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4)网络监督属于社会与公民的监督。还有国家权力机 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 监督。
知识升华
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 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 民谋利益,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③权力是把双刃 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于 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 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 督。
答案:C
4.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好网
络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
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
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 )
①保证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公民民主监督的渠道
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③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方便公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
行为的合法性,纠正行政违法行为, 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二是人民检察 院、人民法院通过追究惩治职务犯
罪,防范和纠正政府工作人员违法犯
罪行为,保证落实依法行政
政府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接受党 人民政协
的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 的监督
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包括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监督、公 社会与公 民监督和新闻舆论 民的监督
背景材料 为扩大政府公文指导范围,保障百姓对政府工作的知情
权和参与权,山东省临沂市要求凡在网上建立政府网站的县 区和部门,一律实行政府公文外网实时发布,最大限度地向 社会提供政府资讯。现在,只要你打开临沂市政府网站,在 “政府公文”栏目里,就会看到几百个“红头文件”。市民对 这一利民举措好评如潮。一位市民经网站留言:“我心里不明 白不清楚的政策规定,在这里查到了,心里的疙瘩不用上访 找政府就解开了。”政务公开搭上网络快车,使沂蒙老区临沂 市的行政透明走在了全国前列。
④消除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政府采取相关措施使政府与社会形成共同防治 禽流感的合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政府树立 权威,①正确。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 疫情信息等,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③正确。②与题意不符。④夸大了“这些做法”的作用。
知识升华
为什么要实施政务公开
(1)必要性:实施政务公开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是政府勇于接受群众监督的表现,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意义:政务公开,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
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典题印证 (北京高考)面对 H7N9 禽流感,政府有关部门在首
例病例确诊后,立即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详细疫情 信息,并及时跟进通报疫情变化情况及防治方案,使政府 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防治禽流感。这些做法能够( )
①提高行政效率,体现政府权威
②加强社会监督,促进廉政建设
③增强信息透明,保障公民权利
4.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 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才能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 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 ,防止以权谋私 、权 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 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 的政府。
①市政府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征求 2017 年度“十大民心
工程”
②区政府职能部门集体“设摊”接受人大代表问询
③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向全市公开工作流程和管理权限
④市审计部门加大对“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力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市政府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征求 2017 年度“十大 民心工程”,这是公民通过互联网主动接受公民的监督,而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向全市公开工作流程和管理权限属于政 务公开,也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二者都有助于高中生“监 督政府执法”,因此①③符合题意;区政府职能部门集体“设 摊”接受人大代表问询,属于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并不是高 中生“监督政府执法”,②与题意无关;市审计部门加大对 “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力度,是政府内部的审计监督,并 不是高中生“监督政府执法”,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A
[课堂即时达标]
考点一 国家监察委员会 2018 年 3 月 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 宪法修正案中,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监察 委员会作为国家监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据此回答 1~2 题。
1.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 家监察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 机构,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形成对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监察的全面覆盖。监察委员会的设立( )
①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②旨在通过发扬人民民主形成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③使司法权和检察权的运行更具独立性 ④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①正确,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 机关,形成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察的全面覆盖,它的设 立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和完善;②错误,监察委员会 的设立并不是旨在通过发扬人民民主形成对权力的监督和制 约;③错误,监察委员会具有监察权,并没有司法权和检察权; ④正确,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监察委员会的设 立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2)因为权力过分集中而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3)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一是政府及其工 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 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对人民 负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做到依法行 政。二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②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是公民在行使选举权 ③国家监察委员会与全国人大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 关系 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党 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④正确,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正确的认识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领导
①表明行政机关积极接受法制部门的内部监督
②表明行政机关积极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并对其负责
③有利于行政纠纷的实质性解决与公共政策的改进
④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
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法院属于司法机关,它与行政机关之间 不存在“内部”监督的问题,①不选;在我国,各级国家机 关对人大负责,②中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负责的说法是错误 的,不选;地方政府出庭应诉,有利于行政纠纷的实质性解 决,有利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改进,③正确;地方政府出庭应 诉,法院判决,这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 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④正确,故选 D 项。
中国共产党 主要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
的党内监督 例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
监察机关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
国家监察机 关的监督
专责机关。我国的监察机关是各 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依法 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
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这种监督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
(2)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主要由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组成。
典题印证
(北京高考)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是“十三五”时期的一 项重要任务。2015 年,北京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多起以 区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涉及环境保护、社会保障、食品 药品安全等重点社会民生问题。许多区政府负责人主动出庭 应诉。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 )
背景材料 材料一 漫画:“好就好在现在没有人监督”
所有贪官的犯罪活动都是围绕着“权”字做文章,他们 之所以能够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是因为手中的权力失 去了监督,而当他们面对法律惩处,付出自由或生命代价的 时候,往往会痛心疾首地“悔不当初”,并带有“监督不力” 的怨言。
材料二 近两年因网上热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最终 处理的腐败问题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现象。网络反腐正成为互 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其凭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 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 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
第二框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学习目标] 1.明确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及意义。 2.明确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在于健全权力运行 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3.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相信我们的政府是法治 政府。
政府的权力需要监督
1.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必要性 权力是把 双刃剑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 行 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重要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 的必要保证。
2.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监督主体
特点
这是根据宪法授权进行的,是最具权威、
最高层次的监督。权力机关由人民选举 国家权力机
的代表组成,政府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关的监督
实质上是接受人民的监督,是人民当家
作主的具体体现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一
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②表
述错误,选举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是全国人大在行使
任免权;③错误,全国人大与国家监察委员会之间是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