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模式探究一、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戏剧文学教学应该是以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戏剧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本)为主要形式,以品味、鉴赏和表演等为手段,使学生理解戏剧文学的丰富内涵,促进其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不断提高的语文教育活动。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编了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三部经典戏剧的精彩选段,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本《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又将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易卜生《玩偶之家》、曹禺《北京人》、老舍《茶馆》、贝克特《等待戈多》八部古今中外戏剧巨著选入,足见戏剧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戏剧文学教学思想要解放,理念要更新。

以掌握知识和训练应考能力为目的,以讲解为主要手段的戏剧文学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真正优质、高效的戏剧文学教学,需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大胆革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课型和教法,形成以体验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理解戏剧文学艺术规律,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戏剧文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戏剧文本,不仅仅从文本学习角度对戏剧作品进行解构,不能满足于分析背景、戏剧冲突、结构等教学过程,还要开发戏剧文学本身的育人功能,从文化育人的高度,着力发挥优秀戏剧文学作品震撼和塑造学生灵魂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高中戏剧文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学戏剧文学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开展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共同需要,这也是戏剧文学教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较稳定的教学样式。

推行成功的教学模式并最大可能地发挥个性化教学优势,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理想。

成功的语文教学模式很多。

例如: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目标教学模式”、训练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主三式”导读模式、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于漪的“情智结合”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或模式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仍大行其道,在戏剧文学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不顾戏剧文学自身的特点,完全套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教学方式,导致戏剧文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端坐在下目瞪口呆地听:或者读读、议议、练练等等。

这种以讲读、练习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戏剧文学教学与研究有助于率先打破传统的、僵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引领教师构建以自主、互动、合作、开放为特征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实践过程中创建的比较成功的戏剧教学模式有互动式(师生共为主体,人境交互决定)、启发式、认知式、主体式、乐学式、活动式、研究式等等,主要课型有表演型、朗诵型、讨论型、对话型、研究型、欣赏型、综合型等等。

各种模式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各种课型更可以灵活运用,这有助于丰富戏剧文学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赏析——编演——拓展”的课型模式(一)理论依据和教学观念1、人本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尊严、意愿、价值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自我教育、发展和实现的巨大潜能,必须在师生和生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应的学习情境。

马斯洛认为:“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

”学生具有潜在的探究动机,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去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活动,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会激发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因此,体验和模仿都是重要的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主要是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建构主义学习是指在一定情境下的人际间协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过程。

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的统一。

建构的意义就是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并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格习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而且是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而后者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介入和合作学习也都是重要的学习策略。

2、人本建构理论视角下的戏剧文学教学观(1)以赏析为手段的戏剧文学教学观赏析是通过欣赏或鉴赏和评析来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戏剧文学赏析不能完全等同于专业评论人员的鉴赏和评析,它是零散的、不成熟的、直觉的,也许还是不正确的。

但是,应该重视的是这种文本阅读后的交流、对话的过程。

在赏析过程中,学生的点滴发现和表达都是他们思维的美丽花朵,是情感的交融和宣泄,是生命意义的独特发现。

戏剧赏析教学的内容不仅指戏剧文本,也包括师生的表演、影视音像材料等等。

教学中要把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阅读和写作、自主与合作、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以表演为手段的戏剧文学教学观着眼于以上理论分析,考察传统的戏剧文学教学,应该感到现在仍然流行的戏剧文学教学观念显得有些陈旧,而且教学模式和课型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戏剧文学教学的需要。

应用人本建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活动、互动、合作、研究等作为学习的最佳方式。

正如戏剧文学的中心是表演一样,戏剧文学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表演。

学生把学习的戏剧内容表演出来,可以称之为“演学”或“学演”。

不能狭隘地理解“学习”和“练习”的含义。

那种认为只有做题才是练习的观念是片面的。

教学过程的实质即交流。

表演能够调动师生人际间的交互合作、沟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也是确立戏剧文学表演教学观的重要依据。

在很多人看来,演戏是演员的事,语文课不能搞成表演课。

其实这和认为语文课不能教成文学课类似,都是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是“以教定教”而非“以学定教”。

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朗诵、形体表演、演唱等方式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何乐而不为呢?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尊重相信学生,满足他们快乐和成功的需要,难道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吗?难道语文课就只有照本宣科地大讲特讲、大练特练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

(3)以拓展研究为手段的戏剧文学教学观中学教材选用的戏剧文学内容,大都是经典作品选段,从对戏剧课程资源宝库的利用来看,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要以选修和专题研究等方式挖掘丰厚的戏剧文学课程资源,要特别重视京剧和地方戏曲资源的开发利用。

例如教学《窦娥冤》时,完全可以播放京剧或地方戏原剧。

在看完全剧后再读课文,并写出评析类的文章,包括对课后感悟性练习题的探究性解答,都会更深刻全面,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二)“赏析——编演——拓展”课型模式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类教育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

除知识外,其他五级都属于智慧技能范畴。

智慧技能的发展需要运用加工方式,由学习者在思维中对知识进行组织与改组。

因此,高于记忆理解水平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能力的培养在戏剧文学教学中更为普遍和重要。

同样,情感类目标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克拉斯沃尔认为:“情感类教学目标依次分为接受和注意、反应与参与、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性格化”。

这启示我们情感教学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此外,动作技能类目标中的达成也适用于戏剧文学教学。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和接受反应及人本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学戏剧文学教学的实际,运用审美解释策略和体验模仿与介入合作策略,我们在戏剧文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三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赏析式戏剧文学教学模式赏析式戏剧文学教学模式就是以欣赏、鉴赏和评析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讲读式,因为学生是居于学习的中心地位的。

由于赏析的内容是戏剧文本或表演,因而也不等同于其它的文学作品的赏析。

赏析式戏剧文学教学“是一种追求高峰体验”、理性分析的创造性有效教学模式。

(1)赏析式戏剧文学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的中心。

基于赏析的戏剧文学教学,其目标设定不同于讲练式教学目标的设定,它要达到并高于讲练目标。

当然它也不同于大学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它是符合中学生认知和审美心理水平的目标体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智能不仅表现为语言、逻辑思维等能力。

所以,在戏剧文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一定按以往的做法先工具性后思想性或人文性,而可以根据赏析的需要,把重点放到赏析和鉴赏艺术作品上,例如把重点放到评析人物性格及戏剧矛盾的意义上等。

基础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完成。

例如教学《窦娥冤》一课时,可以设定三个目标:第一,把握戏剧冲突;第二,品味戏剧语言;第三,窦娥形象的意义。

其他任务都是学生根据学习习惯自主完成的,赏析过程中一般不必顾及。

(2)课型的选定赏析课至少需要三种课型共同配合,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预习课。

一般情况下,教师大都寄希望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课时间预习新课。

在语文学科倍受挤压和学生自主时间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希望大都只能是空想。

除了少数优秀生,大多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解决的办法可以是上好预习课,让学生在自主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学的方法,解决基础性阅读问题,同时有选择地突破一两个重点目标。

教师要善于指导预习,特别是在目标任务分配、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规则制定、阅读方法介绍等方面加强指导,推广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戏剧文学阅读习惯。

预习课可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本的好课型。

第二,展示课。

这是赏析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课型,展示课就是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和个人才艺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一种课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