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钢技术中心的诞生及其沿革

宝钢技术中心的诞生及其沿革

宝钢技术中心的诞生及其沿革/ec/list.asp?id=139作者:张清朗在庆贺宝钢技术中心诞生9周年和上海宝钢研究院成立5周年之际,往事又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对宝钢研发机构的历史沿革,记忆犹新,对宝钢技术中心诞生的前前后后,历历在目。

宝钢技术中心的构想、筹建、诞生、沿革与成长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与讲话精神;始终凝聚着宝钢领导的高瞻远瞩和战略决策;始终伴随着宝钢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历程。

回顾过去,来之不易;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一、宝钢技术中心建设的背景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为宝钢的建设与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5年,黎明副部长提出了“引进消化,跟踪移植,开发创新”的要求,即成为宝钢长期贯彻的“引进、消化、跟踪、创新”的“八字方针”。

为防止重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使宝钢跻身于世界第一流钢铁企业行列,只有坚持开发与创新,才能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才能永葆宝钢青春。

如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等世界先进钢铁企业,都不惜巨资建立了研究及工程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中心。

因此,宝钢迫切需要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以增强自身的科技力量和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能力,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早在1992年11月,黎明副部长就指示,委托上海设计院设计宝钢科研中心大楼,要求在宝钢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程技术中心。

1993年5月,按照黎明副部长和沈成孝副总经理的批示,由张清朗助理带队,组织了宝钢钢研所、设备部、自动化部、设计处和上海设计院共10人(佘永桂、张安利等)的“赴韩国浦项学习考察组”,重点考察了韩国浦项产业科技研究所(RIST)。

本次考察对宝钢确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的指导思想、功能要求、装备水平、建筑特点等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993年7月,形成了“宝钢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年8月,由冶金部科技司主持召开了“宝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黎明副部长和沈成孝副总经理等公司领导出席了会议,并通过了专家组(徐匡迪、王先进、何麟生等11名)的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宝钢建立技术中心是必要的、可行的”。

会后,宝钢组织公司内各有关单位结合赴韩考察情况和宝钢实际,对上海设计院编制的“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然后,上海院又经两次修改,提出了“宝钢工程技术中心可行性方案(东区)”。

二、领导的有关题词与讲话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及宝钢历届领导对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都作了重要的指示。

1、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与讲话“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邓小平1984.2.15.)“埋头实干,从严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陈云1986.5.18.)“希望宝钢加强科技力量,追踪和独立创造冶金工业的高科技的世界先进水平。

”(王鹤寿1993.12.23.)“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

” (江泽民1995.9.12.)“努力建设一个强有力的科研机构是宝钢的当务之急”,“希望宝钢不惜重金和以礼贤下士的勇敢精神,刻不容缓地建立强大的科研机构”,“不是建设一个普通的科研所,而是建设一个国家级的、超一流的科研机构”。

(王鹤寿1995.9.)“要把技术进步这件大事抓紧抓好,并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长期坚持下去”。

“争取在3到5年时间里,通过技术创新使上海宝钢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为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 (吴邦国1998.11.17.)2、宝钢领导的讲话“引进消化,跟踪移植,开发创新。

” (黎明1985.)“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要突出强调创新,要视今天为落后。

” (朱尔沛1991.6.28.)“科技进步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宝钢要建成世界第一流的现代化企业,科技没有一个高速度的发展是根本办不到的。

” (沈成孝1993.1.13.)“这些年来,宝钢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至今尚无宝钢自己特有的、重大的专有技术和人无我有的拳头产品”;“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在新的高起点上求得更快发展,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去”。

(黎明1994.)“要努力建好技术中心,技术中心是宝钢开发新技术的场所,也是宝钢科研社会化的必要条件”;“要居安思危,不在科研工作上作出重大决策,将失去发展机遇而后悔莫及”。

(黎明1995.) “宝钢技术中心一定要下大力气办好,一定要办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

” (关壮民1995.11.10.)“宝钢如果不努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开发出独有的拳头产品,不能拥有特有的技术和专利,那么宝钢今日的辉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暗淡无光。

” (谢企华1995.11.24.)“技术中心一定要是实体,要有人、有装备、有手段,还要有机制。

机制放活,才能出成果、出人才。

” (王佩洲1997.3.25.)“思想再解放,机制再突破,激励再加大,管理再加强,速度再加快。

”(徐乐江1997.11.18.)“没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人们很难承认你是世界一流水平,世界一流水平应该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徐大铨2001.12.27.)“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并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为其提供氛围和条件,使我们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走在用户的前面,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

”(谢企华2002.1.20.)“没有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的企业,是不可能保持发展空间、形成竞争优势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这标志着自主创新将成为宝钢技术研发的主要战略手段,成为宝钢核心能力培育的关键环节。

”(徐乐江2003.9.12.)“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的领导,把大力推进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促进宝钢大发展的主旋律。

”(谢企华2003.9.12.)三、宝钢研发机构的历史沿革1、研发机构的沿革过程(1)第一阶段(1994.11.之前)———宝钢研发机构的建立1983年2月10日,宝钢中心试验室破土动工,于1985年12月24日竣工投运。

1985年9月,建立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技术处中心试验室,简称:宝钢中心试验室。

1988年10月19日,在原中心试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钢铁研究所,简称:宝钢钢研所。

1993年6月,经过前期的准备,成立了“宝钢科研中心项目组(筹)”,挂靠宝钢钢研所,开始了宝钢科研中心的筹建工作。

1993年7月15日,更名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钢铁研究所。

1993年8月3日,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通知。

年内,宝钢经冶金部审批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家经贸委申请组建国家级宝钢技术中心。

1994年4月28日,宝钢与宝山区签订了“宝钢科技中心土地使用补偿协议”,同年7月,宝山区土地局正式下达了土地使用批文。

8月,宝钢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宝钢技术中心(东区)规划方案”。

(2)第二阶段(1994.11.~1999.8.)———宝钢技术中心的沿革1994年11月10日,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国经贸技[1994]623号文,认定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共100家)。

同年12月,国家经贸委召开了“全国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座谈会”,宝钢由徐乐江副总经理和张清朗、康复、卢金雄等4位参加。

会上,宝钢荣获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铭牌和证书。

1995年1月3日,谢企华总经理主持召开了“宝钢技术中心规划研讨会”,会议决定:由张清朗助理代表公司具体负责技术中心的组建工作。

同年3月17日,公司下发了“关于成立宝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筹建组的通知”。

1995年7月21日,宝钢(集团)公司下发了宝钢字[1995]第372号文,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正式成立,简称:宝钢技术中心。

1996年2月16日,宝钢技术中心东区建设工程(Ⅱ区)正式开始施工。

同年12月13日,Ⅰ区、Ⅲ区全面开工。

1996年3月,冶金部在宝钢召开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同年7月19日,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李荣融、技术装备司司长江旅安和冶金部科技司副司长李尚诣等领导,视察了宝钢技术中心。

7月23日,公司举行了“产品开发研究组专家受聘签字仪式暨受聘专家和项目经理座谈会”。

1996年8月16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

同年9月,“宝钢技术中心西区建设可行性研究”审查,确定项目名称为:“宝钢三期工程中心试验室扩建项目”。

10月24日,公司向国家经贸委上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申报材料;次年2月,又向上海市经委上报了“上海市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申报材料。

1997年2月27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做好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

7月4日,上海市经委以沪经科[97]354号文件,确定宝钢(集团)公司为首批“上海市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全市共9家)。

8月21日,国家经贸委以国经贸技[1997]547号文件,确定宝钢(集团)公司为首批“全国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全国共6家)。

1997年7月19日,“宝钢———东大板形热轧技术联合研究室”成立。

1998年2月13日,宝钢(集团)公司领导审定“宝钢技术创新工程方案”。

同年9月,宝钢向国家经贸委技术装备司正式上报“宝钢技术创新工程方案”。

1998年11月17日,宝钢、上钢、梅山联合重组。

1998年11月20日,原宝钢技术中心变更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同年12月,宝钢技术中心东区(Ⅰ、Ⅲ区)建成,投入使用。

12月22日,宝钢展示厅举行开馆仪式。

1999年4月,Ⅱ区建成。

1999年6月21日,国家经贸委下达了“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试点方案”的批复。

(3)第三阶段(1999.8.至今)———上海宝钢研究院(宝钢技术中心)的发展1999年8月5日,根据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沪宝钢字[1999]第486号文:《关于组建上海宝钢研究院的通知》,上海宝钢研究院(上海宝钢技术中心)正式成立,简称:宝钢研究院(宝钢技术中心)。

2000年1月18日,宝钢研究院与一汽签订了“长期开展使用技术研究合作协议”。

2000年2月3日,宝山钢铁股份公司技术中心成立。

简称:宝钢技术中心。

2000年2月29日,“宝钢———东大EPM联合实验室”成立。

同年7月14日,“包装材应用技术联合试验室”成立。

10月14日,宝钢股份公司与上海交大成立了“汽车板使用技术联合研究室”。

2000年8月,分析测试研究中心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现场评审。

同年12月,“宝钢分析测试试验室”获得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