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主要内容[规划局] 发布时间:2015-08-05 2015年7月27日国务院批准《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此次批准的为福州市第三版《总体规划》(第一版《总体规划》(1981-2000年)1984年批准,第二版《总体规划》(1995-2010年)1999年批准。
)此次《总体规划》提出福州市总体发展目标为:“开放文明、和谐、滨江滨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把福州建设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
将福州定位为福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明确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4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78平方公里以内。
《总体规划》是福州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
对于城市规划,一般要涉及到真实三维场景构建,我们团队是真实地形行业的领先者,帮助你快速搭建真实三维地形,无论你是否有数据,我们都可以帮助你,欢迎咨询!我们团队的QQ是2796547646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纲,是落实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是科学利用和保护城市各种资源的重要措施。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针对新形势下总体规划的新变化、新要求,本次总规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福州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抓住国家将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机遇,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强福州与台湾的联系与合作,提升福州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重点关注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社会福利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谐城市。
继承和发展福州城市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1、规划范围与层次市域:福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长乐两个县级市,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五个县,面积1196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包括福州市区、长乐市、连江县和闽侯县南部11个乡镇(白沙镇、甘蔗街道、荆溪镇、鸿尾乡、竹岐乡、上街镇、南屿镇、南通镇、祥谦镇、尚干镇、青口镇),以及永泰县葛岭镇、塘前乡,罗源县松山镇、碧里乡。
规划区面积479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包括福州市5区(晋安区除寿山、日溪、宦溪),以及闽侯的荆溪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上街镇和连江县的琯头镇,面积为1447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3、发展总目标城市发展总目标是“开放文明、和谐幸福、滨江滨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将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
4、发展策略区域协作策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按照福建省自贸区的建设部署,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强化榕台经济合作,加强福州与沿海及内陆的协作,提升海西的区域影响力。
强化城市中心带动,建立福莆宁同城化合作发展机制,统筹福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引导福州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经济发展策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壮大先进制造业,以龙头项目和产业集群为核心,以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福州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博览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支持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空港、海港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依托空港建设临空产业基地,依托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和松下港区建设工业集中区,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推动福州工业势能转化为城市势能。
社会和谐发展策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全域覆盖,建设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路客运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中心城区应加强闽江、乌龙江防洪和城区排涝;建立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加强食品、供水以及能源供应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
5、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镇人口为66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5%。
(2)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一区:福州中心发展区。
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福州中心城区与闽侯、长乐、连江、永泰等城镇合作,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城市资源、空港资源、海港资源和滨海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共同承担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
两翼:南翼发展区和北翼发展区。
“南翼发展区”即福清和平潭,由福清的中心城区、元洪投资区(海口城头)、江阴工业集中区(江阴渔溪)、龙田高山、镜洋东张等新城(镇)以及平潭岛组成。
南翼发展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港口工业及其它临海重工业,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的重要产业基地。
平潭是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综合实验区,海峡西岸经贸合作实验区,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前沿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
“北翼发展区”即罗源和连江部分地区,由环罗源湾地区的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县城组成。
北翼发展区依托台商投资区扩区的载体优势,发展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
双轴: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
沿海发展轴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长乐国际机场、滨海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建设沿海大通道将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使之快速形成滨海经济走廊。
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城区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拓展至甘蔗、竹歧、闽清等地区,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区域,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是推动市域山区和沿海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轴线。
多极:福州市其它经济增长极。
包括永泰县城以及福州西部山区(主要指永泰、闽清、闽侯)的中心镇。
永泰县城承担一定区域内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功能,中心镇重点承担镇域及其相邻地区服务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功能。
(3)市域产业布局市域形成罗源湾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马尾—长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基地、海西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青口汽车产业基地、长乐空港动漫和IT产业基地、长乐汽配纺织产业基地、松下港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福清光电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江阴湾临港产业基地共九大产业基地。
(4)市域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福州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鼓励沿海地区的松下镇-江田镇、江阴镇-渔溪镇、海口镇-城头镇、龙田镇-高山镇-沙浦镇、马鼻镇-官坂镇-透堡镇、晓澳镇-东岱镇-浦口镇等城镇率先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推进福州各类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向九大产业基地集聚,山区污染工业逐步得到置换,实现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协调发展。
划出永久性的生态保护地区,确保福州市区域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生态基质空间的永续发展。
以发展城乡公路客运为主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社会差别。
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
6、城市性质福州城市性质为“福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7、城市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78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410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2.19平方米。
8、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按照“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城市发展方向,拉开城市框架,同时向周边新店、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等区域适度扩展。
其中,鼓楼、台江、晋安区:进一步优化人口和功能布局,降低居住开发密度,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优化形象和风貌,增加公共绿地。
改造现状环境较差地区,工业用地逐步置换为城市生活、服务和科技研发用地。
保护历史文化,促进“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的保护与利用,塑造体现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形象的现代化城区。
建设省市级商业、文化、行政、科技服务中心,鼓楼区主要承担市级商业、文化、行政办公功能;台江区主要承担市级商业、商务、金融、生活居住等功能;晋安区主要承担商贸、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等功能。
南台岛:优化、提升新城功能,进一步优化人口和功能合理布局,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塑造新城东部门户形象,改造城中村,工业用地逐步置换为城市生活、服务和科技研发用地。
建设市级行政中心、商业商务中心、体育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环境舒适的生态宜居新城。
马尾:由高新技术制造业向高新技术研发、管理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加强新城服务功能与环境提升,强化与南台岛东部三江口周边地区以及琅岐岛的联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基地、港口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综合型生活新城。
琅岐岛充分挖掘琅岐岛资源内涵进行保护型开发,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建设福州滨江滨海以生态为特色,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岛。
荆溪组团:结合杜坞火车站建设生活性物流园区,建设沿江生态住宅区和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居住物流综合组团。
上街南屿南通组团:整合大学资源,实现设施共享,建设创新集聚区,在乌龙江沿岸加强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延展福州制造业的产业链,强化研发与设计环节,与北部大学城、青口汽车业联动发展,建设市级科研研发、创新产业基地。
利用大樟溪、旗山风景区资源,建设生态型旅游休闲服务基地。
打造教育科研基地、科技研发、创新产业基地和综合型生活组团。
青口组团:以汽车制造和研发为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建设,以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有序整合产业布局,引导汽车产业集聚,建成汽车生产研发和服务基地和综合型生活组团。
9、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优先安排公共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提供用地保障,分级配置,形成“市级中心、新城中心、组团中心”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