规定:“种类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为它们在范围上是地区性或全球性的, 或者因为它们影响共同的国际领域,将要求国与国之间广泛合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

”此条款尤其强调为实现环境目的,需要共同的努力,即“为筹措资金以支援发展中国家完成它们这方面的责任所需要进行的国际合作”。

《宣言》第22条规定:各国应进行合作以进一步发展有关它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对它们管辖以外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的受害者承担责任和赔偿问题的国际法。

宣言的24 、25 条也都是关于国际合作的规定。

2. 1982年,在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之后,召开的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发表的《内罗毕宣言》。

共10 条内容,其中心就是强调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精神。

如第10 条作为国际社会重申的几大问题之一,即“重申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在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各国努力和国际合作”。

就是明显的加强协商、合作原则的规定。

3. 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里,有9 项原则规定了加强磋商、合作的内容。

其中有的是重申《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的有关内容,是它的具体化,更多的则是一些新内容。

最后一项原则明确规定“:各国和人民应诚意地本着伙伴精神合作”。

这是人类在从1972年开始全球合作保护环境后,对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更深刻认识。

4. 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已签署了《南极条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35种国际环境公约。

这些条约构成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三、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则经过若干次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达成了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既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成果,也是以后在环保领域的法律依据。

这些条约中体现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则。

1.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是国家法的基本原则,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也表述了这一原则。

这个原则作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对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另一方面国家要对其主权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对他国造成环境问题负有责任。

而国际环境合作不应对国家主权造成损害。

2.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世界各国共同享有一个地球,共同分享地球资源,共同承担环境责任。

共同责任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基础。

但共同责任是有区别的,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区分为发达国家发展过度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为自己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污染,从而积累形成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到目前来说,发达国家也仍然是当今环境问题的责任者。

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污染和破坏府主要责任,并有义务在资金、技术上帮助发展国家参加全球环境保护合作。

发掌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贫困造成的,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要求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打破贫困??环境问题??贫困的恶性循环。

[2]四、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内容1. 建立全球性环境保护系统,如监测系统和查询系统等。

现在国际上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国际环境资料查询系统和有毒化学物的国际登记中心。

我国已经参加这三个系统。

黄河、长江、珠江、太湖四个水系已参加全球水监测系统,北京、上海、沈阳、广洲和西安等城市已参加世界城市大气污染监测。

2. 发展国际综合治理体制。

近年来,地区性国际综合治理出现了较大发展。

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区治理环境组织到1984 年就已超过50 个,特别是根据地球自然条件,出现了综合治理体制。

欧洲已开始从分片治理发展到制订全欧环境保护计划。

3. 建立国际协作制度。

处理有关国际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有关国家之间经常进行协商和互通情报。

很多国家条约都有此规定, 并已逐渐形成国际惯例和制度。

1974 年北欧四国的《环境保护公约》就规定,互相之间主动通气、征求意见,遵守共同规定的法律秩序,实行互相监督。

4. 援助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不发达状况造成的。

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应进行援助,包括削减或免除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以增加它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 各国共同发展和促进各种应急计划。

除上述内容外,国际合作原则还要求各国共同努力提高现有技术,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技术,并应用于现代社会。

6. 共享共管全球资源。

如对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洋、外层空间、世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7. 禁止转移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

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各国加强了在控制包括向海洋倾倒垃圾的污染和危险废物转移。

五、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官方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根据1972年12月1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联大第2997号决议通过,1973年1月1日成立。

总部设在肯尼亚的内罗毕。

全球设七大区域联系办公室。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制定规划,首先是收集环境问题及解决环境问题进行努力的信息,根据信息选出每年的特殊主题提交给下次行政理事会议的环境状况报告。

然后,制定目标和实施具体行动的战略,将环境规划提交给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政府。

最后在选出环境基金资助的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领域大致分为六类:人类设施、人类健康、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环境和发展、自然灾害。

六、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的作用(一)非政府组织(NGO)的所指:1. 专门性民间国际环境组织:以保护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环保活动,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数世界自然保护同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前名为“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1948成立,以及绿色和平组织 (Green Peace)??1971年成立。

2. 国际法学团体:纯粹学术性机构,其中,国际法研究院(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和国际法协会(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最负盛名。

3. 其他非政府组织:除了上述两种非政府组织以外,其他非政府组织也从各自的角度关心并从事全球环保活动,促进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比如1947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

(二)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环境合作的贡献1. 非政府组织通过参加国际环境会议、参与国际谈判、参加环境条约的拟订、组织非政府组织论坛等各种方式,促进了国际环境法的编纂和逐渐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主持召开的每次世界性环境会议都有非政府组织的广泛介入;在环境问题和环境条约的国际谈判中,从确定问题、议定日程及目标、提出有关规则、提供专家意见和有关信息、进行游说等各方面一直到缔结环境条约。

由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京都议定书》、《防治荒漠化公约》2. 非政府组织参与审议和监督环境条约的实施和执行。

比如自然保护同盟派出旗舰驶往南太平洋,反对法国进行核试验,以致被炸毁;反对捕鲸,派出船舶封锁直布罗陀海峡,阻止苏联的捕鲸船队通过;反对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曾举行新闻发布会,揭露一些国家越境转移废弃物的真相;海湾战争后,派出船只调查污染状况,敦促召开国际会议,以“国际法律保护”的名义监视战争新造成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协助中国政府抵制跨国公司在转基因食物方面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

3. 非政府组织可作为诉讼方或法律顾问参加国际诉讼程序。

1998年10月,WTO在对“海虾-海龟案”这一涉及到环境与贸易争端案的终审裁决中,正式确认了非政府组织在WTO争端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专家组可以在争端解决过程中直接接受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材料与报告。

七、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实施现状来自环境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有协调、合作的客观需要,但是实际上,国际社会在环境领域中的合作仍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1. 在环境问题上画地为牢,不积极合作许多国家和地区只关心自己领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而不关心其他区域或其他国家的环境整治。

其结果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缓和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这是因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上来。

例如,工业国减少污染的同一性质支出在70 年代为2%-2.5%, 这一数值在德国和日本已提高到5%, 在美国提高到4%, 但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由于更重视生存和增长的需要而在环境上投资不多,加之这些国家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段,从而易于使生态环境恶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