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建模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教学设计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数学建模郑州市第九中学郑敏一、教学内容解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内容做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要求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以函数为模型的应用题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应用题中抽象出问题的数学特征,找出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综合分析对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数学建模打基础,但未能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于是又在本题的基础上有所改编,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总结归纳、深化反思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数学建模思想.因此本节课是从函数出发,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尝试数学建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的魅力.二、学习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描述有:1.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2.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同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3.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查询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好习惯,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从知识分类、认知水平、学科内涵三个维度对课标的分解为:知识分类:数学建模过程认知水平:了解行为动词有经历、归纳、探索、学会、发现、体验、提出、发挥学科内涵: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归纳思想、建模思想.依据行为动词,我又从能力层次将课标进行了再分解,具体如下: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将实际问题提炼成理想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计算器,能找出合适的数学模型,初步总结出数学建模的过程.2.能根据实际情况检验数学模型,完善数学建模的过程,深化数学建模的思想.3.经历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全过程,从实际生活出发,思考数学建模的意义,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魅力.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的评价任务一:学生通过自主解决应用题、组内交流合作,借助图形计算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能找出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初步总结出数学建模的过程.针对目标2的评价任务二:通过对进一步变形的问题的探究,能说出选用模型的优缺点,能用实际情况检验数学模型,完善数学建模的过程,深化数学建模的思想.针对目标3的评价任务三:经历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全过程,能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跟踪训练一,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举出生活中数学建模的例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魅力.四、学生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习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各自的函数特点,基于学校的支持,学生对于图形计算器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道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但对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尚不明确.从数学活动经验上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好奇心强,学习比较积极主动.2、学生面临的问题: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认知方式和思维难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及优化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了解、经历通过实际例子,引出课题.数学建模的过程经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借助图形计算器得出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探索体验数学建模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数学建模的过程形成.难点: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策略分析从主导思想上:本节课依据“教评学一致性”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学习目标创设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设计和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动口,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锻炼分析问题、抽象概括的能力.从内容上: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基础课,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所以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对于选择数学模型这一难点,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师生释疑等环节,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比各自函数的特点,得出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但在实际生活中,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用实际问题去检验数学模型,不断拟合出最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深化数学建模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在学习环节中渗透归纳、数形结合、建模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六、教学过程本节课我采取“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同时采用“点拨式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八人小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借助五个环节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体内容如下:合适的数学模型.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完进行小组展示,展示时间3分钟,小组间车轮式评价,老师完善补充.通过组内交流会找到符合题意的函数模型1log 7+=x y 活动3: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3在数学结果与可用结果之间缺少一个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实际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结果 ?可用结果NY能否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关注学生能否举出恰当的数学建模及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定义和过程(Ⅰ)根据散点图判断,bxay+=与xdcy+=哪一个适宜作为年销售量y关于年宣传费x的回归方程类型?(给出判断即可,不必说明理由)xdcy+=2.你能举例说明身边的数学建模实例吗?设计意图1.学习了数学建模的过程和定义,检验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函数模型,并且结合图象找出合适的数学模型.2.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数学建模实例,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魅力.五、师生交流、深化反思目标3关注学生能否从学习方法上和态度上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然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后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反思,把反思内容写到学历案上,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总结,还要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由此引出总结语“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处处留心皆学问,透过现象才能够寻数据、建模型、现本质、解问题,这才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实写照。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学好数学,才能生活不愁、学习无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小结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优化认知结构.§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学生展示作图成果定义数学建模过程板书设计分为教师板书和多媒体两块内容,教师板书和学生作图结果,我侧重将本节的主要内容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作为数学建模的入门课,关键是认识什么是数学建模,会初步进行数学建模,于是我给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过程和定义,便于学生的掌握.课后作业:1.教材106页A组第1题;B组第2题2.繁华的十字路口,刚等过一个红灯,没走多远,又碰到一个红灯,又要等待几十秒,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思考过,焦虑过,这些红绿灯秒数是如何设置的?一天中他们又是如何变化的?请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数据,结合本节所学数学建模知识,撰写一个研究性学习报告.3.课外阅读:《数学建模入门》、《数学建模方法》七、教学反思(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数学建模的概念比较陌生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师生释疑等环节,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比各自函数的特点,得出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但在实际生活中,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用实际问题去检验数学模型,不断拟合出最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深化数学建模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问题,能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设计主线为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设置问题情景、到抽象建模过程,到抽象概念、理解概念、课堂检测、课后小结,贯穿始终.(二)评价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探索方式、表达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关注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对概念的理解应用水平.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活动情况和学生对课堂检测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认知状况和能力水平.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