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芳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半边天”,因为其不同于男性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其求职道路比起男性来也显得格外不平常,在高校中,部分专业如英语、音乐等专业的女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较大比例,有的甚至达高80%至90%,在就业压力形势严峻的今天,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积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研究
一、当前女生就业环境现状1.用人单位存着就业性别歧视现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性别限制,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若干年内不得怀孕生子。
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
这就使同样具备应聘资格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常常出现“赢在考场,输在职场”的情况。
2.缺乏针对女性就业保障的相关制度。
一些企业和单位,利用目前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女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轻易相信用人单位的弱点,与女大学生签订不公正的劳动合同,这些劳动合同单方面地保障本企业的权益,置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有的企业规定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及解雇条件,对本企业的责任、
义务、违约后的赔偿却很少提及。
加上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至10年,女性雇员就要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
这些都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要求。
有的企业甚至不给女大学生办理养老、生育、疾病、伤残、失业等社会保险,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也要求加班,使已经就业的女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
由以上调查可见,女大学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矛盾已日渐尖锐化。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歧视本身意味着一种不平等,是对法治精神和法律价值的背离。
为了社会的稳定,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急待解决。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传统观念的定势思维影响。
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男尊女卑”性别歧视在社会上依然盛行,女性角色常常被定位为创造创新能力较弱、承受能力较差、独立性不强等形象,另一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分工角色又往往仅仅是温柔的母性形象,母亲与孩子的特殊亲密关系,女性对家庭所起的重要维系作用都决定了女性的生活重心在于家庭,因而她们无法象男人一样一切以工作和事业为中心。
此类观念往往会对妇女工作能力形成怀疑,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进行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过多的门槛把许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排除在职场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作为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
而一个人能否就业以及能得到什
么样的工作,只与他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多少有关。
而一名女大学生毕业,往往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遇到结婚、生育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将会分散她们很多的精力,再加上女职工特殊的生理现象如月经期、怀孕分娩期、哺乳期和所承担的再生产劳动如生育、家务、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背离,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
3.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表现为就业观念上的差异。
部分女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一味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来自农村的女生则毕业后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回到自己家乡参与建设,只想做“白领”而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好高骛远。
有的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存在难以割舍的依赖性,只愿留在父母身边而不愿出省更不用说出国在外工作。
部分女生趋向于选择稳定的公职不愿去企业、公司打拼,大量的毕业生去竞争有限的岗位,造成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
其次是女生就业能力上的差距。
部分女生没有意识到“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素质”这句话的内涵,不懂得就业市场要的是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专业知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好坏,因此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在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上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高分低
能”女生还是广泛存在。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改变传统角色定位、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建立配套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
要努力营造“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
各级政府、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者、妇女工作者应将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的工作贯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同时,应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树立自信、健康、素质高的女大学生形象,使社会能公平地评价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树立广泛的公平竞争意识,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系统。
鼓励让男人分担家务,带孩子,为女性参与职场建功立业创造有利条件,并建立适当的激励女子挑战相关职业的措施。
让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起性别差异给各方面造成的损失。
《就业促进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子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
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单位招聘女大学生的成本之外,还需制定专门的、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法律监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女大学生就业的细责和相应的详细违规罚责,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2.高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
首先,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女大学生。
目前,高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
灵活多样地开设有利于构建女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课程。
其次,高__________度重视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加强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歧视行为,提高个人竞争能力,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使她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好女大学生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教育,使女大学生了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女大学生要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要有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性别优势,改变观念,灵活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刘芳,王进.《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1月.
王红彬.《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对策分析》《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
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前沿》2007年1月.
陈小环.《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廖克玲.《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05年第10期.
贺洋.《浅析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科教文汇》.2009年第04期.
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4期.135人力资源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