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ept.,2008第31卷 第5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31 No.5·旅游管理与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以平遥古城为例刘改芳1,张东燕2(1.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榆次030600)摘 要:文章认为设计良好的解说系统,是增强游客体验度、传承地区文化、支撑文化遗产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提出了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是一个包括居民展现、导游讲解、自导解说设计在内的综合系统,并以遗产类旅游景区———平遥古城为例,对其现有解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遗产旅游地;平遥古城;解说系统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8)05-0096-05 文化旅游是挖掘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好手段,而由于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因此,对此类景区解说系统的深入探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国外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目前已深入到微观领域,大量的研究工作围绕着如何利用解说系统正确引导游客的行为,如何提高游客使用的效果与满意度[1,2],如何有效评估解说体系的质量[3],以及有关解说系统工作原理方面的研究等等。
而我国内地对于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的相关研究很少,大多集中在旅游景区国外旅游解说系统的介绍[4],解说系统的重要性[5],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6]等。
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受此类景区客观条件差异极大的约束,始终以案例研究为主。
本文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着重从操作层面提出完善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管理建议。
一 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内涵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景区,它兼有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区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关注景区解说的向导式和自导式解说,而本文认为文化遗产解说系统应该是一个包括居民展示、向导式解说、自导式解说在内的综合系统。
(一)居民展示文化遗产是跨越了时空,向现代人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承载物,遗产地的一切资源形成了旅游者前往参观的核心吸引物,尤其包括常常被忽略的当地居民。
纵观各地的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真正被旅游业推向繁荣的正是那些包含当地居民生活气息的真实的历史遗存。
在这里居民与他所生活的地方相知相融,是地方文化长期演变的体现者。
因此,从功能上讲,他们既是文化遗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播着地方文化,可以说只有地方居民的文化展现才能让旅游者感受旅游体验的原真性。
(二)向导式解说向导式解说系统包括导游人员和解说词等要素,导游是核心。
克里·戈弗雷和杰基·克拉克曾指出,从业人员应是遗产旅游社区中的重要成员。
[7]只有从业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与文化遗产地相匹配,树立良好的保护观念,使其与遗产地资源真正的“浑然一体”,才能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
因此,对文化遗产地导游等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
向导式解说系统不仅是文化遗收稿日期:2008-02-14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旅游景区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0505227)作者简介:刘改芳(1974-),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大学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及旅游业管理;张东燕(1984-),女,山西晋中人,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景区管理。
96DOI:10.13451/ ki.shan xi.univ(p hil.soc.).2008.05.024产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遗产地导游人员素质的集中展现。
(三)自导式解说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由书面材料、图示、语音等无生命设施、设备向游客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是更为常见的一种解说系统,它的形式多样,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语音解说、录像带、幻灯片等,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景区解说系统中牌示作为一种静态文字显示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能够快捷、便利地向游客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
通过旅游牌示为游客解说景区或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游憩资源,不仅可以增加游客对景区或区域的兴趣,而且可以延长游客的参观时间、增加旅游收入。
因此,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展示问题涉及内容复杂,且案例景区的现状调查中居民展示在解说系统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故本文对此没有涉及。
二 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的现状分析———以平遥为例 (一)研究过程问卷设计:目前平遥古城解说系统主要包括解说人员、解说牌示和展览设施。
本调查以到平遥古城游览、并自行使用解说系统的国内外游客为调查对象。
2007年4月6日至8日在平遥古城景区对100名游客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要素,总结出九项关于解说系统的要素进行问卷设计。
此外还考察了游客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四项社会特征。
抽样及调查方法:本调查主要以游览平遥古城的国内散客为调查对象,抽样方式采取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为主。
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9日至4月12日,每日下午3点至6点在“明清一条街”上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84%。
调查结果与分析: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平遥古城国内游客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差不是太大,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方面,45岁以下年轻游客占绝大多数,约78.6%;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和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4.3%;在职业方面没有特别明显占主体的人群,各行业的游客都有。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在对有关解说人员的调查中发现,81%的游客认为讲解员的讲解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且能清楚地表达说明的内容;64.3%的游客认为讲解的内容基本符合自己的理解程度,但是有35.7%的游客则不这样认为,在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游客,认为解说员解说太浅,在问及相关问题时解说员不能回答;52.4%的游客认为讲解员的解说不能使游客对景区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说明景区解说词的设计存在问题,缺少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在对景区牌示设计的调查中发现,57.1%的游客认为景区内的路径牌示有缺陷,不能带领游客顺畅游览,说明牌示的导引度不够;40.5%的游客认为墙面牌示设置不合理;更有42.8%的游客没有注意到墙面牌示,说明景区牌示设计没有特色不能吸引游客目光,没有达到设置牌示的目的。
对于牌示颜色搭配,54.8%的游客没有注意,而注意到牌示颜色搭配的人群中有30.9%的游客认为合适,说明游客对牌示文字与背景色搭配的要求不高。
在牌示的内容上多半游客认为是满意的,并且有81%的游客认为牌示的字体大小恰到好处,容易看清,说明牌示的解释度、清晰度很好。
(二)向导式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存在问题(1)解说深度不够。
文化遗产景区是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景区,因此,对向导式解说的要求较高。
在平遥景区现有导游解说词、解说地点的设计中,对景区内部旅游活动内容的组织欠缺,忽视对游客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导致景点解说力度不够。
大量游客在自导式游览的情况下,对景区文化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有52.4%的游客甚至认为即使就是在导游的指引下也无法深度了解平遥古城的魅力所在,说明景区在解说力度上存在的问题较大,部分解说人员有时会忽略需要解说的内容。
(2)解说重点不突出、服务意识差。
文化遗产景区区别于其他景区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的区域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在解说中需要将特色点的解说生动化、详尽化。
但在平遥景区解说中解说内容重点不突出,讲解每个景物的比重都是相同的,让游客感到主次不分。
而且在游览过程中还会出现解说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讲解重要景物,不对游客提问及时回答,不注重对所有讲解内容进行链接等问题。
这体现了导游员的服务意识较差,缺乏与受众深度接触、沟通的能力。
(3)解说吸引力、宣传力不够。
文化遗产景区向导式解说中,陈述导游词是游客最常见的导游解说97第31卷 第5期 刘改芳,等: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现象,这一方面表现了解说员自身素质低而无法展开讲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在导游培训方面,景区只注重解说词的考核,不注重导游文化感染力、表现力、应变力的培养。
例如:关于日升昌的解说,解说员只介绍它的含义,不介绍牌匾得来的缘由;只解说了汇票防假密押的用处,而对当时票号的收入来源没有做详尽的解说等等。
而我们恰恰需要导游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满足游客的求知、好奇心理,并抓住游客的这种心理适时进行景区的文化宣传,从而使旅游者达到精神审美的愉悦。
2.原因分析为了深入分析造成平遥古城向导式解说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作者对平遥古城导游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1)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导游,对于旅游景区具有桥梁作用和窗口作用,其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印象。
然而在平遥所调查的238名导游中,无高级或特级导游,仅有1名中级导游,持有国家颁发的导游资格证书的导游有78名,占总数的32.9%,而持有平遥县旅游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60名,占67.5%。
除此之外,我国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内导游人员的结构也不合理,单从语种来看,中文导游员与外文导游员的比例是10∶1,有些景区比例更大。
如在平遥238名导游中,外文导游只有18个,仅占7.5%,而且全部为英语导游,并且其中还有3位是兼职,这与平遥作为世界遗产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
(2)缺乏针对性的准入制度。
199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三款规定:只要具有高中学历、身体健康、年满18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即可参加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
这一规定对导游必须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于是造成报考导游的人数与日俱增,人员鱼目混杂、良莠不齐。
在现有的导游员中,以大专学历和中专、高中学历为主,高等学历的导游有相当的一部分持证不上岗,真正在一线带团的导游员的学历水平并不高。
受文化水平限制,许多导游员的知识结构和讲解服务水平远远达不到游客期望。
这与文化遗产景区对导游员的高水平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导游人员职业意识差,从业目的不纯,为了牟取暴利、游山玩水而从事导游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显然这种低要求的导游准入机制不利于导游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平遥古城景区内,导游人员的平均年龄在23岁以下,18-20岁的导游占到70%以上。