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 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2. 刘立国,杜莹.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J]. 会计研究,2003 3. 李连华.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 会计 研究,2005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1.(10).23
( 三) 加强企业内部治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良好的 企业氛围能有效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是增强会计信息真实 性的环境保障。企业应按照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完善其内 部治理结构,明确 所 有 者 与 经 营 者 之 间 的 权、利、责 关 系,加 强对管理者的监管力度。其次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增 加一些非财务会计类考察指标,培养企业的内在动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23 期
论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
□梁 爽
【摘 要】尽管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的性质在司法实践上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立法在前后表述不一致,导 致至今学术界仍对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存有争议。目前,对于保证期间的性质,学术界观点主要表现为诉讼时效说 和除斥期间说。本文以何种学说的界定更有利于调整债权人和保证人之间的利益为核心,对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进 行了讨论。
( 五)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和联合监督力量,提高做假账的 成本。大幅度提高做“假账”成本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最为 重要、威慑力最强的治本之策。加大对不法会计行为责任人 的追究和惩处力度,真正使那些有作假欲望的民营企业不敢 做假,不想做假,做不起假。只有从微观的个体做起,才能从 宏观上尽量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 的制订和实施。
·51·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23 期
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的“六个月”视为是一种特别规 定的短期诉讼时效。但是保证期间是否发生了真正意义上 的中断? 首先,依照该学说,只要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对债 务人主张权利,那 么 之 前 经 过 的 保 证 期 间 归 于 无 效,只 要 债 权人在期间内不断主张权利,保证期间将持续处于重新计算 的状态。然而在一 般 保 证 中,保 证 人 享 有 先 诉 抗 辩 权,即 债 权人必须先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且债务人财产 经依法强制执行 仍 不 能 履 行 债 务,保 证 人 方 承 担 保 证 责 任。 在保证责任尚未开始的状态下,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的 行为仅能构成主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此时保证人是否承担 保证责任尚不可知。同时变相延长了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期 间,保证债务将长 时 间 处 于 不 确 定 状 态,不 利 于 维 护 保 证 人 的利益。连带 保 证 中,主 债 务 履 行 期 届 满 债 务 人 不 履 行 债 务,债权人可以向 债 务 人 或 是 保 证 人 主 张 权 利 ,其 请 求 保 证 人承担责任的时间点刚好落在主债务诉讼时效内,二者发生 重合。其次,该学说不可回避保证期间的可约定性和诉讼时 效强制性相的冲突问题。虽然有学者认为“诉讼时效是否完 全由法律规 定 而 具 有 强 制 特 性,取 决 于 不 同 国 家 的 立 法 态 度”,但我国《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制度属于强行性规定, 当事人无权对其进行约定。最后,将保证期间视为是诉讼时 效,意味着保证期 间 经 过 债 权 人 的 实 体 权 利 不 消 灭 ,丧 失 的 是胜诉权。实质上,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不及时行使权利则 保证期间届满保证债权由于保证人获得免责事由而不存在, 债权人向保证人的请求权当然消灭,与诉讼时效经过所产生 的法律后果不相符合。
法律为出发点对保证期间进行定性,但是不同定性导致的法 律后果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 即何种学说将更有利于调整 债权人和保证人 之 间 的 利 益,本 文 将 以 此 为 核 心,对 保 证 期 间的法律性质进行讨论。
一、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以下简称《担保法》) 规定保 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据此有学者将保证期间 归属于诉讼时效。实际上,诉讼时效说是将《担保法》规定的 一般保证中,若当事人未约定保证期间,法律推定保证期间
【关键词】保证期间; 诉讼时效; 除斥期间; 保证人 【作者简介】梁爽( 1987 ~ ) ,女,福建连江人; 广西大学法学院 2010 级经济法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 金融法
在我国保证制度中,设置保证期间的本意在于督促债权 人在此期间内尽快行使权利,即在一般保证情形下对主债务 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或者在连带保证情形下向保证人 主张承担保证责 任,以 避 免 保 证 人 处 于 无 限 期 等 待 的 状 态。 尽管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的性质在司法实践上已经没有 什么争议,但是由 于 我 国 相 关 立 法 在 前 后 表 述 不 一 致,至 今 学术界仍对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存有争议。目前,对于保证 期间的性质,学术界观点主要表现为诉讼时效说和除斥期间 说。笔者发现多数学者从时效期间的特性和我国相关担保
( 四) 提高公司会计人员的素质。公司会计人员的业务 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决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重要 环节。
1. 提高业务水平。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合理、可靠的职业判断,从而保 证企业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从会计人员自身来讲,不仅应系 统全面地掌握金融、外汇、财会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成为 精通专业知 识,熟 知 企 业 业 务、技 术、质 量 等 指 标 的 管 理 人 员。同时也要注 重 实 践,加 强 分 析、预 测、决 策 能 力 的 培 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第一,公司应当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自己 业务水平,学习现 代 化 的 企 业 管 理 理 论,并 为 他 们 更 新 知 识 提供条件,储备企业日益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二,让 人 员 并 通 过 适 当 授 权 和 职 责 划 分,确保经济业务 合 规 合 法,避 免 一 人 身 兼 数 职 给 会 计 信 息 失真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原始凭证的审核,加强记账凭证、 记账与对账、资产 清 查、会 计 报 表 的 编 制 与 审 核 及 其 相 互 间 的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 第三,联合会计监督和会计 核算,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第四,引进既有丰 富 的 会 计 专 业 知 识,又 懂 企 业 经 营 管 理 的 财会人员,为公司会计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积极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提高分析和决策能力; 第三, 邀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税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 对公司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或税法等方面的业务辅导。
2.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差,就 可能因个人 私 欲,编 造、篡 改 会 计 数 据,造 成 会 计 信 息 的 失 真。一方面企业自身应注重提高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 质,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廉 洁奉公。另一方面财政部门的继续教育通过分析违约成本, 信誉和违约收益的利害关系,让会计人员充分的认识到自己 职责、自觉自愿地 提 高 会 计 信 息 的 可 靠 性 性,对 提 高 会 计 人 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