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肉瘤介绍

骨肉瘤介绍

骨肉瘤介绍
提要:骨肉瘤恶性程度甚高,予后极差,可于数月内出现肺部转移,截肢后3~5
年存活率仅为5~20%。

发生在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的约占所有骨肉瘤的四分之三,其它处如肱骨、股骨上端、腓骨、脊椎、髂骨等亦可发生。

本文将对骨肉瘤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骨肉瘤描述
骨肉瘤恶性程度甚高,予后极差,可于数月内出现肺部转移,截肢后3~5年存活率仅为5~20%。

发生在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的约占所有骨肉瘤的四分之三,其它处如肱骨、股骨上端、腓骨、脊椎、髂骨等亦可发生。

多数为溶骨性,也有少数为成骨性,发病年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大多在10~25岁,男性较多。

肿瘤多处于骨端,偶发生于骨干或骨骺。

骨肉瘤含有不同成份的软骨,纤维组织及生骨组织。

骨膜下骨皮质及髓腔部均可发生浸润扩散。

早期肿瘤主要部分在骨膜下,融合于骨皮质,溶骨性瘤组织,软骨成份少,骨破坏较快,循环丰富,骨坏死区可形成包裹,肿瘤向邻近软组织扩散,可发生病理骨折,少数肿瘤骨质坚硬。

一般骨肉瘤不侵入关节,偶有破坏皮质或病理骨折后累及关节。

由于肿瘤的发展及骨膜反应,常有骨膜高起形成三角通称考德曼(Codman)氏三角,并有与骨干呈垂直的阳光样放射骨针。

显微镜下可见许多瘤细胞、细胞及细胞核大小,形状不一,有小型多核巨细胞,梭形细胞,不成熟的软骨细胞及恶性成骨细胞,细胞核大,染色很深。

几乎所有转移均经血液转移至肺,少数转移至脑、内脏、肾及经淋巴管至淋巴结。

二、骨肉瘤病理变化
肿瘤源于长管状骨干骺端部的骨髓腔。

随后可穿透骨皮质并揭起骨外膜。

骨膜穿孔,在肌肉内也能发现软组织肿物。

一般情况下,肿瘤中央部的骨化较四周为重。

骨化部分为黄色砂粒状。

细胞较多的区域韧性较大,呈白色。

肿瘤的纵刮面血管丰富,易出血。

骨的干骺端和瘤体之间分界不清。

骺板常不受侵犯,到晚期骺板破坏也较骨皮质轻。

关节面的玻璃软骨也能防止肿瘤侵入关节内。

偶尔在同一骨的不同高度出现两处原发肿瘤,即所谓的跳跃型的病变,在选择截肢平面时应予注意。

病理诊断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

如标本内含大量肉瘤样基质,则肿瘤骨和骨样组织不难明确区分,但有些切片内看不到肿瘤骨样组织,只有胶原条索,包以肿瘤细胞。

肿瘤生长不太旺盛的区域只有细胞的间质。

有的肿瘤主要是新生的软骨和不典型的棱形细胞。

骨肉瘤的病理可分为四型:第一型主要是骨样组织;第二型骨样组织和骨组织并存;第三型没有骨样组织和骨组织,只有胶原纤维;第四型很少见,其主要成分为软骨细胞和形态不一、分化不良的肿瘤细胞。

病理所见和临床联系考虑是有价值的。

单凭病理所见不能估计肿瘤生长的速度、转移的途径和患儿生存的时间。

细胞核分裂情况是衡量肿瘤生长快慢的标志,但对估计预后的作用不大。

三、骨肉瘤临床表现
疼痛为早期症状,可发生在肿瘤出现以前,起初为间断性疼痛,渐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尤以夜间为甚。

恶性大的肿瘤疼痛发生较早且较剧烈,常有局部创伤史。

骨端近关节处肿瘤大,硬度不一,有压痛,局部温度高,静脉扩张,有时可摸出搏动,可有病理骨折。

全身健康逐渐下降至衰竭,多数病人在一年内有肺部转移。

X线片表现:骨质致密度不一。

有不规则的破坏,表面模糊,界限不清,病变多起于骺端,因肿瘤生长及骨膜反应高起形成考德曼氏三角,有与骨干垂直方向的放射形骨针。

临床上对青少年有近膝关节的骨端疼痛,肿胀等应认真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及X线片表现,大多可以诊断,必要时作活体组织检查。

应注意与下述病变鉴别:骨化肌炎、掌骨和跖骨结核性骨炎(此处骨肉瘤极少发生),慢性骨髓炎、骨囊肿与巨细胞瘤等。

四、骨肉瘤的症状体征
临床上常发生于青少年,下颌骨少上颌骨多见,并有损伤史。

早期症状是患部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进而转变为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有反射性疼痛;肿瘤迅速生长,破坏牙槽突及颌骨,发生牙松动、移位,面部畸形,还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在X线片上显示为不规则破坏,由内向外扩展者为溶骨型;骨皮质破坏,代以增生的骨质,成日光放射排列者为成骨型。

临床上也可见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的混合型。

晚期患者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可升高,肿瘤易沿血道转移至肺。

五、骨肉瘤诊断检查
除根据临床表现外,主要靠X线、CT作出初步诊断,最后其要依靠病理活检才能确定。

据文献报告,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为30%-50%。

1.多发于15 ̄25岁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管骨干腄端。

膝关节上下部位最常见。

2.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初为间歇性隐痛,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痛,夜间尤甚。

3.局部皮温高,静脉怒张,肿块生长迅速,压痛,可出现震颤和血管杂音,可有病理性骨折,关节功能障碍。

4.全身毒性反应,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最后衰竭,出现恶液质。

5.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快,碱性磷酸酶增高。

6.X线摄片之特征。

7.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骨肉瘤治疗方案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须行大块根治性切除,特别要强调器官切除的概念,以避免因管道或腔隙传播而导致局部复发。

但是只要及早诊断,术前仔细分型,细心手术加上术前和术后的化疗,则预后大为改观。

近年来,五年治愈率有明显提高。

治疗骨肉瘤应行根治手术。

有条件的病例可作局部广泛切除而保留肢体。

此外,截肢前要作活体组织检查,以进一步证实临床和X线诊断。

为了防止肿瘤扩散可用电刀操作。

放疗和化疗均为重要的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宜分成几个阶段:①活检前1000~2000GY共5~6天,最后一天为进行活检的日期。

随后在截肢前后给6000~8000r。

②化学治疗包括选用大剂量氨甲蝶呤(MTX)、甲酰四氢叶酸(citrovorum factor rescue)、阿霉素、争光霉素(bleomycin)、更生霉素(Dactinomycin)作为复合剂应用。

免疫治疗为静脉输入淋巴细胞或用干扰素和转移因子,但效果尚未肯定。

[编辑本段]
治疗措施
诊断明确后,应尽早作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手术前后配合化疗和放疗可能提
高疗效,单纯应用化疗或放疗效果不大。

七、骨癌晚期的症状
骨癌晚期可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消瘦等全身症状。

局部常表现为固定性,持续性及逐渐加重的疼痛,以及局部包块,有明显的夜间痛,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骨恶性肿瘤,由于它生长快,往往有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甚至皮肤发热,血管怒张。

骨癌的直接反应就是疼痛,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疼痛感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静疼痛,越是安静,疼痛更甚。

一般原发性骨肿瘤好发生在四肢的长骨;继发性骨肿瘤多见于骨盆、脊柱和股骨等。

骨癌晚期主要症状
骨癌晚期可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消瘦等全身症状。

局部常表现为固定性,持续性及逐渐加重的疼痛,以及局部包块,有明显的夜间痛,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肿块弥漫性肿胀,压痛,边界不清楚,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常影响邻近的关节。

骨癌晚期治疗
骨癌晚期的血液转移非常的快,骨癌晚期的癌细胞早就随血液侵犯到身体的其他位置了,所以想治好骨癌晚期,难度很大。

对于已有内脏转移的骨癌晚期,局部瘤体巨大、疼痛严重的,为了减少痛苦,也可作姑息性截肢。

但这种治疗无法将癌细胞完全清除,并且会给骨癌晚期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

此时配合放化疗可减轻一些手术症状,提高一些疗效,但都不能真正抑制癌细胞的再度转移和复发。

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心痛苦。

针对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情况,中医中药会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因为它会加加减减,在配方上可以因人而宜。

这其实这是中医最大的特点,所以我们主张开两个星期到三个星期的药,因为气候要调整、症状要改善,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中医全身调整更有优势,应该说控制症状、改善症状、改善长期的趋势方面中医方面优势是很明显的。

化疗期间,配合中药,可以明显的增加骨密度,可以明显的控制骨的病变,可以明显的改善疼痛。

所以,该化疗的化疗,该放疗的的放疗,该吃中药的吃中药。

实事证明,骨癌晚期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或者是配合手术放化疗进行综合治疗,疗效较为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生存时间也会加长。

资料转载网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