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
[摘要]农民工是当今中国新型劳动群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民工问题已经凸显和亟待解决。
仅以农民工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生存现状为背景,简要分析农民工的作用、问题成因,提出建议与大家共同讨论。
[关键词]农民工生存发展
农民工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新型劳动群体,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三十年来,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群体。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农民工问题在我国反映也较为普遍,甚至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人仅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角度,谈谈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感悟与学习体会。
一、农民工的含义与由来
农民工大体可分两种。
狭义农民工是泛指进城务工的农民;广义农民工是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既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也包括“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
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民工的兴起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五个阶段。
1979年至1983年,严禁农民流动阶段。
大批下乡知青返城,大批下岗职工落实政策回城,全国约有2000多万人需要安置就业。
因而,国家明令:“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严格控制使用农村劳动力,”“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等等。
1984年至1987年,允许农民工流动阶段。
国家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默认和稍有放开态度。
其一,城市就业压力已经缓解;其二,城镇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四,农村改革和科技进步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中央文件也明确规定:“在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下,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
”到1988年农民工已达2000多万人。
1988年至1991年,控制农民流动阶段。
由于经济发展过热,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乡镇企业不增反减,农业效益下滑,农民负担过重,1989年春节后近4000万农民涌入城市。
为保持社会稳定,1990年4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对农民进城务工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防止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等等,“民工潮”的出现得到初步遏制,但仍然达到3000万人以上。
1992年至1998年,引导农民流动阶段。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区域内有序流动。
同时,公安、劳动等部门又放宽了户籍、流动人口管理和劳动就业的一些规定,农民进城人数剧增,到1998年达到1亿人左右。
1999年后,放开农民流动阶段。
党的十五大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农民自发地、无序地转移,逐步转变为政府引导的有序转移。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逐步改革和取消了农民工进城政策障碍等,为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总的流动趋势是:由农村流入城市,由低收入地区流入高收入地区,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的松动,是农村劳动力得以正常流动的政策前提。
逐步取消了城市居民粮食定量供给制度,城市居民福利性补贴由暗补变明补,放宽了城镇户口制度,为农民进城扫除了一些障碍;其二,城乡居民和区域发展差距拉大是农民流动的直接经济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堪称世界之最。
贫穷落后是农民转移的推动力;其三,耕地逐年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
农村要致富,必须减少人口等,这是农村劳动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四,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了机遇和岗位,许多城镇的脏、险、苦、累岗位有农民工的参与,能维系正常工作。
二、农民工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农民在以“农村包围城市”方针指引下,武装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农民担当了革命主力军;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中,农民又转变为改革主力军;在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实践中,农民又承担起发展主力军。
(一)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
首先,农民工同城镇产业工人一样,都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他们直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具备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角。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
有关农村问题研究的专家普遍认为,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就业,已经成为平衡我国城乡、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力量,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农民工明确地纳入产业工人范畴,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和地位。
其次,农民工群体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①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有学者估计,近三十年来,在年平均增长9.2%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民工的贡献率约为16.3%。
②实现了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趋于合理,实现了农民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生产者的角度转换,逐渐脱离了小农经济模式,
融入工业化大循环经济,推动着工业化进程。
③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近三十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5亿人以上,城市化率由17.9%上升到43%,其中约有1.5亿是农村转入城市就业的人口。
(二)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力量
农民工是实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社会转型的重要载体。
他们自发冲破二元体制障碍进入城镇,有利于缩小城乡、社会成员之间差别,促进先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促进整个社会在观念、行为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转变,形成新的先进文化理念和制度创新,丰富着社会发展新的内涵。
(三)农民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缓解了因过度开垦造成生态资源严重破坏局面,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为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和集约经营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增加了收入。
据统计,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每年增加净收入3500~4000亿元,占其家庭收入的65%左右,接近于中央政府对农村地区全部年财政收入。
如湖北省2006年1020万外出农民,为其农村带回1000亿元的资金收入。
在城市和工业熏陶下,他们学习掌握了一定技能,培养了市场竞争意识,不仅为农民创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不断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智力和人才支撑力度。
三、农民工主要问题现状及其成因
(一)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已达到3亿人左右,占全国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中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就达1.2亿人。
从目前状况看,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主要分布在建筑施工、餐饮服务和煤炭、森工等苦、脏、累、险、差和收入相对较低的岗位和行业,其中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农民工占进城务工农民总人数的80%~90%。
农民工的流向也基本是西部向东部流动,内地向沿海流动,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