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班别:11法3 叶婷婷学号:2011624306
摘要: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清末法制改革的重要成果被保留,清朝末年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被继续援用。
一些法律草案经过简单修改,完成立法程序,颁布、生效。
本文是关于北洋军阀时期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些简述和评价。
关键词:北洋时期,法律创建活动,总统权力,《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
正文:
北洋时期的法律创建活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国六法的最终确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1912年4月,南京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并经过改组,成为北京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构成了第一届正式国会组建的法律根据,对民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近代中国法制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13年10月31日,袁世凯为了取得法统根据,指令国会起草并通过了《中国民国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祈年殿继续起草工作,通称《天坛宪草》。
《天坛宪草》共十一章,113条,是民国初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
草委员会起草的宪法草案,采取责任内阁制,明确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由不同部门分别行使的权力分立体制,并规定了国会对大总统的牵制权。
其重心在于以法律形式限制袁世凯专制,以确立保卫共和,保卫宪政的最后一道屏障。
《天坛宪草》在巩固民主共和政体,完善权力制衡方面较《临时约法》又前进了一步。
北洋政府统治后期,各种势力对宪法草案的讨论、修改均以《天坛宪草》为基本依据。
1914年,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大纲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并于5月1日将其正式公布实施,定名为《中华民国约法》,又贬称为《袁记约法》,废除《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与《临时约法》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大幅度扩张总统的权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取消内阁制,改行总统制。
2.确立凌驾于三权之上的总统“统治权”。
3.废除国会,设立立法院。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彻底否认了《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共和制,而代之以袁世凯的个人独裁,它成为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郁闷而死,副总统黎元洪根据民国二年的大总统选举法,就任大总统。
民国五年六月,黎元洪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和民国二年大总统选举法。
并重新召集民国三年解散之国会,以完成宪法。
此后,中华民国约法即已作废。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围绕北京政府统治权进行了角逐,中央政府几经更替。
1920年和1922年先后爆发的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均直系胜利。
其后,曹锟以“法统重光”为号召,再次恢
复《临时约法》,恢复第一届国会,开始制宪活动。
1923年6月13日,由于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导致参加宪法会议者不足法定人数。
曹锟为使自己当选总统,以金钱引诱议员回京,该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12周年之制,一部历时十载,几经风波的《中华民国宪法》终于正式公布、实施。
故《中华民国宪法》又称贿选宪法,这是旧中国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
与《天坛宪草》相比,《中华民国宪法》增加了三章:国土、国权、地方制度:同时删除了“国会委员会”一章。
规定了相对较小的总统权力。
《中华民国宪法》是北洋政府时期唯一一部正式颁布的宪法。
它是在吸收西方近代宪法理论、结合中国十年共和历史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对个人独裁、反对军阀专制、建立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要求。
但“贿选宪法”出笼后遭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反对,不及一年便随着直系军阀北京政权的垮台而成了历史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