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颇深,对其治疗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笔者从科学的角度较全面的总结了当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五大类别,分析了手法治疗的三大机理和潜在的三大弊端,对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景予以肯定。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68-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症状的最常见疾病之,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约占腰腿痛病人总的15%。
中国传统医学对该病早有认识,《内经》中曾有:“…脊痛腰以折,脾不以曲,如结,月如裂,是踝厥”。
手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医的外治法,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广为流行,效益显著。
在非手术疗法中,手法具有重要价值,有着简便、无需特别设备、能重复施行和疗效较为迅速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掌握得当,安全可靠。
1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法分类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很多,但按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大致可分成几类[1-5]。
1.1 拔伸类之牵抖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术者在助手的配合下牵引双下肢同时抖动摇摆。
1.2 屈伸类手法。
①单(双)腿后伸按腰法:患者取俯卧位,
术者用力抬起患侧(或双侧)下肢,使腰曲加深,同时按压腰椎。
②屈膝屈髋旋压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术者用力下压小腿前部,使腰椎过度前屈。
1.3 侧屈手法。
患者侧卧于特制检查床上,患肢在下,腰以下躯干探出床头外,下肢固定于床上,在术者辅佐下使躯干探出床头外,下肢固定于床上,在术者辅佐下使躯干向下方运动以矫正腰椎向健侧的侧弯,术者同时稳定患椎局部。
1.4 旋转类手法。
①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腰前屈,助手固定其一侧大腿或患者跨骑于特制治疗椅上。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助其旋腰,一手拇指按一定方向顶推受累椎节棘突或横突。
施术时可感觉到受累椎关节的错动且常伴有响声。
②牵扳手法:患者俯卧位,在骨盆牵引(50~70 kg)10 min后,术者于侧位向上扳动患肢使腰曲加深,同时另一手拇指朝一定方向推旋患椎棘突。
③侧卧位斜扳法:患者取侧卧位,术者用两肘附着于患者一侧髋和肩部,反向用力,使躯干以腰3、4、5为中心旋转。
1.5 复合手法。
许多医生实施手法时同时运用上述多手法,以图到好效果。
较有代表性的:①半麻下大推拿:患者在手术室内实施静脉麻醉后,顺序施以直腿抬高、屈髋屈膝前压、俯卧单(双)腿后伸按腰、牵抖双下肢等一系列手法。
②三整一垫法:按顺序施以俯卧按腰、侧卧斜扳、仰卧抬腿(三整)及仰卧腰部垫枕10~15 min(一垫)。
2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机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由于不同程度变性或遭受外力而引起软骨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脊神经根而造成腰痛及坐骨神经痛。
有关手法治疗机制的研究众多,主要有:
2.1 利用生物力学原理使突出髓核组织还纳。
在影像学论断飞跃发展前,许多人根据生物力学原理推测手法治疗有使突出髓核还纳的效果。
如旋转复位法、屈髋直腿抬高复位法及牵扳法等,可使后纵韧带紧张、逼迫突出髓核向前复回;此时后椎间隙正好因腰前屈而增大,通过施加旋转椎体的手法加大回纳力以助其复位。
后仰按腰法则通过前纵韧带紧张,后纵韧带松弛,使神经根与突出髓核间紧张缓解,加上在腰椎的后方施压迫手法,使突出髓核复位。
2.2 改变神经根与突出髓核的位置关系,松解粘连。
郑效文等[7]在手术直视下做斜扳手法发现,朝特定方向斜扳,可以使相贴挤粘连的神经根组织与突出髓核组织分离达1 cm左右;相反方向斜扳则加重挤压粘连。
这一发现基本肯定了手法的松解神经粘连和改变其与突出髓核关系的作用。
2.3 改善椎管内局部血运状态 qischults等[13]用手法成功地治疗了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复查发现大部分病人突出髓核形态并未有变化,进而认为突出髓核组织并非诱发根性刺激体症的直接因素,而是继发压迫或刺激了椎管或椎间孔内的动静脉丛,由此引起的软组织的水肿,或神经根的刺激压迫症状。
手法治疗加强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了炎性反应物的吸收,减轻了水肿症状。
3 存在的问题
3.1 手法的病理基础研究存在争议。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基础尚存争议,影响对手法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比如,关于椎管内突出间盘组织是否与神经根刺激体征直接相关的问题尚未彻底阐明;椎管内神经根刺激体征与椎管外软组织继发反应及脊柱结构力学紊乱引起的症状有混淆不清的论述报告;髓核自身免疫炎变理论尚未最后证实等。
3.2 手法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较低。
在临床报道中普遍存在缺少必要的对照和随访,临床文章缺乏客观性,而基础研究上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和一些其它的研究,但文章少且零乱。
并且目前手法机制的研究缺少令人信服的指标和方法,如ct扫描很难精确重复定位,常常无法说明手法治疗后导致的细胞微结构变化;普通mri扫描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实际成为研究指标等。
3.3 手法命名上的混乱。
目前手法命名复杂无序,有的是以“南派”、“北派”束称之,有的则以人名称之,但大多数是以手法的形态来命名的。
手法命名的混乱不利于手法的发展和交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固封自守以及管理上的混乱等也影响了手法的发展。
4 展望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科学、严格统计学设计、多学科参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才是将来手法治疗的发展方向。
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
质,加强管理,加强交流,才能使手法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相信通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必将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福根.牵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42例临床分析.中国中医骨伤杂志1988
[2]刘润田等.脊柱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李国衡.魏指薪伤科手法与导引.上海科学出版社1982 [4]洪连喜.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例临床观察.实用外科杂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