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七章科学发展观(2018版)
(完整版)第七章科学发展观(2018版)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是挺起民族脊梁和国家声威的关键支撑。
我国建设和发展 的历史,就是一 部科技推动、创 新发展的历史。
从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 ”到三峡大坝,再到改革开放时 代,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天宫、 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 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都 一再雄辩地证明了,国之重器在 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 提升中的扛鼎作用和深远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发 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 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2007 年 10 月 , 胡 锦 涛 在 党 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 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 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 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 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以党 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 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002年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将 “科学发展观”
写进党章
党的十八大将 “科学发展观” 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
2007年
2012年
科学发展观
视频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 酝酿提出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为什么有了和谐号还要复兴号? “和谐号”已经如此厉害,为什么还要研发“复兴号”? 难道“和谐号”不是咱们自主创新的高铁吗?
视频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和谐号”VS“复兴号”
“和谐号” 不能“互联互通” “洋基因”“混血”
“复兴号”
纯国货!“复兴号”具 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 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 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第 一 要 义 是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软件全部是自主开发
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 标准占84%
整体设计以及车体、牵 引、网络等关键技术,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为了让中国高铁全面走向 世界,中国必须拥有一款 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这 样有利于中国高铁更快的 走出去,这也体现中国高 铁挑战极限的精神。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
核 心 立 场 是 以 人 为 本 —— 以 最 广 大 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回答了“为了谁”和“依靠谁”发展的问题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人民权益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人” 人民群众
“本” 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
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 发展观
• 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
•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问题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03
推进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建设
04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05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
06
全面提高党的建 设科学化水平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主题
主线
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战略决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主攻方向: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重要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重要动力: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道旧 路工 模业 式化
工业化——信息化
的 特 点
道 路 模 式
旧 工 业 化
资源过量消耗
环境生态的破坏
注重机械化、自动化, 伴随严重失业问题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阶段:传统发展观 发展=经济增长
传 统
1 重视物质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发
展 2 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进步 观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的?
返回目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 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视频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什么”的问题
全面: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互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全面发展
2 经济建设
3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4
社会建设 5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 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科 的学 形发 成展
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的理论 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 1920年9月,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4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
党
的
统筹城乡发展
十 六 届
“五个统筹”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三
中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全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会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除了坚持“五个统筹”之外,还要:
党 •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的 十 七
•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前提:有法可依 基础: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关键: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
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 来的实践经验
党 “的 十十 个七 结大 合概 ”括
为
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 起来
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导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