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杂质研究思路及控制与去除策略-罗海荣

杂质研究思路及控制与去除策略-罗海荣

药品研发及药品评价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是药品质量的稳定 可控。
杂质研究是药品质量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杂质研究与控制是药品质量保证关键要素之一!!
杂质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与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其他项目/稳定性研究等 存在着密切关系,直接关系到上市药品的质 量及安全性!
杂质限度的确定
杂质研究与制备工艺、稳定性研究的关系:
杂质研究与制备工艺
杂质研究结果为优化制备工艺提供重要信息; 制备工艺决定杂质水平(杂质种类、杂质含量);
杂质研究与稳定性
杂质研究(降解途径、降解产物)时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时贮藏条件选择的重要依据
杂质限度需要结合稳定性考察结果确定
杂质谱与被仿品一致或杂质种类较被仿品少,没有超过鉴定限度的 新杂质,但杂质含量超过了被仿品(改进工艺,降低杂质含
量)

杂质谱与被仿品不一致,有超过鉴定限度的新杂质,但已知杂质 含量不超过被仿品 -鉴定新杂质的结构 采用合成成分分离技术获得杂质,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对杂质 的结构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证杂质的结构; -分析产生新杂质的原因,杂质含量不能降至鉴定限度以下, 应按照杂质研究决策树,进行后续研究; 杂质谱与被仿品不一致,有超过鉴定限度的新杂质,且已知杂质 含量超过被仿品 -改进工艺,降低杂质水平 合成工艺路线:起始原料、中间体质量控制 反应条件的控制:精制方法等
工艺杂质分析: --起始物料4-氰基吡啶引入的杂质 --水解反应步骤产生的杂质 --缩合反应步骤产生的杂质 降解杂质分析: --水解产生杂质
起始物料4-氰基吡啶中的杂质分析:
起始物料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水解反应步骤杂质分析:
中间体异烟酰胺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缩合反应步骤杂质分析:
缩合反应步骤产生的杂质:
杂质谱分析小结:
每一种原料药都应有杂质谱,用以描述常规产品中可能存 在的已确认和未确认的杂质情况(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 留溶剂、催化剂); 原料药杂质情况一般与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所用起始物料 有关,通过对起始原料和工艺过程的系统分析,全面了解产 品中的杂质情况; 在杂质谱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建立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化学原料药杂质研究与控制策略
罗海荣 2013-09-03
主要内容
一、 概述
二、 杂质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基于QbD方法学对杂质控制策略
一、 概述
仿制药
1、定义:仿制国内已批准上市的已有的国家标准的 药品(即注册分类6的药品); 2、广义:仿制国外已批准上市但国内尚未上市的药 品(即注册分类3的药品);
杂质限度的确定
直接采用被仿品质量标准中限度
前提 -被仿品质量标准中杂质控制方法规范、完善 -被仿品质量标准中检测方法适用于试制样品 -试制样品杂质水平不超过被仿品 (杂质种类、杂质含量)
以被仿制药品质量标准中的方法及限度为基础,增加对 单一杂质的控制
前提 -被仿品质量标准中杂质控制方法规范、完善 -被仿品质量标准中检测方法适用于试制样品 -试制样品杂质水平不超过被仿品
重结晶难去除杂质的来源分析:
杂质可能的来源渠道: 1)起始物料带入(峰定位) 2)中间体(峰定位) 3)副产物 4)起始物料中的杂质或它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新杂质; 5)溶剂中的杂质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新杂质;
对未知关键杂质的结构确证:
LC-MS+定向合成法
1)通过LC-MS确定分子量; 2)通过分离纯化(TLC/柱层析/制备HPLC); 3)通过化学合成,再通过HPLC定位确认;
二、 杂质研究的基本思路:
主要内容:
1、杂质谱分析;
2、建立杂质检测方法; 3、杂质对比研究; 4、杂质限度确定;
5)杂质研究与其他研究工作的关系;
杂质谱分析:
杂质来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通过合成工艺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工艺杂质和降解产物
2)通过强制降解试验进行分析;
三、基于QbD方法学对杂质控 制策略
制定小试产品的初步的杂质概况表:
找出关键杂质:
重结晶条件下不易去除的杂质:
对比重结晶前后的杂质情况,区分出可以比较容易通过重结晶除 去的杂质和不容易除去的杂质。
强制降解产生的杂质:
通过强制降解实验和影响因素实验,区分出降解杂质和其他杂质。
为什么要定义关键杂质
酸、碱、高温、高湿、光照、氧化等因素降解
3)通过被仿药品质量标准进行分析; 4)通过被仿药品实际测定结果进行分析;
从合成工艺及结构分析:
从工艺分析杂质的来源:
对原料药在合成、精制和贮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包括实 际存在的和潜在的杂质进行分析) 起始原料中引入 合成中未反应完全的反应物 中间体 副产物:工艺研究中需密切关注从哪一步引入 副产物的相关物质:进一步反应产物 降解产物 …
如:杂质产生的原因—优化工艺,提高生产水平
杂质研究内容涉及:
杂质的分离(或合成或购买)及结构确证; 杂质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杂质限度的确定;
化学仿制药杂质研究特点: 主要采用桥接的研究思路,通过质量一致性的确认, 桥接已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研究基础:拟仿产品的相关信息(质量标准、实测 结果等为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 研究目标:杂质水平应不超过拟仿产品; 基本考虑: 结合杂质研究指导原则要求,拟仿产品的信息开展 研究工作。应选择原研产品作为研究工作的参考。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两者在相关物质研究方面的基本研究思路一致,我 们统称仿制药。
化学API产品开发的一般流程:
杂质定义/分类/来源:
1、定义: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 ICH—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结构与该药物不一致的 任何成分。
有毒副作用的物质(基因毒杂质); 本身无毒副作用,但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的 物质; 本身无毒副作用,也不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但影响药物的科学管理的物质;
对化学仿制药,对于未知杂质必须确保小于鉴定限度, 否则将必须鉴定结构,超过界定限度的,则必须进行毒 性研究。 重结晶难以去除的杂质和降解杂质都有超出鉴定限度 和界定限度的可能,必须找出有效控制的方法。 对于不能在最后精制中有效去除的杂质,必须对前期 的控制手段做详细研究,找出问题原因,如找不出,更 换工艺。
残留溶剂:有机溶剂…
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一般具有已知毒性
杂质定义/分类/来源:
3、来源: 工艺杂质:工艺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包括反应物、中间体、副产物、试剂、催化剂等
降解杂质:
由药物降解产生,如水解、氧化、开环、聚合等反应产物, 与药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杂质研究的重要性:
杂质定义/分类/来源:
2、分类:
有机杂质(通称为“相关物质”)
包括工艺中引入的杂质和降解产物等,可能是已知的或 未知的。化学结构与活性成分的分子式类似或具渊源关系
反应起始物、副产物、中间体、降解产物、试剂、配位体、催化剂等
无机杂质:
原料药生产或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通常是已知的 催化剂、重金属、无机盐及过滤介质、活性炭等
建立杂质检测方法:
专属、灵敏、准确、简捷。
参考: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杂质对比研究
对比试制品及被仿制品的实测结果
杂质种类--与被仿制品比较,是否有新的杂质出现; 杂质含量--是否超过被仿制品;
对比研究结果分析
杂质谱一致或杂质种类较比仿制品少,未见超过鉴定限度的 新杂质:各杂质含量不超过被仿品(试制品的杂质控制达 到了研究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