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城市规划与建设

第一章城市规划与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从遗址看,有王城和外郭的区分,曲阜鲁国故城城和郭呈“回”字形;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郑韩故城是城和郭并列;临淄齐国故城则王城位于外郭内西南角。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夏都---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 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教学过程:
1.1不同的规划思想和城市风貌
一、不同城市理念
在我国古代,从有史记载的商周到清朝,城市的防卫作用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比较重视安全、地域与行政上的意义;
而西方则侧重于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不同的城市风貌
中国古代城市是先规划后修筑,是由外向内发展的,人为干预的要大于超过自然的生长;在西方城市的形成的因素中,自然的生长起着决定的作用,它是由内而外逐步发展的。这种发展既有地理的原因,也在经济的原因。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北宋都城 汴梁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汴梁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水陆交通要冲,五代后周及宋朝建都在此,加以扩建。发达的交通运输和荟萃四方的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 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 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 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有一部分是按照规划意图,平地建造起来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大兴、元大都城等。它们功能分区明确,平面严整规则。另一部分城市是由 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逐渐发展或经重建、扩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苏州等。有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整个城市平面不甚规整,但 内城(子城或宫城)部分则是按规划建造的,比较方正规则。
代表城市有: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春秋淹城遗址:
淹城坐落在江苏武进市城区系春秋早期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800余年。春秋淹城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建筑,其三城三河的形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 相 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 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城 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四个阶段;3、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大致情况;4、中国古代城市代表隋唐长安及苏州的大致规划与布局;5、西方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思想;6、西方两个代表城市的规划状况及思想
教学难点
1、中西方城市不同的城市理念及规划;2、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则式和自由式的两种规划思想;3、中国古代两种规划思想在隋唐长安及苏州这两个实例的作用;4、中西方城市规划方面的差异
中外建筑史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
课时安排
8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风貌;掌握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及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掌握中国古代两种规划思想。了解中国古代城市代表隋唐长安及苏州的大致规划与布局,结合这两个理解实例,了解中国古代两种规划思想在这两个实例的作用。了解西方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思想。了解西方两个代表城市的规划状况及思想
1.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 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 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
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 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布局形态也不规整。
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 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 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 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 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 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 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