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山海经》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一、教学目标【课程要求】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思维,理解其体现的中国神话主题精神。
【知识和技能目标】1、熟记《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的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国神话与西方希腊神话、印度神话和埃及神话等的异同;3、能用举例的方法阐释《山海经》神话中所体现的神话思维和主题精神。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1、理解对《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的分析过程;2、学会把《山海经》神话作为史料分析其时代的历史真相;3、能够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追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对中国神话的兴趣;2、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配套PPT等材料;2、课前查询有关《山海经》神话的纪录片,课上向学生推荐;3、课前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神话的了解程度,做好课堂内容的调整。
【学生准备】1、自主查找《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山海经》中有哪些神话故事;2、课前阅读袁珂《中国神话史》一书第二章内容和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一文,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并准备好自己的疑点和问题。
三、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2、《山海经》与希腊、印度河埃及神话的区别;3、《山海经》神话所体现的主题精神难点: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的历史内涵;2、《山海经》神话的主题精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
【知识结构】四、教学设计【新课导入】课件展示:第二课《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及其主题精神(提前在黑板上板书本课标题)PPT上展示《山海经》神话的图片(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问题导入:老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屏幕上的神话故事呢?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若没有学生主动回答则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回忆了一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大家能说说这些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点吗?(听取学生的想法,并进行适当引导)【过程设计】课件展示:一、《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老师讲解:《山海经》中神话的分布虽然比较散乱,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的时候不难看出其中的规律及其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探探秘,寻找瑰丽神话背后的理性因素。
课件展示:1、中国神话的大地情结(1)大地情结的体现①以山海为经,神话人物分散在山海之间②神话人物的壮举体现征服大地的愿望教师讲解: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版图辽阔,周边地理环境内陆外海,山川广布。
故而“大地”在中国原始先民的思维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山海经》本来就是一部介绍山川分布和大地走向的古籍。
故而,依附于《山海经》的神话也不免带上了浓厚的“大地情结”。
主要体现在:首先,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多是山河湖海的守护精灵或是分散在山川之间。
另外,《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多是为治水、开山等征服大地自然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都是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
下面,我们就一个具体文本类似分析这种“大地情节”背后所蕴含的先民智慧。
课件展示:(2)大地情结体现的远古历史环境“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
鲸既无功。
而帝尧使禹继之。
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
益与伯翁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
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刘秀《上山海经表》)教师讲解:“洪水洋溢”、“崎岖丘陵”,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远古先民为生存所面临的艰险。
另一方面,当我们仔细研究其中内容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段话中体现了原始先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那种对山川的畏惧和对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渴望。
虽然这段话将开山治水的功劳归于大禹一人,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场景不难知道,靠大禹一人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必定是远古先民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
课件展示:2、原始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1)原始性(PPT上出现同一神灵在不同篇章中的形象)教师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带有很多的原始性的特征。
《山海经》是以地域来维系灵怪异物的,每个方域都大体具备禽兽、物产、灵怪的众多种类,而方域与方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类一些差异。
于是各个地域和神灵之间缺乏足够的结构性整理和统筹,给人自然长成的芜杂感。
这也就是《山海经》神话原始性的体现。
比如《南山经》的青丘之山有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到了《海外东经》变成了“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这个青丘国到《大荒东经》中再度出现:“有青丘国有狐,九尾。
”九尾狐的居处忽东忽南,忽山忽海,闪烁不定,这就是《山海经》中神话杂芜原始的体现。
课件展示:2、原始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2)非情节性和多义性教师讲解:与希腊神话的情节性不同,《山海经》神话往往不具有希腊诸神间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
不仅如此,《山海经》中没有如其他民族神话中的那种各司其职的神话谱系,并且诸神分散各地,缺乏统一的道德制约。
以希腊神话为例,希腊神话中多是情节性的故事,通过故事的串联来展现上天的世界。
而《山海经》中多是停留在介绍神灵异物的存在。
课件展示:3、化生创世和异体合构的野性思维教师讲解:《山海经》神话中神灵的来源多属“生”和“化”两种方式。
“生”指的是“生育”,如“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扎牡,是为犬戎。
”这就是“生”;“化”是指“变化”,不是“生”那种肉体的传代而是精神的传递。
“生”的概念颇类似希腊神话中宙斯生数子,而与宗教中的创世主有所不同,《山海经》神话中没有能力巨大可以支配世界的天界主宰的形象。
另一方面,《山海经》中楚翔了很对异体合构的现象,如人身蛇尾、人面兽身等,这是远古神话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如埃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像、太阳神阿拉等。
课件展示:4、二元对应原则和海外奇思教师讲解:《山海经》神话中有着很明显的二元对应的现象。
如:有大人国就有小人国,有三首国就有三身国。
对应是两两逆反的分拆开来,就意味着单一国度人之形体的片面发展,或单方向的变异和夸张。
片面的变异的结果,就是人体某部分潜能的充分发现和夸大显示,以及一些属于飞禽走兽的体质功能在人体上的移植。
这就形成了诡谲怪异的海外奇观。
课件展示:5、日月神话人伦化和英雄神话教师讲解:《山海经》关于日月生成的神话,是富有人伦意味的。
它把日月的父母混同于传说中的古帝古后,因而日月也同人间某一部族一样,是某个古帝的子孙。
《大荒南经》说:“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类记载似乎告诉人们日与月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不仅生育之,而且行浴婴礼,诚可谓人情味十足。
然而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也有很多的体现。
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崇尚的礼赞。
除了界杀凿齿、鲸禹治水之外,《山海经》影响深远的英雄神话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课件展示6:二、《山海经》神话体现的主题精神1、崇尚和礼赞抗争进取的献身精神(1)与自然抗争的神话(2)与社会抗争的神话教师提问:有同学能举出《山海经》中体现抗争进取的献身精神的例子吗?(听取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美好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了当时先民们的敬重。
很显然,“精卫填海”是颂扬善良愿望、锲而不舍、抗争进取精神的神话。
至今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伟大事业。
“夸父逐日”神话表现的其实就是原始先民们对舍生忘死去追求光明精神的夸大的肯定和礼赞。
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后人们的称赞,晋代陶潜在其《读山海经》诗中称赞吟唱的“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虽然精卫、夸父的力量与来自于异己的极其强大的自然力相比,是很弱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超级强大的自然力所吓倒,而是不屈不挠地与之进行抗争,一个填海、一个追日,至死不已。
尽管这种抗争确确实实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是浮跃于神话故事表层的意义———即他们永不服输的精神,无疑是我们先祖深层意识的折射和反映,表达出了他们对这种抗争进取精神的崇尚和讴歌。
课件展示7:2、惩恶除魔、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1)惩恶除魔神话(2)济世救民神话教师讲解:惩恶除魔是《山海经》神话中又一比较突出的主题。
在远古时期,原始先民所处的环境极为恶劣,凶猛攫人的野兽、暴虐异常的自然力等时时侵袭着他们的生命,因此这些异己的自然力等在神话思维中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幻化成了害人的恶魔。
《山海经》里的这些神话英雄形象,大多是半人半神模样。
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即人的因素在神话中不断增长,说明人们有了一些能够控制自然力的经验及工具,同时也说明这些神话是人们有了一些能够控制自然力的经验及工具之后的产物。
课件展示8:3、重生厚物、天人亲和意识(1)关注自身、珍爱生命、渴望长生(2)珍爱生命、恐惧自然、渴望天人亲和教师讲解:可以说,《山海经》神话字里行间渗透着先民们关注人类自身、珍视个体生命、渴望生命永久的强烈愿望。
《山海经》神话中有不少预防和治愈疾病方法的记录,我们暂不论《山海经》是不是巫书,但从以“食之善走”、“佩之不迷”、“佩之无瘕疾”、“佩之宜子孙”等话语,就不难理解《山海经》神话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视程度,十分关注人的健康,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繁衍生息。
恐惧死亡,渴望长生不老,是人之常情。
《山海经》神话里有“不死药”、“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的构想。
《山海经》神话中,先民们对外在自然环境表达了一种渴望天人亲和、和谐相处的愿望。
如《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从这段叙述里我们也可看出先民对物产丰富、适宜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热烈渴望,因为在那里以巫咸为首的“十巫”“从此升降”,往来于天地之间,并且还有预防和治疗百病的“百药爰在”。
《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
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
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我们从“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鸾鸟自歌,风鸟自舞。
爰有百兽,相群是处”的美好情景的描述中,可以断定他们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局面的强烈渴望。
【课堂总结】教师讲解:以上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山海经》神话不仅是远古先民智慧和丰富想象的体现,更是对于几千年前那个艰难、原始而又充满不屈斗志的年代的最好记载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