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州情昌吉市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昌吉历史悠久,是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昌吉州境内木垒河一带已有原始人类狩猎。
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境内先后为高车、突厥、西突厥铁勒部等部族游牧驻地。
公元800年,回鹘在高昌建立回鹘汗国,北庭为陪都,自此这里便成了回族聚居区之一。
公元十三世纪初,元朝在今吉木萨尔县别失八里设行尚书省,统天山南北畏兀儿之地,成为新疆及邻近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首府即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
1、地区简介昌吉市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昌吉历史悠久,是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昌吉州境内木垒河一带已有原始人类狩猎。
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境内先后为高车、突厥、西突厥铁勒部等部族游牧驻地。
公元800年,回鹘在高昌建立回鹘汗国,北庭为陪都,自此这里便成了回族聚居区之一。
公元十三世纪初,元朝在今吉木萨尔县别失八里设行尚书省,统天山南北畏兀儿之地,成为新疆及邻近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首府即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抱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建有乌拉斯台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和亚中商城国家二类通商口岸;州府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国际机从东西北三面环场18公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312国道、216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和亚欧光缆都从州内通过,是东联内地、西接中亚、欧洲市场的黄金通道。
昌吉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是富庶的天山山地,中部为广袤的冲积平原,北部为浩瀚的沙漠盆地,此区域为横亘南部的天山的北坡,习惯称之为天山北坡。
境内有冰川1319条,面积1033平方公里。
昌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并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糖料、油料、西甜瓜和各类水果。
矿产资源富集。
主要有煤炭、石油、石灰岩、芒硝、石墨、碧玉等50多种,都具备很高的开采价值。
昌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有著名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高山湖泊天池、有始建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有距今3000年历史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有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发掘地、东方最大的古森林化石群及鸣沙山、原始胡杨林等人文和自然奇观。
昌吉市是古丝绸北道上的重镇,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全市总面积796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25平方公里,自治州常住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数据)。
民族构成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东乡、蒙古、壮、乌孜别克、锡伯、塔塔尔族等36个民族。
其中回族占11.52%,汉族占74.73%,其他民族占13.76%。
昌吉市总人口42.8万人。
其中民族人口8.1万人,主要为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
市辖6镇4乡6个街道办事处,48个社区居委会,182个村民委员会。
2、地名起源“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
据《新疆图志》载:“侍行纪云:《元地志附录》有仰吉八里……按:仰吉与昌吉音近……蒙语……” 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
另外,自元代以来,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称呼外,史籍中还有“昌八刺”(音读喇)、“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称呼。
据我国学者考证,这些称呼其实都是一音多转,或曰一音多译,它们其实都指的是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昌吉市境内。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昌吉”是由“仰吉”转化而来的。
关于此,从清代另一位官员萧雄的诗句中亦可得到印证。
萧雄在清光绪年间写的《昌吉》诗中有“沿革想从昌八喇”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仰吉八里”的含义,据有关史载及专家考证,“仰吉”蒙语意为“场圃”,亦即游牧和种植的园地;而“八里”蒙语意为“城”。
这样将两者的意思合起来,“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之城”。
根据昌吉这一带建县前曾长期为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县城东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信的。
由上可知,古代的昌吉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而近代与当代的昌吉也以畜牧与种植园艺业发达著称这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它们之间是否有一种历史的脉络相承的关系呢?当然,在仰吉这个词真正转化成汉语的昌吉这个词时,人们是否又给它加进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这完全也是可能与合理的。
3、历史沿革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获益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
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
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
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当时,昌吉地处的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
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
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
《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
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
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
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
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
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
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
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
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3000,驻昌吉等地。
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数千入。
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
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
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图壁,归昌吉通判辖。
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
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
昌吉县建立。
当时县上官员除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
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
4、地理位置昌吉市位于天山北麓,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24′- 87°37′,北纬43°06′- 45°20东方广场′。
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35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 公里,312国道、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向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
是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首批推出的重点城市。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延安北路,邮政编码:831100,电话区号:0994,代码:652301,拼音:Changji Shi。
地势南高北低,地貌类型可分为南部山地、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
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发源于天格尔冰峰区的三屯河、头屯河两条河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市。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春秋季节不明显,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水少。
5、所授荣誉市中心飞马转盘夜景昌吉市是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首批推出的重点城市,被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认定为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最佳交通通讯条件城市、高额投资回报率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昌吉市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全州GDP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达到826亿居全疆第二。
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10项国家级荣誉。
6、人口情况全州常住人口为1428587人。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57038人,占52.99%;女性人口为671549人,占47.01%。
总人口性别比上升为112.73。
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75852人,占75.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52735人,占24.69%。
各县市人口数为昌吉市426253人,阜康市165006人,呼图壁县210201人,玛纳斯县237558人,奇台县210566人,吉木萨尔县113284人,木垒县65719。
7、气候特征昌吉市地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83-200mm,区域年平均气温6.6℃,年日照时数2833小时,有效积温3400-3584℃,年均蒸发量1787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9.77倍,平均终霜日为4月22日,平均无霜期166-180天,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水储总量19.88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