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无损检测基础知识-2009(马崇)
无损检测基础知识-2009(马崇)
9
2、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电效应 动画演示 入射到物体内的光子与原子中的轨道电子发生碰撞,光子的全部 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使电子脱离轨道成为光电子,这一现象称为 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散射) 动画演示 入射光子与轨道电子碰撞,轨道电子脱离轨道成为反冲电子, 入射光子能量降低(波长变长)并改变运动方向成为散射线,这 一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散射)。 3)电子对效应 动画演示 当入射光子的能量>1.022Mev时,在原子核附近由于核库仑场 的作用将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种现象称为电子对效应。 电子质能 0.511Mev 4)瑞利散射 动画演示 光子与内层电子作用时,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 级,同时释放出一个散射光子,其能量与入射光子的能量相同。
15
3 象质计(透度计)的应用 象质计(透度计) 目的:为了评定底片的灵敏度 4 底片评定 先评定底片本身质量是否合格。 (1)底片的黑度应在规定范围内,影像清晰,反差适中,灵敏 度符合标准要求,即能识别规定的象质指数。 (2)标记齐全,摆放正确 (3)在评定区无影响评定的伪缺陷 在底片合格的前提下,再对底片上的缺陷进行定性、定量和定 位。 对照标准评出工件质量等级,写出探伤报告。
14
2 照相规范确定 射线照相灵敏度是射线照相对比度(小缺陷或细节与其周围背 景的黑度差)、不清晰度(影象轮廓边缘黑度过渡区的宽度) 和颗粒度(影像黑度的不均匀程度)三大要素的综合结果,而 三大要素又分别受到不同工艺因素的影响。 透照规范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透照方式的选择 (2)透照厚度比值的控制 (3)射线源的选择 (4)透照距离的选择 (5) 曝光量的选择 (6)胶片、增感屏的选择与底片黑度控制
23
第三章
超声波检测基础知识
超声波检测主要用于检测试件的内部缺陷,它的应用十分广 泛。用于探伤的超声波频率为0.4~25兆Hz,用得最多的超声波 频率为1~5兆Hz。
3.1 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
1 超声波的发生和接收 压电效应
24
2 超声波的种类 纵波 横波 表面波 板波
3 声速 横波的声速大约是纵波声速的一半,而表面波声速大约是横波 的0.9倍。 4 波长 波在一个周期内或者说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经过的路程称为波 长。C=fλ (波动方程) 5 超声场及其特征量 充满超声波的空间叫做超声场,描述超声场的特征量有声压、 声强、声阻抗。 25
7
第二章
射线检测基础知识
射线检测最主要是探测试件内部的宏观几何缺陷。射线照 相法是指用X射线或γ射线穿透试件,以胶片作为记录信息的器 材的无损检测方法。
2.1 射线照相法原理
1、射线的产生(X射线、γ射线) X射线: 射线束中包括——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 连续X射线产生机理:动画演示 连续X射线产生机理 根据电动力学理论,作加速运动(包括负加速运动)的带电粒 子将产生电磁辐射。X射线是从X射线管中产生的,X射线管是一 种两极电子管。将阴极灯丝通电,使之白炽,电子就在从阴极 移向阳极的方向加速飞行,获得很大的动能,当这些电子撞击 阳极时,与阳极金属原子的核外库仑场作用,发出轫致辐射而 放出X射线。
6
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标准规定了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 涡流检测这五种无损检测方法及质量等级评定分类, 适用于: 1 1、金属材料制锅炉、压力容器(固定式、移动式)及压力管 道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制造安装检测。 2、在用金属材料制锅炉、压力容器(固定式、移动式)及压 力管道的检测。 3、锅炉、压力容器(固定式、移动式)及压力管道有关的支 承件和结构件,如有要求也可参照该标准进行检测。
18
5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3)胶片应用特点 胶片影响成像对比度和颗粒度进而影响灵敏度 依据成像特性,胶片分成四类,T1、T2、T3、T4。T1为最高 类别,T4为最低类别。 标准规定: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3类或更高类别的 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 标准规定:采用γ射线对裂纹敏感性大的材料进行射线检测 时,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8
标识X射线产生机理 标识X射线产生机理:动画演示 能量较大的电子入射到靶材料的原子中,与壳层电子碰撞, 击出内电子,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原子释放能 量发射光子(辐射)。即发射标识X射线。 产生标识X射线的条件:管电压>某一临界值时,才能产生标 识X射线。 γ射线产生机理 原子核的重要性质----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产生α或β衰变之后,若仍处于高能级的激发状 态,必定要释放多余的能量回到低能级的稳定状态(基态), 这时发射γ射线。
12
4、射线照相的原理
13
2. 2 射线检测设备
1 X射线检测机 2 高能射线探伤设备 3 γ射线探伤机
2.3 射线照相工艺特点
1 照相的操作步骤 一般把被检的物体安放在离X射线装置50厘米到一米的位置处, 把胶片盒紧贴在试样的背后,让射线照射适当长的时间进行曝光. 把曝光后的胶片在暗室中进行显影、定影、水洗、干燥,将干 燥的底片在观片灯的显示屏上观察,根据底片的黑度和图像来 判断存在缺陷的种类,大小和数量,随后对缺陷按照通行的标 准进行评定和分级。
电站锅炉无损检测
天津市电力公司技术中心 马 崇 2009年 上海\北京) 2009年6月(上海\北京)
目 录
无损检测概论 射线检测基础知识 超声波检测基础知识 磁粉检测基础知识 渗透检测基础知识 涡流检测基础知识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
2
第一章
无损检测概论
一.无损检测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 定义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 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分类:射线检测(RT-Radiographic Testing) 分类 超声检测(UT-Ultrasonic Testing) 磁粉检测(MT-Magnetic Testing) 渗透检测(PT-Penetrant Testing) 涡流检测(ET-Eddy Current Testing) •RT和UT主要用于探测试件内部缺陷 •MT、PT和ET主要用于探测试件表面缺陷
16
5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1)X射线的应用特点 X射线主要优点:X射线能量可改变,因此对各种厚度的试件均可 主要优点: 主要优点 获得高灵敏度图像;X射线机可用开关切断,故较易实施射线防 护;曝光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 X射线局限性: 需电源,有些设备还需有水源冷却。体积较大, 局限性: 局限性 现场使用不便成本和维修费用均较大。 设备:便携式,160-320KV,穿透钢-45mm 移动式,200-450KV,穿透钢-100mm 高能X射线加速器:4-32MeV,穿透钢-400mm
10
四大效应的比较
光电效应 产生条件 hv>W0 康普顿效应 hv>>W0 电子对效应 hv≥1.02 MeV 入射管子和束缚较牢 固的内层轨道电子发 生的弹性散射过程 内层电子 反冲整体是原子 干涉散射线 hv↓,Z↑ > ↑ 随光子能量增大而急 剧减小;与原子序数 平方成正比 μR 散射
11
瑞利散射
20
5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5)透照方式选择
21
2. 4 射线的安全防护 1 射线的危害 2 辐射计量及单位:照射量(C/kg)吸收剂量(Gy)剂量当量(Sv) 3 射线防护方法 屏蔽防护 距离防护 时间防护
22
2.5 射线照相法的特点
1)检测结果有直接记录-底片 2)可以获得缺陷的投影图像,缺陷定性定量准确 3)对体积型缺陷检出率高,而面积型缺陷的检出率受到多种因 素影响 4)适于检测厚度较薄的工件而不适宜较厚的工件 5)适宜检测对接焊缝,检测角焊缝效果较差,不适宜检测板材、 棒材、锻件。 6)有些试件结构和现场条件不适合射线照相 7)对缺陷在工件中厚度方向的位置、尺寸(高度)的确定比较 困难。 8)检测成本高 9)射线照相检测速度慢 10)射线对人体有害
17
5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射线检测工艺要点: 2)γ射线的应用特点 γ射线主要优点: 射源尺寸小,可用于X射线机无法接近的现场; 主要优点: 主要优点 不需电源水源;运行费用低; γ射 线 局 限 性 : 探伤 灵敏 度低 , 尤其对薄 钢 试件 (如 5mm以 下) ;曝光时间长。 γ射线的成像质量比X射线差得多。 影响射线照相的三大要素:对比度、清晰度、颗粒度, γ 射线均不如X射线。 对裂纹倾向大的材料焊缝检测应慎用γ射线
作用对象
产物
几率
衰减条件 对入射光子
3、射线与胶片的作用 射线还有一个性质就是能使胶片感光,能使胶片乳剂层中的卤 化银产生潜象中心,经过显影和定影后就会黑化。 为了表示底片的黑化程度,采用底片黑度D表示 D=lg(L0/L) D—底片的黑度 L0—透过底片前的光强 L--透过底片后的光强 胶片的特征曲线: 特征参数:感光度(S)、灰雾度(D0)、梯度(G)、宽容度 (L)
3
发展: 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 RT是在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发展起来的; UT是在声纳技术和雷达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MT、ET建立在电磁学理论的基础上; PT得益于物理化学的进展 无损探伤-无损检测- 无损探伤-无损检测-无损评价 无损探伤是早期阶段的名称,其涵义是探测和发现缺陷; 无损检测是当前阶段的名称,其涵义不仅仅发现缺陷,还 包括探测缺陷的一些信息,如位置、形状、尺寸、性质等; 无损评价则是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包涵 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它不仅要求发现缺陷,探测缺陷的 详细数据,还要求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综合的信息,例 如缺陷的取向、内含物、准确形状尺寸、缺陷部位的组织、 残余应力等,结合成像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数据分析 和处理等技术,与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等知识综合应用,对 试件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