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十章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讲内容:
一、有关地热的基本概念 二、地热资源的分布 三、地热资源勘查 四、地热资源评价
一、有关地热的基本概念
(一)地热增温率
变温带:地球表层热能来自太阳辐射,表层以下约15-30m的 范围内,温度随昼夜、四季气温的变化而交替发生明显变化。 恒温带:从地表向内,太阳辐射的影响逐渐减弱,到一定深 度,这种影响消失,温度终年不变,即达到所谓“常温层”。
岩浆活动以及水文地质等因素有关。
• 近代火山岩浆活动区增温率一般在6-8℃/100m; • 正在喷发和不久前喷发的活火山区地热增温率达每百米几十度;
• 地壳活动不活跃的古老结晶岩区则<1℃/100m;
• 由沉积岩组成的近代沉降地区和年轻山地区增温率2-4℃/100m; • 绝大部分地区增温率2-5℃/100m。凡地热增温率超过某一正常值的地 区,我国规定为3.5℃/100m,统称为“地热异常区”。
当地下热流体沿着一定通道上升至地表或赋存于地下浅部,由于温度 和压力条件的变化,在地下深循环运移过程中,曾一度溶解矿物质于其中, 这时又从流体中沉淀下来,形成色彩和形态各异的沉积,通常称泉华。泉 华的各类在高温水热活动区主要为硅华、硫华,低温区有时也常有钙华。 中国的藏、滇高温地热带中某些泉区常见到多彩多姿、景观秀丽的泉华。
电阻率可显示地热异常;
岩石孔隙率对弹性波传播的速度不同,人工地震反射波P波的速度变化, 可用以探测构造破碎带、储水层及岩体位置。
高温热田具有较大地噪声和微震反应,籍此可获得地下热水循环深部信
息。
2.化学异常
以地热田的微量元素作为指标,以其含量判断地热田性
质及圈定地热田规模。
如高温地热田中,Hg、As、Sb、Bi、Li、Rb等含量会出现异常;而 中低温地热田,土壤中的Hg、As、Sb、Bi、B、Be、Li、Rb、Cs、W、Sn、 Pb、Zn、Mn、Ni、Co等微量元素也会出现异常。此外,放射性元素Rn、 Th、U及其同位素,也是反映地热异常的重要标志。
(7) 水热爆炸 较罕见。在高温地热区,由于近地表岩体含有水温高达200~250℃以上 的过热水,当这些过热水上升到地表时,因压力降低而突然大量汽化,容积 膨胀,并产生强烈冲击,冲破盖层并使盖层的岩石块及砾石、砂土等连同热 水和蒸汽一起抛掷出地表,在地表形成坑穴,有的还形成热水湖和热水塘。
(8)泉华
二、地热资源的分布
(一)板块构造和地热带的分布
地热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
板块活动产生的热物质——岩浆。活动带会产生岩浆侵入体, 表现形式是火山。板块边缘成为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的主要 源地,也是高温地热田分布带。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地热带可划分为板缘(或板
间)地热带和板内地热带两大类。
(二)板缘地热带
板缘地热带属火山型。地壳浅部存在火山或岩浆热 源,高热流及高强度区域地热异常,地表水热活动强烈,
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田温度多数在200℃以上。
全球的四个地热带:环太平洋地热带、大西洋地热带(洋 中脊型) 、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和地中海-喜 马拉雅地热带(缝合线型)。
①热田浅部有正在冷却的火山物质侵入的岩浆体等强大热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奇特地热显示 地热在地表有各种奇特的显示,如火山爆发、沸泉、沸喷泉、 间歇喷泉、冒气穴、汽泉、喷气孔、沸泥塘、泉华沉积、水热
蚀变以及水热爆炸、水热矿化等待。地热显示的存在,也可以
预示深部可能存在着热田。
(1) 火山爆发
(2) 温泉 温泉又称热泉或热矿泉,是指不断一出地表的水温在20℃ 以上的热水和矿水的水泉。由于气候、纬度和海拔高度的 变化各地不一,所以目前各国多以20℃作为温泉的下限。
3.地温异常
地热田直接标志。普查阶段首先要进行地温测量,以圈
定地热异常范围及分布特点。 热流值是作为区域地热评价的要素,热流值高的地区往 往是高温地热异常区。 地震常出现在活动构造带,它也是地热流体向上运移的
有利地带,所以地热异常带常常与地震活动带相吻合,
而岩浆及火山活动则是直接寻高温地热异常的重要线索。
(三)地热区、地热田与热储
1.地热区——在现时条件下,在技术经济上有开发利用价值
的地热相对富集区,即地温梯度大于正常值的地区。
2.地热田——具备良好渗透性热储的地热区(相对概念)。 如地热田圈定:世界上发电高温地热田以热储温度高于150℃ 来圈定;若发电技术有所突破或高温资源不能满足需要而使 开发150℃以下的资源成为必要时,热田面积就可以相应扩大。
(3) 沸泉 沸泉又称过热泉,治水在泉口不断沸腾着的水泉,水温 达到或超过当地沸点。如我国西藏查孜沸泉海拔5500m,是中 国已知海拔最高的沸泉,水温达86℃,高于当地沸点6℃以上。
(4) 沸泥塘 温泉的一种特殊类型,以泥浆形式存在。这种泥浆由水热蚀变的矿物 及沸水组成。由于水热蚀变矿物的成分不同,因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 一般地说,水热时矿物成分主要是黏土,其中常常夹有明矾石、氧化铁和 硫化铁等,使沸泥塘的泥浆具有乳白、黄褐或橙红等色。
增温带:从常温层再向下,地温受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逐
渐升高,这种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称为“内热”。
地下水温度的控制因素
地温受太阳辐射能的 影响呈周期性的昼夜 变化和年变化,随着 深度的增加,变化幅 度逐渐减小。 地温变化幅度趋于零 的深度为常温带。
地温受地球内部热力 的影响,随着深度增 加而有规律地升高。
侵入和喷发对地热区的形成才有意义,这以前的岩浆侵入和喷
发所带出的热量已消失殆尽。 板内低温地热带可分为隆起断 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大类型。
1. 隆起断裂型 隆起断裂型系指地壳隆起区多沿构造断裂带展布的呈带状分
布温泉密集带。长度取决于构造断裂带规模。
热水由地下水经深循环加热形成,浅部无近代火山或岩浆热源; 热水沿深断裂带上涌至地表或浅部,常以温泉形式出露于山间盆地及滨海盆 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 温泉区没有盖层或盖层较薄;
大地热流(热流)是地球内部热能传输至地表的一种现象。大
地热流的量值称为大地热流量,是地热场最重要的表征。
热流量(q)是岩热导率(k)和垂直地温梯度(dT/dZ)的乘积,即 q=k(dT/dZ)。 热流量单位为微卡(厘米· 秒),通称热流量单位(HFU),也 有用毫瓦/平米表示的,两者的关系为:1HFU=1微卡/(平方 厘米· 秒)=41.86毫瓦/平方米。
裂隙热储:火成岩、变质岩、部分碳酸盐岩和致密砂
岩、砾岩属裂隙热储。
(四)地热异常
1.物理异常
自由空间物理异常与热流密度有关。许多物理勘探方法通
过某些与热流密度有关的物理量的异常来发现和圈定地热异常 区。物理异常主要是探明构造活动与地热的关系,探索热储层 的深度、规模及产状。
高热流值一般位于重力高异常区,低热流值位于重力低异常区;
地下水类型 水温( ℃)
高温热水 低温过热水 高温过热水 80~100 100-374 高于374
中温热水
中高温热水
40-60
60-80
3. 按地下储存形式可分为5种类型:
①蒸汽为主型地热资源—以蒸汽形式赋存于地下热储中;
②水为主型地热资源—以热水的形式赋存于地下热储中; ③地压地热资源—埋藏在沉积盆地可渗透的沉积岩中,流体压力明显超过
(二)地热资源
地球内部热能通过火山爆发、温泉、间隙喷泉及岩石的热传
导等形式不断地向地表传送和散失热量。
熔岩浆、地下热水和蒸汽等载热体将地球内部的热能带到地 表,在地表或近地表处形成强烈的地热显示和具有经济开发 价值的地热田。 凡在某一未来时间内能被经济而合理地取出来的那部分地下
热能,称之为地热资源。
• 地热梯度:在地壳增温带上,每垂直深入地下100m 或1km的地温增加值G。在增温带,深度每增加100m ,所增高的温度值。单位为oC/100m。 • 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 所需增加的深度(m)
称为地热增温级(单位: m /oC)。
H h TH TB G
地温梯度G与地质构造条件、岩石导热性、火山与
形成地热的要素:热储层、热储体盖层、热流体通道和热源
综合影响的结果,受复杂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热态等因素所控制。
源包括热源、水源及水中物质成分的来源。热源对形成热田是高温还是中低
地热田的形成是各种地质作用(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断裂作用、沉积作用)
必须具备条件:储、盖、通、源(储是热储层,盖是盖层,通是指构造通道,
②有良好的热田表部保温隔热盖层,盖层由致密的火山岩或其 它沉积岩构成;
③盖层下有透水性较好的孔隙、裂隙或岩溶热储;
④基底有裂隙发育的构造断裂带作为热流体上升的有利通道; ⑤地热增温率和大地热流值明显高于地壳平均值; ⑥地壳水热活动强烈; ⑦水质主要为氯化物及磷酸盐型,水中含有大量的硅酸和氟, 多数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⑧热水90%以上来源于大气降水; ⑨伴生矿床及现代成矿作用主要有汞矿、硫磺矿、黄铁矿及辉
(5) 喷泉与间歇喷泉 又称沸喷泉,是从地下连续不断地将热水或沸水喷射到地表的水泉。 间歇喷泉又称间歇泉,它和其他类型温泉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周期性活动 的特点,即间歇喷泉是地下的热水和蒸汽间断性的喷射出地表的水泉。间
歇喷泉多属高温水热活动,热水的温度一般接近或高于纯水的沸点。
(6) 喷气孔
喷气现象常与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相伴生,与火山喷气活动和火山喷发 后期放气现象有关。这种从炽热岩浆中分离出的大量水蒸气和气体,沿着岩 石裂隙和构造通道喷出地表。喷气的成分以水蒸气为主,其次为硫化氢、碳 酸气、硼酸以及氨气等。
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表处 10℃
A
E
沸腾开始
温泉或 间隙泉
D
(低密度 )
冷水
热水
B
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