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CCTV健康医馆NO:39秋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7招有助预防 (1)1、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 (1)2、细心防范至关重要 (1)心脑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 (2)A专家声音 (4)B急救小手册 (4)C日常生活小提醒 (5)中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一、饮食多样化 (5)二、适量运动 (5)三、改正不良习惯 (5)四、药物预防 (5)服用六种心血管药需慎重 (5)分享护心法宝:晚饭少吃点给心血管减负 (6)长期服用心血管药可能伤眼 (7)“秋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7招有助预防“天凉好个秋。

”但对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最近可要特别留神了。

(青岛)市骨伤医院内科主任李进强调,时下昼夜温差大,就像埋下了一颗“炸弹”,致使相当多的患者前往医院就诊。

专家提醒,进入换季季节,应慎防心脑血管疾病1、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

”李进提醒,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进入换季季节,对健康人来说,这也不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这方面也粗心大意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

李进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首先要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

李进建议,防范心血管疾病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认识,避免思想上的轻“敌”,二要重视和了解天气情况,及时收听气象预报,以便能随时增减衣物,应付自如,千万不要在这方面有任何的偷懒、侥幸、否则会因小失大。

如果把秋天的工作做好了,就会为冬季的全面预防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秋季气候干燥,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许多呼吸系统的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脏病更是由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导致。

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2、细心防范至关重要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身体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变化较大,血压容易波动,这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诱因之一。

李进说,心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是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在秋天要更加注意治疗原发疾病(即引起心功能不全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针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如强心、利尿、扩血管)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①预防各种感染。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因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因此对感染要特别重视,如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咽喉炎、气管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女病人多见)等。

特别是深秋,非常容易患感冒。

②避免中强度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③情绪不能过分激动。

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

④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

饮食中过多的摄盐是心脏疾患的“敌人”,但食盐摄入太少又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会导致另外一些疾病(如低钠血症)。

摄盐多少才是合适的呢?一般轻度患者每日限制在5克左右,中重度患者还要适度减少。

⑤静脉输液不要过快过多。

⑥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要及早医治。

⑦不能滥用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应遵医嘱。

因为某些药物会影响心脏功能,如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应加以注意。

(宋学智)心脑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著名演员高秀敏、马季、侯耀文、古月等一批演艺界精英,风华正茂却都因急性心肌梗塞而溘然长逝。

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已被认为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全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

夏季由于高温、高湿,加上血液循环加快,身体耗氧量增加,更加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如果大家对心脑血管疾病及自救、抢救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亲人就会多一分生的希望。

为此,永报姐妹花调查了各类人群,采访了相关专家,希望能让你学会与死神争分夺秒。

人物:李大爷(心脑血管患者)年龄:70岁地点:雕塑公园时间:20日7点20日早上,记者在雕塑公园碰到了正在晨练的李大爷。

“大爷,您老人家身体还好吧?”“不是很好,现在右手还不是很灵活。

我心脏不好,一直靠药物维持,但上个月突然发病,幸好抢救及时,不然早就和阎王爷见面喽!”“那你知道发病后,该如何进行自救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大爷愣住了:“自救?不知道,反正我一发病,老伴就马上拨打120,等待医生的救援。

”随即,李大爷补充道,因为他已患病多年,家里人对他的病情也了如指掌。

送到医院后,家属能向医生很好地描述他的病情以及平时的一些症状。

这样,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为抢救争取了一定时间。

人物:张阿姨年龄:55岁地点:下园朱时间:20日13点张阿姨虽然已有50有余,但看上去一点都不显老。

跳舞、搓麻将、晨练一样都不落下,身体状况一直很好。

20日下午,记者敲响了张阿姨家的门。

“在朋友圈中,有好几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

甚至有一个长年卧病在床,日常起居都要靠家人照顾帮忙。

真可怜!”快人快语的张阿姨说。

“如果,有一天,你们几个朋友在搓麻将,忽然有一个朋友发病了,你该怎么办?”“这我还真是不知道。

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情的话,我想第一时间应该通知医院吧,还有应该先把病人的情绪稳定下来。

”张阿姨说。

但关于如何对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张阿姨一无所知。

人物:陈先生(中风患者家属)年龄:39岁地点:市中医院时间:20日15点在市中医院康复科,记者看到一名男子正陪着老人在做针灸,便上前与他聊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一对父子。

去年农历三月初八晚上,父亲突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

后经送医院抢救,总算捡回了性命,但也留下了后遗症中风。

住院治疗了五个月,出院后,一直在做康复保健。

至今,还不能下地走路。

“自从父亲生病后,我们一家人都快成半个医生了。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二。

”陈先生说。

陈先生说,在住院期间,医生也向他们介绍了多种家庭救治方法。

他们多多少少也学了一点。

比如,病人发病时,最好让其平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异物,以保障呼吸通畅;家中必备一些药品,视病情轻重,立即让病人含服药品。

看来,陈先生对患者发病时,采取的紧急措施还是知道得不少。

人物:大学生年龄:90后地点:烧烤一条街时间:19日20点在烧烤一条街,记者见到几个年轻人边谈笑边吃着烧烤,为避免贸然询问对方不配合,记者先说明了来意。

几个年轻人都表示不了解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刚巧你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病人,你会如何对他进行施救呢?”“这还不简单,直接打120呗。

”一个女生抢先答道。

“可是120到达你所在的位置可能需要十多分钟,你需要做的是尽量延长病人的抢救时间。

你会怎么做?”几个年轻人思索了半晌。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用手机上网查询急救方法不就行了吗?”其中一名女生说着,并迅速掏出手机查询起来。

10秒钟不到,她有了答案:“你看,搜索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分这么多种:高血压、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必须根据病人所患的病种再对症下药。

”“这个方法好,有事求网络,以后遇到这类事我们都不用慌了。

”几个年轻人笑得很开心,仿佛又学会了一门技术。

人物:周小姐年龄:26岁地点:经济开发区时间:20日19点与周小姐见面后,我们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

“什么心脑血管疾病?”周小姐反问。

“比如冠心病、脑溢血、心肌梗塞等都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

”周小姐说,对于心肌梗塞她有所耳闻,那时她还是在校大学生,惊闻高秀敏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噩耗,所以特意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听说大部分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没能识别病前先兆,延误就诊才导致死亡的。

医生说,发病前会有心绞痛或腹痛等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就马上去医院就诊,这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身边有突发病例时,拨打120急救,还要让病人平躺。

”但对于其它心脑血管疾病,周小姐知之甚少。

调查结论在对26个不同职业身份和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调查中,有21个受访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救和急救措施一无所知,占比80%;有两个受访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略知一二,仅占7%;而大部分老病号本人或患者家属可能因长期关注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会相对留意急救措施。

从调查情况来看,女性对各种养生或医学知识的渴求度高于男性。

让人担忧的是,一些人真遇到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时,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抢救方法:如给患者直接喂水喂药,或背患者下楼送往医院。

但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希望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急救知识,只是现实中往往缺少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即使能上网的,也因没有切身体会而没有去特别关注。

A专家声音市一医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生胡智星说,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病与脑血管病的统称,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而“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及肥胖者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救命药需舌下含服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如果有人突然晕倒,在不能确定其病因的前提下,让其平卧,千万不要轻易搬动突然昏倒的人。

因为如果病人有心脑血管疾病,随意搬动他会增加其心肌含氧量,加重病情。

通常情况下,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时,患者可采取舌下含药的方式进行紧急自救。

凡舌下含服的药品,不宜用大量开水送服,以提高药品生物利用度。

如果患者口腔干燥,药片难以被溶化吸收,可少量饮水,但要注意,饮水时不可将舌下含服的药咽下。

6分钟内为抢救黄金时间急性心梗前多无心脏病史,但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过心绞痛、腹痛、心悸、烦躁等症状,出现这类病症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在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日夜颠倒的作息群体也逐渐成为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高危人群。

胡智星说,发生突发性心脑血管意外时,越早抢救越好,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

B急救小手册第一,让病人平卧,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第二,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第三,抬高患者下颚,额头后仰,以免发生脑溢血。

第四,当口中有食物时,应立即清理口腔异物。

第五,家中备有急救药物的,舌下含服。

切不可用水强灌,那样容易灌进气管引起呛咳、窒息。

第六,拨打120,打电话时别急着挂,医生可能会根据你描述的病症,提醒你如何采取必要的自救或急救措施。

第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患者突然出现晕厥、昏迷、无呼吸、无心跳等症状,可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方法:施救者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按压患者胸骨下方1/3位置,下压深度为4—6厘米,而后放松,让胸廓自行复位。

如此均匀、平稳、有节奏地反复进行,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按压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

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