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精基因多态性

酒精基因多态性


ALDH2(1510G>A)为乙醛脱氢酶2,代谢酶 1、AA、AG基因型者,与GG型比,较易脸部潮红和醉酒。 2、AA、AG基因型者,即使喝少量酒,与饮100克酒精的GG基因正常者 比,他们的肝脏损伤更为严重。 3、AA、AG基因型者,由于不能代谢烟草的乙醛,发生食道癌(上呼吸 消化道UAT癌)的风险,较GG型者高,故AA、AG型者,应戒烟。
案例2
案例2Βιβλιοθήκη 个体化用药建议:1、该患者ADH1B*2(乙醇脱氢酶)基因为AG型,可以适量饮酒,饮酒 后不易头痛、不舒服;且患者ALDH2(线粒体乙醛脱氢酶)基因为 GA型,代谢较慢,喝酒后易出现脸部潮红和醉酒,且GA型患者喝酒 后,肝脏损伤与基因正常者比更为严重。 2、综合判断该患者饮酒后不容易头痛,但代谢乙醛较慢,酒后易出现脸 部潮红和醉酒,且不能代谢烟草中的乙醛,有发生食道癌的风险,若 患者有吸烟史,建议戒烟。患者住院期间需清淡饮食,宜忌烟酒,以 免对病情恢复不利。 3、上述建议仅供临床参考,具体仍需结合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 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ALDH与乙醇性肝损伤


野生型具有酶活性,突变纯和与突变杂合均不具有酶活性,杂合子比 野生纯和更衣导致血中乙醛积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 血管舒张而出现脸红、出汗、发音困难、心动过速、恶心、低血压等 反应,导致乙醇不耐受而减少和拒绝乙醇的摄入。 突变基因型比野生纯和基因型更易产生乙醇性肝损伤,为乙醇性肝病 的危险因素。
酒精基因多态性与酒 精性肝损伤
主要内容
概述 酒精代谢与相关基因 酒精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损伤 基因检测报告书讨论 结论






长期嗜酒人群中有20%-30%出现严重的肝损害,而且酒精的消耗量 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并不显著相关。提示酒精性肝损害的发生存在遗 传个体的差异。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重要场所,摄入体内的乙醇90%以上在肝脏中代谢。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混乱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 重要原因。
讨论

临床检测酒精代谢基因出具报告是否合理? 针对体检人员怎样出具检验报告书?

酒精的胃内代谢,考虑药物对ADH活性的影响,降低乙醇对机体的损 害作用。
体检人群检验报告

酒量测评结果:分级为豪饮型、畅饮型、善饮型、浅尝型、闻香型。 饮酒后表现与肝损害: 饮酒后反应是(否)明显,是(否)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恶心等 不适症状。 是(否)有肝损伤风险,肝损伤风险较严重与否。
酒精体内代谢
乙醇 酒精 CH3CH2OH
乙醇脱氢酶 解酒酶1: 决定酒量的主要酶
乙醛 CH3COH
乙醛脱氢酶 解酒酶2: 决定是否酒精中毒 得肝癌的主要酶
乙酸 醋酸 CH3COOH
酒精
主要作用是对神经功能的干扰
乙醛,毒,致癌
化学反应活性强, 对细胞有多方面的毒性
酗酒的症状1:
胡说八道,钻桌子,半昏迷 以短期症状为主
乙醇代谢酶的基因型对肝脏损伤
ALDH氧化 乙醛 乙酸
ALDH活性低
乙醛进入血内, 导致脂质过氧化
促进肝损伤

乙醇代谢酶可以通过遗传因素的作用和免疫介导、自由基损伤等机制 在乙醇肝损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LDH2多态性与肿瘤关系
基因突变导致乙醛积聚,食道癌发生风险增高。

检测报告书讨论
案例1

OPRM1(118A>G)阿片受体M1,靶点
AG和GG基因型者,与AA基因型比,更容易中枢酒精中毒。
ADH1B——解毒基因



Alcohol dehydrogenase 1B is an enzyme that in humans is encoded by the ADH1B gene.[4] The protein encoded by this gene is a member of the alcohol dehydrogenase family. Members of this enzyme family metabolize a wide variety of substrates, including ethanol, retinol, other aliphatic alcohols, hydroxysteroid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products. exhibits high activity for ethanol oxidation and plays a major role in ethanol catabolism. 是东亚人特有的“解酒基因”。存在于大约70%的汉族人体内,它有 助于加快乙醇分解速度约13倍,同时能够分解与乙醇结构类似的存在 于酒精中的毒素。表现出对乙醇氧化活性高,起着乙醇分解代谢的主 要作用。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ADH1B include alcohol dependence and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与该基因相关疾病为酒精依赖和酒精性肝硬化
案例1

个体化用药建议:
1、该患者ADH1B*2(乙醇脱氢酶)基因为AG型,可以适量饮酒,饮酒 后不易头痛、不舒服;且患者ALDH2(线粒体乙醛脱氢酶)基因为 GG型,代谢较快,喝酒后不易出现脸部潮红和醉酒。 2、综合判断该患者可适度饮酒,但鉴于患者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 炎,并已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短期内需清淡饮食,且宜忌烟酒,以免 对病情恢复不利。 3、上述建议仅供临床参考,具体仍需结合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 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酒精相关基因

CYP2E1(C>T)将乙醇转化为乙醛的关键酶
CYP2E1(TT)基因型,饮酒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比其他人高4.04倍。
CETP(C>T)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TT基因型者,高密度脂蛋白高,中度饮酒,心血管病发生率比CT和 CC型,低5倍。这种人,在没有上述癌症风险的前提下,可以鼓励经 常中度饮酒,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硝酸甘油与ALDH2基因


通过“ALDH2基因检测”技术,平时有饮酒习惯者,可检测分析自身 的酒精分解代谢能力,科学准确的判定“酒量”,从而提防过量饮酒, 降低酒精性中毒以及致癌的几率。 ALDH2是硝酸甘油的有效代谢物NO形成的关键,ALDH2的硝酸脂酶 活性会降低10倍以上,使硝酸甘油无法产生NO,难以发挥药效。在 亚洲人群中,30%-50%的个体都携带有ALDH2突变基因,突变者中 42.4%,正常剂量硝酸甘油起效慢,应换药或联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对酒精的“脸红”反应也可作为这一基因突变的简单指示标志。
ALDH2——“无害化”处理基因



Aldehyde dehydrogenase is the second enzyme of the major oxidative pathway of alcohol metabolism. approximately 50% of East Asians have the cytosolic isozyme but not the mitochondrial isozyme. 研究发现,人类如果缺失了与乙醇脱氢酶基因关系密切的乙醛脱氢酶 基因,那么喝酒是一定没有快感的。而在东亚人群中,在中国人中, 这一基因功能缺失的人占了人口总数的50%以上。 而缺少这一基因功能的人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一喝酒就脸红。 乙醛积聚,还导致食道癌的发生风险增高。

酒精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损伤
乙醇体内代谢
乙醇摄入体内后,主要经肝脏: 1.ADH(细胞质中的乙醇脱氢酶) 2.CYP2E1(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中的细胞色素P4502E1) 3.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物酶 3个酶被氧化而最终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

ADH和CYP2E1是乙醇代谢的主要酶,二者均有基因多态性,不同基 因个体表达的酶活性不同,因而影响机体对乙醇的易感性。
乙醇代谢酶的基因型对肝脏损伤

ADH活性低时,延缓乙醇在细胞内代谢,造成肝细胞炎症损伤与脂肪 变性,ADH活性增高,乙醇氧化成乙醛加速,对肝细胞损伤更加明显。
乙醇代谢 ADH通路 干扰了细胞的新陈代谢 使三羧酸循环受到抑制 氧化磷酸化能力降低, 影响了细胞呼吸
大量辅酶I被还原, 形成NADH
乙醇性脂肪肝

温馨提示:实际饮酒量还会因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睡眠状 况、情绪、酒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所增减。如果条件许可,我们主 张不饮酒。我们给予您的专业意见为:饮酒总体上有害健康。
加重肝细胞损伤
乙醇代谢酶的基因型对肝脏损伤
乙醇代谢 ADH通路 干扰了细胞的新陈代谢 使三羧酸循环受到抑制 氧化磷酸化能力降低, 影响了细胞呼吸
大量辅酶I被还原, 形成NADH
促使铁蛋白向铁离子转化
肝硬化
乙醇代谢酶的基因型对肝脏损伤

CYP2E1形成乙醇性肝损伤起一定作用。
乙醇代谢酶的基因型对肝脏损伤
酗酒的症状2:
红脸,全身红,头疼,呕吐等
乙酸 食醋主要成分。 少量无症状。
长期症状:
食道癌,胃癌,肝癌
酒精相关基因
ADH1B*2(A>G)为乙醇脱氢酶1 1、中国人AA基因者为57.8%,这种人饮少量酒即容易头痛、不舒服; AG基因者为37.8%,这种人能多喝一些酒; GG基因型者为4.4%,这种人嗜酒如命,喝多了也不醉。 2、对于GG基因型者来说,由于喝酒过多,发生饮酒相关的食管癌的风 险比其他人高4.09倍。 3、ADH2B GG型伴ALDH2 AA型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其他人的146 倍,应禁酒。
ADH1B与ALDH2



这两个基因同时突变的人,也就是乙醇脱氢酶基因功能增强而乙醛脱 氢酶基因功能减弱,尤其是缺失乙醛脱氢酶基因功能的人,喝酒的时 候一定没有快感。因为不能把酒精进行最终的无害化处理,使中间产 物乙醛积聚,人体会有中毒的感觉。 喝酒容易上脸的人身体内有高效的ADH1B ,能迅速将酒精转化成乙 醛,却缺乏ALDH2功能,导致乙醛在体内迅速累积而迟迟不能代谢。 此时大量累积的乙醛会导致人体内毛细血管破裂,外在表现就是喝酒 脸红。 那些喝酒容易“上脸”的人,对喝酒不会感到有快感,他们也就不会 主动去喝酒,也会比较容易生存下来并继续扩大。这些人在现代占大 多数。而那些不含乙醇脱氢酶变体却嗜酒的人,则会被慢慢淘汰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