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一、整体感知诗歌鉴赏首先要明确诗题,从诗题中汲取相关的信息,以助理解诗歌情感。
其次,看清楚作者,作者如果是不熟悉的,那可以通过注释把他和自己熟悉的诗人联系在一起,可以是经历相似,可以是风格相似,以助理解诗歌情感。
最后,就是要明确注释给我的信息。
综合以上信息之后,其实对作品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注意很多诗歌不要太纠结于字句的翻译,相信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二、答题模式高考的诗歌鉴赏常考的只有两种题型,1、思想情感。
2、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的把握要注意:首先,明确诗歌的情感不会只有一种,要从诗歌具体内容判断;其次,诗歌的情感要通过作者生平或者注释所给信息判断,切记无中生有,生搬硬套;最后,不要忘记最简单的,例如作者对……的喜爱之情之类的。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含义更广泛,包括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所以还是要把现代文基础文体知识看得滚瓜烂熟。
(参见记叙文文体知识)答题模式主要是手法+效果+情感但是有些还是要注意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情节:1、与上文……/题目相照应2、为下文……作铺垫3、线索,围绕“”展开,从而揭示作品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也就是说,虽然是诗歌鉴赏,但还是要从作品全局把握,用现代文的答题思维把握(参见记叙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答)。
山水田园诗【常见写景手法】:1、对比对比,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远景描写和近景描写相结合2、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相结合,注意通感的用法。
通感的效果是:以…觉(虚幻)写…觉(真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月夜之下,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小提琴下缓缓流淌的《小夜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听觉写视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塘中月光的和谐与静谧的特点。
3、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拟人、借代、反问、比拟,借喻、互文、对偶、用典4、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在现代文阅读中也叫“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见记叙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答)景物描写如果出现在诗歌开头部分,常常会有这样的作用:1、交代季节,具体的时间、地点;2、渲染某一种气氛,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凄清、幽静、萧条、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壮丽、秀美。
【思想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6、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7、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8、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羁旅乡思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耐,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思想内容】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③虚实结合。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
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题切入点】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
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
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
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
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
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
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
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
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
其三,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
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化虚为实)司空图《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戎昱《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其四,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运用细节描写)其五,领会诗中节日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这个道理无庸赘述,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
高适《除夜作》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
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侧面落笔)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