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产业政策选择关键词:平衡,新兴产业,微笑曲线。
世界经济形势纵观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必然选择。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应该从全球再平衡角度进行再认识。
全球再平衡问题现在有两个恐怖平衡:一个是美俄之间核武器的平衡,另外一个是美国前财长萨姆斯提出的中美之间国债的平衡。
债务国--美国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或者通胀来化解压力,因为国债占GDP比会越来越高,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来降低债务,但涉及最大债权国--中国的制约。
如果中国率先在市场上抛售国债,对美国经济打击将会非常大;从债权国--中国来说,也非常希望外汇储备多元化。
从全球再平衡来看,中国是被迫的再平衡,自身需要纳入到这个再平衡之中。
美国提出要提高储蓄率,提出出口倍增计划,中国怎么办?如果中国出口面临比较大的阻碍,出路在何处?大幅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这是一种方法。
但如果考虑现实问题,这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目前中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未富先老的局面。
为什么中国这些年来储蓄率这么高,这是老百姓的合理选择,因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民大幅提高消费率是不太现实的。
由此,我们如何平衡,唯一出路就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增长点的答案就在技术进步上。
今年市场的一个主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们未来资本市场5-20年永恒的投资主题。
其实中国出口一直在稳步升级:上世纪80年代的贸易顺差靠初级产品换取技术,90年代以后的贸易顺差靠一般工业制造品,2003年以后的贸易顺差靠机器设备,标志着工业化进入一个相当成熟阶段。
从历史进程可以清晰看到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一直在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渐进过程,也一直在延续。
以更大的视野来看,这次金融危机其实给整个人类包括中国带来机遇。
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几次大的危机但最终带来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第一次是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是1929年经济危机后进入电子时代,第三次是二战后进入计算机、空间技术、核能时代,1998年金融危机结束后进入互联网新经济时代,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有可能进入低碳时代,这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中国是否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中国已进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介于劳动力密集型和创新型中间的过度阶段。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劳动密集型,现在美国经济是创新型经济,从规模来看目前中国还无法达到美国阶段,但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是可以预期的。
这个产业的特点:其一,有数量庞大、低成本、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
近20年来高校毕业生增长十倍,教育产业发展给社会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员工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其二,我国基础产业成熟了,现在基础工业都取得了突破,为下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
从人力资本和技术积累上,我们认为现在整个中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
从政策面看,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后中国经济出现V形反转。
而到了2010年政策出现明显转向,从更多强调刺激经济到更多强调结构调整,从更多强调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极度宽松的信贷到更加平稳、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2010年中国经济强调结构调整,强调对战略新兴战略产业的扶持和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投资者在梳理投资策略的时候可以从三条线索来寻求机会:其一,从劳动力到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期间,如果企业还是寻求低端增长,则竞争力在未来两三年将有可能消失,因为劳动力成本比我们更低的国家已经出现。
而如果员工队伍大多来自工程师等,则企业可以在未来五年到十年保持竞争力;其二,如果出口局限在中低端产品,竞争力也会消失,相反出口产品属于中高端的将是未来企业竞争力所在;其三,如果企业在微笑曲线的左端或右端,则竞争力可以保持。
这三条线索涉及具体的行业主要是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和电动汽车。
[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 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这就是资本市场的机会。
目前战略新兴产业无论从数量还是市值来看,占比都是非常低的,目前都只占A股市场的7%,可见未来空间巨大。
现在很多人都说战略新兴产业有泡沫,目前看价格确实贵,肯定有泡沫。
但用历史来检验,任何一个产业革命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泡沫,而反过来泡沫会推动产业革命的实现,如最近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诞生了google、苹果这样的巨头。
我们需要泡沫,这样可以使社会资源集中到这些战略新兴产业中去,我们期盼我们能产生自己的苹果和google。
我们把标普500进行切分,1995年IT产业占标普8%,高峰时占33%,现在占比仍然达到13%。
而下降最大的是原材料、公用事业、电信。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新的产业发展中泡沫破灭是很正常的,但它将带动一个产业真正成熟和发展。
那么,目前估值是否真的贵?从案例来看,Google上市PE接近100倍,其后市盈率一直处于走低过程中,然而其市值却从上市时的400亿达到1500亿美元,现在来看是合理的;再看一家中国公司迈瑞医疗,它是明显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主要做医疗设备,企业发现商机后自己生产,只用国外一半价格就能做出同样的产品,做出更适应本地需求的产品,从而及时抢占了市场,后来成功在美国上市。
我们同样发现,这家企业刚上市时估值非常贵,但随着时间推进,估值不断下降;还有一个案例是腾讯,它的市值也达到了惊人的2500亿港元。
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5-20年永恒的主题,我们梳理后主要的核心观点是:资本市场永远面临成长和价值困惑,投资者需要作出选择;到底是喜欢成长还是平衡,要做好权衡和选择。
市场总体不悲观,甚至是谨慎乐观我们总结了过去美国50-60年的经济周期,在不同经济周期下我们把它总结划分为四个象限,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货币政策宽松期,资本市场表现都非常好,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资本市场表现一定不好。
比如,当经济和企业经营状况处于第四象限时,企业盈利还未有起色,货币政策宽松,市场表现最好,这就是去年市场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第二象限时市场表现最差,这时企业盈利情况很好,但货币政策紧缩,平均回报率是-2.6%。
今年年初我们认为今年市场处于第一象限,基本特征是企业盈利情况不错,货币政策仍然是比较宽松。
我们认为今年7.5万亿不是很紧的政策,这个政策是拨乱反正不是矫枉过正,因为去年10万亿实在太多,今年进行收缩很正常。
总的来看,我们对今年的资本市场仍然很有信心,并不悲观。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一语激起千层浪,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政策上的大力扶持,相关股票更是得到资金的密切追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一时间,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市场环境、上网电价立法、科技创新等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民日报》3月18日发表署名文章称,目前不是该不该发展新能源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新能源的方向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近日表示,今年财政部将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开发的力度,今年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专项合计安排709亿元。
显然,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
在2010年"保增长"压力减轻,"调结构"成为调控重点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
"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们正在根据这部法律的要求,抓紧编制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对地方规划进行管理和监督。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出台,将会对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透露,去年年底通过、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已经明确了四项制度,即统筹规划、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确定、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建立可再生能源基金,下一步需要的是通过细化政策来落实。
新兴产业鉴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
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就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
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
比如说生物工程技术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说在更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项技术,那么现在成为生物工程产业,让这些成果服务于社会。
在美国,生物工程产业被誉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新兴产业。
同样,IT产业,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朝阳行业。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
比如说,几百年前,当时用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形成纺织行业,使得整个纺织行业产生了飞速发展。
纺织行业相对来讲,在当时就是新兴产业。
现在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比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
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现在的物流产业。
这些产业改造的核心,使经济效益比传统产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对我们原来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在国外,传媒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是近二十年来产生百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
而我们把传媒当作事业来看待,是贴钱的。
如我们的电影产业,我们有几十家电影厂,我们在不断地贴钱、不断地拨款。
而美国,就一个好莱坞,通过几个大的传媒公司来做,每年是赚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利润。
教育产业,我们一直也是不断拨款的,正是由于事业化的运作使得本来非常有潜力的产业没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没有把教育产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这一块当作产业来运作。
因而我们非但不能使教育产业作为国家创造财富的一个来源,反而使其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拨款、不断消耗宝贵财富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