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PPT课件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PPT课件
的科学。
#
什么是半衰期? t1/2=0.693/k
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
度从最高值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
示,单位min或h。
#
半衰期分类
• 生物半衰期(biologic half-life)是指药物效应 下降一半所用的时间。
• 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life)是指药物的吸 收和消除达到平衡时,血浆中药物浓度 下降到一半所用的时间。
25 12.5 6.25 3.13 1.56 0.78 0.39 0.2 0.1
体内残留药量(%) 被消除的药量(%)
#
半衰期的类型
非线性动力学类
超快速消除类 快速消除类
t1/2类型
超慢速消除类 慢速消除类
中速消除类 #
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 化情况往往因人而易,用药剂量较难掌握。若 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 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 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 阿司匹林、苯妥英钠、保泰松。
恒比消除
恒量消除
#
t1/2很短的药物
对于tl/2很短的药物(超速处置和快速处 置类药物),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 亦快。要使药物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很 困难,这在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肝素) 尤其明显。对这类药物,根据药物治疗 窗的大小。有两种给药方案可供选择。
#
(二) 半衰期 (t1/2)的计算
常用量时,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
零级消除动力学 dC kC0 数学表达公式 dt
dC k dt
t C0 Ct k
• 一般的半衰期都是指血浆半衰期。
#
半衰期的作用
制定合理用药间隔时间
使药物在患者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而又不至于中毒。
预知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趋势
1. 计算药物达到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 2. 计算体内药物的残留量。
#
t1/2与稳态血药浓度
#
体内药量随t1/2的消除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50 10% 0%
#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
此类药物可1次/1d服药或数日1次服用,但 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1d服药剂量往往比1 次/隔日服药剂量小1倍, 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 范围要小的多。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 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
#
影响半衰期的因素
药物相
饮食
时辰
互作用
酶促 酶抑
病理 状态
概念: 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即药物 消除一半时所用的时间,是药动学的又一重要参 数。
t1/2 = t1/2 =
0.693 K
0.5C0 K
---- 一级动力学消除 ---- 零级动力学消除
#
•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属定比消除
– 有固定半衰期,与浓度无关 – 如浓度用对数表示则时量曲线为直线 –绝大多数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或略高于
#
零级动力学与一级动力学
#பைடு நூலகம்
t1/2与给药间隔
t1/2非常短:若该药物治疗窗较宽,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
剂量。适当延长给药间隔,但要使给药间隔末期仍能保持有效血 药浓度水平: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按照t1/2给药:对于t1/2为4-8h的药物,主张3~4次/d
的给药方案,;也可采用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然后再给予维 持剂量给药方案,这样血药浓度就能始终维持在稳态水平。
中速消除类(t1/2=4~8h)
此类药物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6h 或8h一次,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 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晨 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 复发。例如:左氧氟沙星t1/24-7h。
#
慢速消除类(t1/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 为8h一次或12h一次,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 2-3次/d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 缓释片也不少。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 同,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t 较长: 1/2
对于t1/2较长的药物,若t1/2按给药则可能引起血
药浓度较大波动,临床多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量给 #
#
零级动力学与一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
零级动力学
半衰期与浓度无关
半衰期与浓度有关
药时半对数曲线是直线 药时半对数曲线是曲线
AUC与剂量正相关
AUC与剂量非正相关
稳态浓度
无稳态浓度
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
临床合理用药
经济性
安全性
有效性
适当性
#
七个“适当”
病人
药物
剂量
治疗 目标
疗程
时间
途径
#
适当的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科 学,探讨药物进入体内后的过程,包括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给药 时间
用药 间隔
时辰药理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和
药物效应与机体生物周期的相互关系
剂量
尿液
给药
年龄
PH
途径
#
t1/2与零级动力学过程
t1/2=0.5C0/K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无关,t1/2 与体内药量或浓度有关,此时t1/2不是一个 恒定的数值,不是常数,随血药浓度而改 变。血药浓度越高,t1/2越长。
#
t1/2与一级动力学过程
t1/2=0.693/K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关 系(即线性关系),此时药物的t1/2与体内药 量无关。为一恒定值,是一个常数,不随 血药浓度高低和给药途径的变化而改变。
#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药时曲线
当体内药量(血药浓度) 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将 为恒量消除的零级动力学,而 药量(血药浓度)降至最大消 除能力以下,将转化为恒比消 除的一级动力学。
#
超快速消除类(t1/2≤1h)
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 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 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此类药物应用 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药浓度高出MIC数倍,且 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 效。例如:青霉素t1/20.5h。
#
快速消除类(t1/2=1~4h)
此类药物吸收较快,消除亦快,也主张多
次应用。 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
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稳
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使谷浓度升高,明
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肾耳毒性增加。 例如:
庆大霉素t1/2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