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的道德信仰,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道德信仰,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

宗教信仰和道德信仰的发展是一条曲折的道路。

不过,并非任何一种曲折都与前进呈正相关性,更不是曲折本身就意味着进步。

人类历史上曾遭受过重大的挫折,经历过漫长的道德黑暗期。

如,欧洲曾放弃了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而接受基督教,中世纪四五百年的宗教统治造成了漫漫的道德黑夜;近现代在全盘否定基督教,以个人主义的实用信仰来代替价值信仰后,又导致了新的精神荒芜,迄今仍让人看不到道德精神复苏的迹象。

因此在宗教信仰与道德信仰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离不开真正洞悉历史必然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在当下的中国,克服倒退性、萎缩性的道德信仰危机,消极的宗教信仰,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任何道德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在阶级关系还存在的时代里,受制于领导集团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道德信仰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为道德信仰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政治保证。

不论是从道德的超越时空的全人类性或普世性上看,还是从其时代性和阶级性上看,道德都是利益的反映,体现了一定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具有阶级性。

它之所以有敢于标明自己理论阶级性的政治勇气,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学说,是关于劳苦大众自我解放的学说。

合理的道德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以此为根据道德的信仰化便是道德存在的特有方式,个体合理的道德信仰便既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条件又是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标志,社会合理的道德信仰是人类文明的表征。

第二,马克思主义确保了道德信仰的科学性。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对社会邪恶的道德控诉即价值批判。

然而,单纯的道德呐喊,其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和不能持久的。

道德化的批判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力的。

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唯有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方是可能的。

道德信仰作为对终极目标的虔敬之情,本身就具有非理智性和非逻辑性的一面,如果缺乏正确的哲学世界观的引导,难免陷入盲目性、蒙昧性乃至反理性的宗教信仰泥潭。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强大指导力量不仅来源于其道德的力量,更来源于其科学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法精神,确保了其科学性。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正确揭示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性根基,使社会主义道德既由于有其现实的社会存在基础而避免流于抽象与空乏的永恒道德的梦呓,又由于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人文根基和道德发展的总趋势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第一次正确而全面地估价道德对社会和个体的功能和意义,免却滑入唯道德论和非道德论之两极;同时,使个体在确立自己的道德信仰时能够自觉地投身到人民群众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去,避免过去所难以避免的独善其身的狭隘性和唯心主义的心性修炼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